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2023-03-10 22:19彭豪陈海娜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技师学院产教融合

彭豪 陈海娜

摘要:推动高水平专业建设是促进技师学院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根据产教融合程度高、办学条件标准高、国际化水平高的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建设标准,从夯实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条件与质量保障、增强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促进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建设;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3-0061-05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明显发展,但技工院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等内涵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标准

依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的意见》[1]以及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相关理论[2],笔者认为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具有如下标准。

一是产教融合程度高。专业对接产业,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高度聚合学校、行业、企业资源,校企双方在技术研发、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企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领域深度合作,实现行企校多方共同参与专业建设。

二是办学条件标准高。拥有兼备课程改革理念与技术、行动导向教学能力和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且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能有效推动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完善的核心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及监控体系;配备规划合理的实训场地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三是国际化水平高。借助国际教育机构合作项目和世界技能大赛平台,实现教育理念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学场地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评价主体与标准国际化等。

二、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建设的策略

根据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的标准,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工业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网站开发与维护、服装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等六大广州市重点专业采取“一库九行动”[3]的专业建设策略,积极推动专业内涵发展。“一库”指组建多元指导的专家智库。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的产教融合,需要发挥行业、企业、学校的协同作用。因此,首先要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聚集国际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专业领域教育专家,形成“专家智库”,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及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实施、师资队伍能力提升、校企合作平台开拓、技能竞赛参赛、创新创业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指导工作,为专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方法路径,支撑专业建设工作的科学开展。“九行动”指的是以下三个维度的九大策略。

(一)固本强基:夯实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基础

1.形成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制、工学一体”。该模式是以德国“双元制”为基础,在服务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核心是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办学机制,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推动能力培养专业化、课程设置职业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环境企业化,实现人才质量要求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符合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的规律。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坚持“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育人机制的创新。例如,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发挥校企优势互补作用,推进校企双制办学、校企合作项目研发和核心课程资源开发,搭建校企人才交流平台和企业实践基地,逐步形成“三推进两搭建”人才培养模式。

2.打造以校企双制班为载体的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是推进专业建设的动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产教融合需渗透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例如,工业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等专业,通过与多家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采用“校企双方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创工学一体、共组教师队伍、共建学习环境、共搭管理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共评学生能力、共招学生员工、共有保障机制”的“校企双制”模式,组建校企双制班,签订校企双制人才培养协议,确定学生“在校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及“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合作定位[4]。实施校企“双主体”的柔性教学管理模式,实现校内课程和企业工作任务交替并行、有效衔接,校企共同实施“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并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考核、职业能力测评相结合的“能力导向校企共评”模式,确保培养的学生更好地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3.构建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抓手。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体化课程来源于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专家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实现专业课程与企业工作任务的零距离对接。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路径,通过行业企业调研、企业专家访谈,精准定位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特征,深入分析和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制定课程标准,并对课程中的学习任务进行教学流程梳理,编制体现教学环节、师生活动的教学流程图,打通了课程標准与教学实施的关键接口[5],还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计划,强化必修课,推动专业核心课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操作标准;丰富选修课,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和优质微课,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丰富教学方法,打造“金课”,提升教学质量,并积累教学示范课视频资源。

(二)提质增效:完善人才培养条件与质量保障

1.培养“四层级”梯队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结合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及产教融合的客观要求,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建设需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6],通过提取各层级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每一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和工作职责,搭建了由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和专任教师组成的“四层级”梯队师资队伍。其中,专业带头人要能胜任专业规划及方向把握、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师资队伍规划与培养、学习工作站建设与管理、社会服务与培训等工作任务;课程负责人要能胜任某一层级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研与师资培养等工作任务;骨干教师要能胜任某一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指导、企业任务实践、教改科研等工作任务;专任教师要能胜任常规教学、班级管理、实训场地维护、教学研究与改革等工作任务。各层级教师各司其职,并通过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教研活动、教师技能竞赛、企业实践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除了常规的专职教师,还需引进行业企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挂钩,带动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研发、师资培养等各项工作的持续开展。

