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兴岱
摘 要:“量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指的是学生在数和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方面的感知能力。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无论是教材设计还是教法应用,对小学生量感培养的重视程度正在进一步增强,可视化便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认知体系。下面将会对其实际意义和具体应用路径展开分析,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的可视化应用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量感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4-0230-03
数学量感可视化是具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也将决定学生能否具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更加注重这一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改变过往教学方式,全面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量感可视化而言,主要是运用图像、身体感官在内的多种方式,增强数学量感的感知能力,真正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分析,使学生具备知识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核心素。因此,一方面要明白量感可视化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也要找到合适的开展路径。本文将会对相关内容展开分析。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否对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以及方法有准确的了解,并实现掌握应用。小学数学量化意识可视化课程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用方法,有效掌握数学思想,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水平。从这点上来说,可视化方式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可视化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更好的学习相关数学知识,并通过多种不同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量感可视化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边掌握边应用,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思维体系,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从深层次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也就间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因此,量感教学可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于全面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需要教师着重把握。
(一)现实性原则
情景创设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不仅来自教师的讲授,也来自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理解。如果情景设计不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和实际生活情景,将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思维,也就无法做到对于量的正确认知,量感可视化教学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一点来说,在情景创设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原则的实际使用,将真实问题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已有的量感感知能力 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学习知识。
(二)整体性原则
量感培养往往来自多个方面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计量单位、工具、应用方式等多项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并非短期内的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充分把握这一基本原则。从全局出发,加强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关联,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从而为学生量感生长提供支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教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并碎片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从而实现量感的发展。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对整个教学设计和知识架构建设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并对涉及量感培养的部分进行针对性优化,为学生量感整体发展提供保障。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住量感素养这一发展主线,对多个要素进行及时处理,通过不同角度的思维延伸,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的知识化结构,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真正建立起数学量感。
(三)多元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不断發展和信息化技术工具的普遍应用,在面对多样化的学习材料时,可以有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被教师所应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该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认知环境,并对相关量度知识进行转化互通。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量感,可以尝试对传统的练习方式进行有效调整,设计更多的实践性作业,使学生的量感体验由课堂内扩展至课堂外课,持续对量感进行感悟。例如通过使用操作表征、图示表征和言语表征来进行数学实践、绘画 和演讲等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对量感的多元表征中发展量感。总的来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量感教学可视化方面要充分把握这几个具体原则,合理利用相关教学手段,进一步增强量感教学可视化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小学教学质量。
(一)明确解题思路,构建数量关系模型
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来说,量感教学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当中,这一点是被忽视的。而为了更好地进行量感教学,创建数量关系模型就变得尤为关键。这可以保障学生在数量模型当中,进一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量感思维。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当中,对很多问题答案并不是真正理解,而过于注重对问题细节的思考,就会导致学生很难进行表达。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应该更加注重量化思维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来进一步叙述对于对数学的“感觉”,从而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以“鸡兔同笼”为例,这一数学问题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将相关对学生进行传授,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问题所适用的实际场景,并将自己的生活知识进行关联,从而形成对数学问题的正确认知。在对背景有所了解之后,教师必须做好关键因素的引导认知工作,使学生真正掌握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含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从而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已知笼中有四个头,总共有十二条腿, 那么请问有多少只鸡与兔子?”教师可以提前画出一只兔子有四条腿,从而在假设全是鸡的情况下,尝试 对第二种情况进行列举,有两只兔子,剩下全是鸡, 循序渐进,保证学生可以在题目中形成良好的灵感。总的来说,数学量感可视化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能够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小学生建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为日后知识学习打下基础,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
(二)组织数学推理,丰富量感教学手段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如果不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质量将没有办法得到全面提升,非常不利于量感教学。因此,在组织具体推理方面,应该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本出发点,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真正还给学生,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敢于质疑,从而激发自己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知识学习。教师在进行可视化推理教学时,应当全面整理教学材料,鼓励学生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和分析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加深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掌握数学推理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以教授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换算为例,教师可以以简单的问题,如“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作为课堂讨论的起点。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换算关系,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数学量感。基于这个层面来说,数学学科教学中的联系性是最关键的项目,也是充分掌握并提高数学量感的关键所在,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做到对课堂学习重难点的正确认知。而为了进一步做好新旧知识连接,需要数学教师对量感教学相关内容进行深度学习,并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知识探究学习任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思考水平,持续增长数学量感培育水平。
(三)营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素养
在前面的原则阐述当中,已经对情景创设相关原则做出了具体阐述,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情景创设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空间观念素养培育等方面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数学空间观念本身来说,它本身就是数学量感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抽象性十分明显,很容易产生学习困难。而在相关情景创设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匹配学生发展特点,应该确保其问题情景的生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迎合好奇心谈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数学空间量感。因此,在具体的情景创设上,可以融入不同的教学元素。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过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对新颖的教学方式有着较大兴趣。在相关PPT或视频制作的时候,可以考虑融入类似的图案元素,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进入知识探究状态,为其空间量感培养提供帮助从这点上来说,为了更好地实现问题情景构筑,往往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设计,从而确保问题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量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将此目标融入课程设计,特别是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这一点尤为重要。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设定空间量感的培养为特定的学习目标。为此,他们可以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并涉及几何图形体积的问题。这种方法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利用多媒体工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箱子、柜子等实际的几何物体,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大致体積是多少?它们有多高?”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被鼓励去估计这些物体的体积、尺寸和其他相关的空间量度。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抽象几何概念的理解,还加深了他们对实际物体空间量度的感知。由于和生活情景较为贴近,学生往往能通过生活常识的带入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量感,从而有效提高数学量感可视化水平。
(四)动手实践操作深化量感
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抽象思维发展并不完善,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掌握,并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动手实践的课程内容,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直观表象,从而建立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为量感感受深化提供支持。在教授小学生“认识米”这节课时,关键是让他们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为此,教师可以首先确保学生准确理解米的定义,然后鼓励他们将这一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接着,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例如:“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米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能想到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米来描述其长度吗?”学生们可能会提到用米来描述房子的长度、操场的长度或地板砖的长度。紧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实际测量篮球架、乒乓球台、跑道等设施的长度。这个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而且通过多种测量方法,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进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米”这一计量单位,而且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测量实践时,学生已经能够对不同的长度距离进行合理感知,并对长度单位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在之前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已经对不同的长度单位有了正确认知。所以,在这阶段的实践当中,重点在于能够明确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对课程的重难点进行消化吸收。而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学生完全可以将难以掌握的抽象数学知识转变为一个又一个的实际案例,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数学概念,特别是在事物学习之后,能够浮现出与之相对应的生活场景。这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量感感知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其中,数学量感教学可视化就是重点内容之一。而过往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该项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全面转变过往教学理念。以小学生个性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基本出发点,在对量感教学可视化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之后,通过运用包括情景创设、实践操作在内的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数学量感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小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1]赵佳人.经历多维体验 促进量感培养——以“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9(11).
[2]朱洁芬.由图形认识走向“量感”建立——“认识角”教学新探[J].小学数学教育,2018(Z4).
[3]杨冬菊.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04).
[4]王学忠.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分析与研究[J].新课程,2020(29).
[5]陈冬菊.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