韩志波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北京 100013)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针对党和国家高质量推进老年教育工作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创新老年教育方式,促进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大力提升老年人参与率是老年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积极老龄化的必由之路。
1. 大力建设老年大学。自1996年国家公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至今近30年,全国老年机构、经费投入、校舍面积、学员数量成倍增长,我国老年教育成果卓著,全国共有7.6万余所各级各类老年学校,百万老年学员通过老年学校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北京市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共3,167所,其中,房山区老年大学(学校)最多,为639所,朝阳区老年大学(朝阳社区学院)率先开设了老年学历专业,让600多名老年人圆了大学梦。[1]
2. 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已家庭化,为数字化学习奠定了基础。中国老年大学组织编写的《中国老年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远程老年教育学员增长至387.4万人,同比增长68.9%。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老年教育更是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已经在老年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老年教育慕课、云视课堂、网上体验基地、VR线上人文行走等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加之网上学习方便灵活,时间和地点自主,内容和进度自定,愿意在线上平台学习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3.倡导社区学习共同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钱、有闲、有活力、有共同爱好”的老年人在社区中逐渐聚集在一起,实现了从自发、无序到自主、有序结构的过度。浙江杭州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实践最先起步,目前杭州已培育出文化与艺术、生活与休闲、公民与公益、健康与娱乐、科学与技术5类内容的社区学习共同体6,000多个。2019年,《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也提出了组建老年教育志愿者服务团队和老年学习共同体的工作任务,北京市16个区的社区共同体发展迅速,老年大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朝阳区最多,已达471个。
1.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人数少。过去的30年,不论是作为主流力量的老干部局主办的老年大学,还是异军突起并大力服务街乡社区老年学校的教育部门主管的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已经很大,经费投入也很多,但是《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显示,大部分老年人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截止2019年底,全国老年学员在学总数为836.7万人次,以60岁以上人口计算,老年人入学率为3.3%,[2]加上网络学员,入学率约为5%。即使是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老年人学习参与率也未达到目标要求。实践证明,不论是进入老年大学,还是利用网络学习,都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样的学习需求,经常性参与学习和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相对较少,因而制约了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有所为目标的实现。
2.社区管理者思想意识滞后。随着退休老年人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求开办老年大学参与学习和自发组织学习团队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使本来社区居民活动经费不足、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社区负责人没有充分认识到积极老龄化的意义,还把“老有所为”停留在依靠为数不多的社区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等。[3]社区各项活动的参与总是那些熟面孔,大部分老龄人群仍然被视为服务接受者。
3.老有所为的课程普遍短缺。由于当前我国非常缺乏对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途径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在这样的管理思想下,各老年教育办学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老有所为”教育,未形成与之适应的教育理念。[4]这导致老年教育机构长期都是以开办各类兴趣班进行文化教育为中心工作,从促进老有所为的角度去研究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很少,校长们未形成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在老年大学(学校)里,许多老年人想要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但是现阶段老年大学(学校)老有所为的课程缺席,志愿服务专业技能培训缺乏,志愿活动的组织形式不规范,造成很多老年人从事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不能有力彰显。
权威机构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87亿,每三个人就有一个老年人。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到429.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9.6%,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对社会供给、相关保障造成巨大压力,尤其是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更是对老年教育机构服务能力提出挑战。因此,创新老年教育队伍建设途径,培养和引领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有效扩大老年教育人力资源,助力社区治理是积极老龄化的必然要求与可行之举。
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 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于 1999 年提出的,指老年人的健康、参与和保障达到最佳的过程。这个概念基于联合国提出的“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原则,延伸了成功老龄化的概念,强调了老年人应持续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与公众事务。积极老龄化是指人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将老年群体资源转化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老年”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表征,社区是社会参与的主要平台,社区治理成为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5]
面对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党和国家愈加重视老年教育工作。2022年,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要求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在全社会倡导积极老龄观,引导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发展。积极开展“银龄行动”,支持老年人参与文明实践、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科教文卫等事业。北京市教委等十六部门《关于印发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明确了老年工作的具体任务,即优化扩大资源供给,消除数字鸿沟,不断提升老年教育的服务能力。其中,让更多的老年人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营造老年人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老年群体参与社会志愿活动,积极推动老年人“乐学有为”是党和政府为老年教育确定的工作任务。
