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和保障研究

2023-03-12 01:59李晟徐翠剑
河北农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力人力资源区域

□文/李晟 徐翠剑

从2020年开始,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锚定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在数字经济时代,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让乡村振兴也能从这些创新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实际上,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新业态新模式就是采用了一种新就业形态来联动各利益相关方,从而驱动主体创新。因此不管是新业态还是新模式,实际都要落实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组织上,在区位交通偏、产业基础差的条件下,想要能够真正地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重新开发和规划,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而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新就业形态的出现,成为偏远地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一、新就业形态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实证

蔡昉和都阳[1](2000)认为,区域经济差距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本上的差异。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上,如何吸引外出劳动力回流、留住乡村振兴志愿人才、培养乡村振兴专业人才是个重要课题。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区位交通和基础都比较差,通过建设乡村振兴就业服务站,对返乡农民工开展入户调查、数字化登记,动态掌握了农民工就业需求信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精准匹配,高效快捷地在西部就业输出地和东部就业输入地分别建立起就业服务中心,进行智能化供需调配,形成了一种新就业形态。对本地就业的劳动力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的培训和公共服务支持,使其可以在多个乡村平台、合作社等参与工作,获得多份工作的同时也能获得正规的劳动保障;对于在外工作的劳动力,乡村振兴服务站不仅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将外出务工的产值、税收和数据带回来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设,也会不定时地推送市场机会和回乡创业的支撑政策,吸引有能力的外地务工人才回到乡村。不仅如此,乡村服务站还为回乡创业的劳动者提供贷款支持,让更多的劳动力能够回乡发展。

二、新就业形态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

(一)新就业形态与产业兴旺

新就业形态可以支撑乡村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从而在乡村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乡村的特色产业。新就业形态使得乡村产业可以有人才的支撑,也能降低产业发展的成本,还能增强产业在平台经济中的灵活性和竞争性,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村劳作形式,实现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新就业形态与生态宜居

新就业形态是一种灵活、有保障的劳动形态,乡村居民可以方便地兼顾家庭和工作,外地人才也能够更加灵活地参与乡村生态建设,同时可以利用新就业平台和联合体的优势,整合资源,对接高质量企业和技术,对乡村进行一二三产的融合,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理念来建设生态宜居的新乡村。

(三)新就业形态与乡风文明

新就业形态能够引入更多的人才落地、促进乡村劳动力回流,劳动者可以利用其在城市中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思维引导乡村文明改善,以更高的起点和更有效的模式沟通城乡、传播信息,整体上带领乡风文明建设全面提升。

三、新就业形态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一)从顶层设计做好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规划

乡村振兴必须以人为核心,因此在顶层设计时就要考虑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形态的结合,做好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乡村建设的人才和回流劳动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培育期和成长期,因此更需要从长期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的规划,当然也需要以数字化的手段配合搭建人力资源需求和人力资源数据库,运用新技术、新形态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及协作服务,为新就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长效驱动力。

(二)打造智能大数据平台建立劳动力动态监测体系

乡村振兴就业创业平台需要整合用工企业、劳动者、人社部门、税务部门、大数据局、乡村振兴部门的相关数据和信息,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建立大数据人岗匹配、政策咨询、金融支持、便民服务的云平台,联动贫困区域的劳动力输出地和发达区域的劳动力接收地,跨区域建立劳动力的动态监管和评测体系,形成新就业形态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就业服务及协同治理平台。

(三)联动多渠道建立劳动力市场共享运营机制

联动周边区域形成乡村振兴大区域平台、联动发达地区形成乡村振兴跨区域联合体、联动创新企业形成乡村振兴共同体,是偏远区域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新就业形态可以使这些市场间的劳动力资源能够相互流动并提供最大效益,将用工企业、创业平台、高职院校、经济产业园区等人力资源相关主体,整合到一个平台,共用同一套运营机制,将是乡村振兴新就业形态有效运营的重要一环。

四、新就业形态助力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一)完善新就业形态扶持政策,打造劳动力自循环流动体系

乡村振兴的劳动力资源需要从内部培育,也需要从外部引进,更需要原有的乡村劳动力回流,因此在新就业形态扶持政策上需要多方考量。针对乡村内部劳动力注重引导和培育,外来引进人才注重服务机制和功能性扶持,针对乡村回流劳动力注重发挥其带头作用并给予资金扶持,让政策鼓励外来人才创新就业形态,回流劳动力实践新就业形态,从而引导内部劳动力全面接受新就业形态,形成一个自循环的运行体系。

(二)区域协同政策支持,创新劳动力流动机制支撑新就业形态

新就业形态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可以在多平台或多主体之间灵活转换,偏远地区的乡村振兴尤其需要多个区域协同来共享和整合资源,因此跨区域就业创业政策联动、劳动力流动机制联动,是新就业形态发展的保障;从市场的角度来定位乡村振兴的整合区域,再从更高的行政级别去推动乡村资源整合的部门联动,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来调配和监管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力资源,形成高效的运作机制。

(三)多样化劳动权益保障支持,稳固新就业形态社保体系

劳动者安居乐业的根本在于其劳动权益得到保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劳动力参与进来,必须将农村社保、城镇社保、商保等手段相结合,创新地推出更多适合乡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产品,才能稳固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保障乡村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劳动力人力资源区域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分区域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