2.建设接轨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的教学场地

教学场地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建设必须对教学场地进行全面的改造优化,形成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的职业(专业)学习场所[7]。首先,既要体现技工院校本身的办学特色,又要融入产业文化、行业标准、职业理念等内涵,使学习环境更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对学生产生熏陶作用。其次,要满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硬件设施要求,使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学任务的各环节都能顺畅实施。最后,要体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于一体,能有效支持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评价等工作环节中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在此基础上,高水平专业应针对技能竞赛项目集训、项目研发、高端技能培训等需求,结合高标准、高水平技能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实施需求,引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将部分场地改造成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暨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例如,工业设计专业参考借鑒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场地建设方案,建设与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接轨的、符合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产品项目研发实践中心,引入先进设备将设计的产品转换为实体,为产品从设计研发到设计实现提供一站式孵化场所,为人才培养提供更有力的基础保障。

3.建立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检测与评估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检测与评估是专业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拥有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传统的单一评价,已经不能满足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需求,亟须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质量检测与评估体系。评估内容要多元化,包括在校生学习成绩考核、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跟踪等内容;评估者要多元化,除了校方评价,更应重视第三方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例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充分利用学生作品展和大学生时装周两大平台,将毕业设计质量、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邀请用人单位、家长等利益相关者以及行业协会代表、知名服装创意设计师等共同参与第三方评价,并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跟踪,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

(三)高端引领:增强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1.开展以国际课程引入为抓手的国际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交流是专业建设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催化剂。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应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职业院校、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并通过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引进国际课程,奠定专业建设国际化的基础,促进课程教学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例如,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与德国客尼职业教育培训集团合作,借助德国“双元制”和学习领域课程的优势,开展课程标准编制、教学项目开发、教材编写、场地建设、教学评价等工作,推进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更好地适应“工业4.0”时代下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2.推动以世界技能大赛为标杆的技能竞赛参赛和成果转化

技能竞赛,特别是世界技能大赛,为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不但可以组织师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中与本专业相关的项目来提升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举办世界技能大赛比赛项目邀请赛及技能人才培养经验交流会,与国际技能教育领域的专家交流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探索国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极大地丰富专业建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开展世界技能大赛研究,实现竞赛资源的转化。例如,工业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将CAD机械设计、移动机器人、信息网络布线、网络系统管理、网站设计与开发等世界技能大赛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将竞赛项目的技术标准、安全规范、质量要求、评分系统以及教练团队组建、集训基地与资源建设经验转化到相应专业的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为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评价、师资培养、场地与资源建设等提供借鉴[8],以此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3.孵化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创新创业项目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其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岗位创新和技能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帮助学生提高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适应未来劳动组织和工作岗位变化,提升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成为“企业主”“小老板”,或实现岗位创业[9]。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应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引领,带动专业教学场地与师资队伍的升级转型,促进创新。例如,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共建项目研发与孵化场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利用双方的先进设备(如三维扫描仪、3D打印机等)在本专业教学场地中建成具备项目研发、创新创业竞赛辅导、专利申请与项目孵化等功能的“创客空间”,聘请企业人员与师生组成项目研发团队,借助博士创新工作室的技术支持,共同研发产品设计创新项目,联合跨专业(如市场营销专业)师生组织团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及项目孵化,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并成立“公司”运行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广东印发意见:技校高技能领军人才可享年薪制  创建10所国际知名高水平技师学院[EB/OL].(2018-08-08)[2023-08-25].http://www.gd.gov.cn/zwgk/zcjd/snzcsd/content/post_111449.html.

[2]赵永胜.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4):30.

[3]陈海娜,彭豪.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建设规划路径[J].中国培训,2022(1):49.

[4]汤伟群.“校企双制”办学模式下现代学徒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5(9):40.

[5]彭豪,罗家慧,陈海娜.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策略探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1):52.

[6]张利芳.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4):80.

[7]李木杰,张利芳,汤伟群,等.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15.

[8]汤伟群,伍尚勤.世界技能大赛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实践[J].职业,2018(2):29.

[9]许远.技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3):46.

责任编辑:许洁

*本文系2019年度广州市技工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ZHRK2019B08)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9-14

作者简介:彭豪,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管理;陈海娜,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副院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技师学院产教融合
秦皇岛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
试论强化技师学院英语差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浅谈分层次教学在技师学院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技师学院体育运动项目战术训练要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