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洋溢 卢正优 张琳 赖于杨
精神分裂症主要特征以思维、行为和情感的分裂、同时伴随个性改变等为主,患者的精神活动无法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是典型的一种精神疾病。本病特点位行为、思维、情感的不协调,患者严重与现实环境向脱离。而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的心境低落,患者伴随认知、人际关系、行为方面的改变及紊乱。上述两种疾病在精神病中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有相似的地方。有研究表明,21~4%抑郁症患者可合并精神病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亦易合并抑郁症症状,发病人群所占比13~15%[2]。外周全血细胞不仅能够对患者的外周血细胞状态进行反映[3],其亦可反映机体贫血、炎症等疾病表现,能有效诊断疾病,为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鉴于此,将龙岩市第三医院检验科收治的50例抑郁症患者与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照,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正常人群的全血细胞计数等各个指标进行对比检测,比较不同疾病与人群间各指标数值存在的差异,期望为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后续诊疗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结果如下。
将2020年8月—2022年8月龙岩市第三医院检验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n=50)纳入分裂组,将收治的抑郁症患者(n=50)纳入抑郁组,另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照,纳入对照组。纳入标准:(1)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3],诊断标准参考《国际疾病与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4]。(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s,PANSS)评分在60分以上。(3)抑郁症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ore scale,HAMD)评分在20分及以上。(4)纳入对象的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2)肝肾功能重度障碍。(3)神经系统疾病。(4)脑血管疾病。(5)脑外伤。(6)急性感染。(7)慢性感染。(8)恶性肿瘤。(9)处于妊娠及哺乳状态下的女性。(10)3个月内接受影响血细胞计数的药物。抑郁组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1~65岁,平均(41.84±5.36)岁。分裂组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2~63岁,平均(41.71±5.26)岁。健康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41.65±5.13)岁。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在患者、家属同意下开展,本院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本研究的开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集血液标本,具体方法为,患者清晨,勿进食,在空腹状态下,保持坐姿,应用静脉全血标本,采集患者血液,血液采集时,采血需规范,要与静脉血采集流程相符,血液采集后,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美国希森美康Sysmex,型号i-1000)进行全细胞技术的检测。
检测指标及其正常值范围标准如下[5]:包括白细胞计数(leucocyte count,WBC), 正 常 值(4.0 ~ 10.0)×109/L;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e granulocyte,NE) 百分比,正常值 50% ~ 70%;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百分比,正常 值 20% ~ 40%;红 细 胞 计 数(red-cell count,RBC), 男性正常值(4.0 ~ 5.5)×1012/L,女性正常值(3.5 ~ 5.0)×1012/L;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 concentration,HGB),男性正常值 120 ~ 160 g/L,女性正常值 110 ~ 150 g/L;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 正 常 值 11% ~ 15%;血小 板 计 数(platelet count,PLT),正常值(100 ~ 300)×109/L。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展开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裂组的WBC、NE百分比、LYM百分比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76、17.739、9.979,P<0.001);抑郁组的WBC、NE百分比、LYM百分比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78、17.852、9.846,P<0.001);分裂组与抑郁组患者WBC、NE百分比、LYM百分比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0.082、0.067,P=0.497、0.935、0.946),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白细胞各指标结果(±s)
表1 三组患者白细胞各指标结果(±s)
组别 WBC(×109/L) NE百分比(%) LYM百分比(%)分裂组(n=50) 12.37±1.84 80.67±9.67 52.41±8.75抑郁组(n=50) 12.63±1.51 80.84±9.73 52.47±8.90健康组(n=50) 5.39±1.35 50.46±6.92 36.89±6.59 F值 337.884 194.395 60.694 P值 <0.001 <0.001 <0.001
分裂组患者的RDW、RBC、HGB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01、6.160、34.644,P<0.001);抑郁组的RDW、RBC、HG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5、6.124、30.892,P<0.001)三组患者PLT水平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裂组与抑郁组患者上述指标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8、0.042、<0.001,P=0.833、0.966、1.000),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红细胞各指标结果(x±s)
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人面对着较快的生活节奏,工作与生活压力均频频增大,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层出不穷,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目前暂未明确,可能与机体中的多巴胺异常等密切相关,据研究显示,国内的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率为6.55‰,其中50%的精神分裂症在20~30岁发病,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之所以会产生精神分裂症是因为多巴胺处于异常增高状态,其会让患者出现幻觉、失眠、妄想等症状,一部分患者还会不吃不喝到处跑,整个人处于一种非常亢奋的状态下,这属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抑郁症发生率亦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抑郁症目前在中国包括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在中国发病率已达10%左右[6]。目前其发病机制不明确,可因为生活不顺,如失恋、失业或生意失败等,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的抑郁症核心症状。但部分患者遭遇不顺后不会出现抑郁症,因此抑郁症的发病是由内外因相结合,由复杂的发病机制而引起。早期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可发现相应脑区部分改变,但现在结论尚不统一。总之,抑郁症目前发病机理不太明确,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很多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抑郁状态,这使得治疗效果不佳,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的歧视更是加重患者抑郁症状之一[7]。同时抑郁症患者也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症状,虽然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但两种疾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外周全血细胞计数等各项指标。
刘万强等[8]研究将10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照,对两组WBC、NE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WBC高于对照组,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指标对比差异显著。经多因素分析显示,WBC是精神分裂症诱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提示细菌感染可能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与健康组相比,分裂组与抑郁组患者的WBC、NE百分比、LYM百分比更高,而分裂组与抑郁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体内不仅有隐性感染,慢性炎症也存在于患者体内,而抑郁症患者体内也同样存在上述症状。白细胞是机体防御机制的主要防线,该评价指标具有客观性,是全身炎症反应的有效方法[9]。粒系、淋巴系、单核系是白细胞所具有的主要三种类型,不管是在种类变化方面,还是在质量变化方面,抑或是在数量变化方面,一旦数值产生变化,那么就是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现象。
人体重要的血液成分不仅在于红细胞,还包括血红细胞在内,血红细胞与红细胞是人体的主要载体[10],可为人体输送养分。本研究显示,与健康组相比,抑郁组与分裂组的 RBC、HGB 更高。分析原因为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患者治疗存在多巴胺失调,谷氨酸能神经传递干扰和大脑促炎状态,造成患者持续的代谢紊乱[11-12]。有专家表明,交感神经及其相关的神经递质均在造血干细胞的调控中发挥主要作用,两种疾病使得机体的神经递质存在明显的异常,如 5- 羟色胺、去肾上腺[13],血红蛋白的生成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本研究显示,与健康组相比,抑郁组和分裂组的RDW更高。红细胞分布宽度不仅能反映红细胞的体积大小,也能对红细胞的异常程度进行反映。疾病是否存在炎症状态可借助RDW进行监测,而本研究显示,分裂组与抑郁组的RDW均处于异常增高状态,两种疾病会诱导机体发生隐性感染,慢性炎症也存在于体内,由于感染和炎症的作用[14],RDW水平处于异常状态。同时,RDW可能与脑白质病变存在一定的关系。抑郁症患者存在脑白质病变,精神分裂症亦是如此,所以这也是患者RDW异常增高的主要原因[15]。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的外周全血细胞计数水平均异于正常人,两种疾病上述指标水平有相似的临床变化,提示患者体内不仅存在隐性感染与慢性炎症,而且同时存在血液营养成分减低的现象,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对此现象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