1982 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老龄工作情况与今后活动计划要点》,首次提出了“五个老有”的老龄工作方针,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 年-2000 年)对 “老有所为”具体定义为,“低龄和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进入老年教育科学发展阶段,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将“重视老年教育”写入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新时期“老有所为”的内涵不断丰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是“老有所为”必不可少的前提,“老有所为”是核心。[6]
我国实现小康目标后,老年教育学大师霍华德·麦克拉斯基提出的五种教育需求在低龄老年人中表现得更为强烈和迫切,越来越多有闲、有钱的老人崇尚更高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追求更好的精神享受,希冀更大的社会贡献。热门兴趣班招生报名被“秒杀”、学历班老年人考取“双学历”等现象都反应了低龄老年人新时期的心理变化和旺盛的精神需求。老年人在践行终身学习,参与家庭教育、隔代教育,促进良好家风建设的基础上,希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为社区建言献策。人本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发展已成为“老有所为”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根本要求。
朝阳区在北京市16个区中常住人口最多,为347.3万人。截至2020年底,朝阳区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数量70.9万人, 占常住人口比重的20.4%,老龄化较为严重,已进入中度老龄化。区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2011年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意见》。区教委以朝阳区社区学院(职工大学)为主阵地,广泛开展社区教育,重点推进老年教育工作。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朝阳区已形成“1+9+233+N”(N为老年学员及老年教育志愿者)老年教育工作体系。朝阳社区学院作为唯一一所区属成人高校(老年大学总校),指导街乡9所老年大学分校的同时积极整合资源,与北京东方老年研修学院合作,建设了233个社区老年教育基地。自2012年开始,朝阳社区学院创新老年教育队伍建设途径,启动社区教育活动骨干培训项目,为全区43个街乡培养了5,000余名老年教育活动骨干志愿者。
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优秀骨干学员回到社区组建了社团,带动大批老年人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有效推进朝阳区街乡社区老年教育的蓬勃发展。2022年问卷调查统计显示,2021年朝阳区43个街乡已建有1,500多个社团,已认定区级社区学习共同体50余个,20多个社团获A级北京市新时代老年学习团队称号。9所老年大学分校注册入学8,000余人,经常性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约128,000人,参与率达18.8%。朝阳区在2020年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验收工作中获得一等奖,社区教育活动骨干培训项目有效地扩大了朝阳区老年教育人力资源,引领大批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作用突出,成效显著。
1.科目多,覆盖面大。朝阳区社区教育活动骨干培训项目是在全区500多个社区中每年选拔一批有特长且乐于参与和组织老年教育活动的积极分子,开办多批次、多类别、多层次培训班,如舞蹈、合唱、书法绘画、摄影、朗诵、剪纸、太极拳、京剧等初级、高级研修班,将其培育为社区教育活动骨干,既可促进老有所学,又有效地缓解社区教育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提高社区教育的辐射范围,推动社区(村)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办事处前后推送了50余名学员,绝大多数已成为社团的队长或主要负责人,其中学员姚利军已担任社区艺术团团长,同时被聘为老年大学分校朗诵班教师。
2.系统性、实效性强。每期培训班都通过问卷和座谈的形式了解学员学习需求。除专业知识外,还专门设置了团队建设与管理、志愿服务精神、社区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全方位提升社区教育活动骨干的综合素养。教学过程中组织竞赛、汇报、展览等活动,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培训的互动性。鼓励和要求学员要学以致用,回到社区组建队伍,开展活动或担任小教员,并把这些要求作为学员升班或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
1.培训效果良好,项目满意度高。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接受本项调查的825名学员中,有超过90%的学员表示收获很大,纷纷表示要把所学知识带回到社区,积极带队伍,发挥更大作用。38位街乡干部有29人对骨干培训项目表示“非常满意”,占比76.3%。
2.项目作用突出,影响力大。社区教育活动骨干培训班至今已开办了22期,规模从最初的2个班72人发展到33个班近900人,为朝阳区各街乡、社区(村)培养各类骨干5,000余人。2021年,朝阳区老年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全区已建有1,500多个社团组织,社区教育活动骨干在培育社区社团、促进老有所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该项目被评为北京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老有所为,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质量推进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管理者理念是关键。区政府应依托教委,组织民政局、老龄委、文委、科委、妇联等定期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培训会,统一思想,协调老年教育活动,形成联动机制,搭建更大平台。重点培训老年教育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及积极老龄化观念,为促进老有所为奠定基础。通过培训,引导管理人员在提升老年各类兴趣班、学历班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拓展服务功能,开设必要的志愿服务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等课程,并积极与街道社区、行业协会等单位建立多元协同的队伍建设机制,积极搭建“老有所为”的服务平台,培育“老年志愿者服务团队”“老年学习团队”,帮助老年骨干志愿者成为团队发动者、组织者,进而成为“社区活动领袖”,影响和带动更多老年人实践老有所为。
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实践证明对老年人激励的作用很大、很关键。相关部门在加强老有所为理论研究的同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推广先进经验,设立表彰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潜能的更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除评定“优秀老年志愿者”“老年学习之星”等荣誉外,通过学分银行进行评价和管理更为科学规范。北京市已建立学分银行,应把老年大学分校学员及各类社区社团成员,尤其是老年教育骨干志愿者纳入学分银行管理,建立学习账号,制定学分累计制度为学员进行学分积累。以学分(积分)值为依据,制定奖励规则,对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老年人给予奖励,并进行大力宣传,确保老有所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