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 博、方嘉辉
(师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方嘉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 数字经济通过创新工业发展动能、强化包容性发展以及促进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的融合而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将助力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实践取向上,要进一步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建设工业互联网以及发展工业经济新业态,驱动工业智能化、网络化、低碳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同时构筑以创新激励机制为牵引、以融资优惠政策为保障、以数字生态机制为协同、以人才培育机制为支撑的政策体系,为数字经济持续深度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后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升级为内在逻辑,循序渐进地驱动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跃迁的过程。(1)任保平、任欣怡:《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人文杂志》2022年第10期。新型工业化是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其核心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http://www.gov.cn/govweb/test/2008-08/01/content_1061490.htm。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20年10月29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877.htm。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新型工业化。(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0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稳固有力的支点。数字技术的通用性特征赋予了数字经济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5)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07/P020220729609949023295.pdf)。位居全球第二,已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加速器”。在新发展格局下,以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驱动工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与服务化转型,促进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的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给新型工业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式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为背景,以数字化赋能工业化,以数字化创新驱动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人才强国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化。
21世纪信息革命背景下,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信息化,聚焦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6)郭熙保:《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的学理性探析》,《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1期。在新发展格局中,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内涵还应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充分契合。随着信息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进阶迭代,数字经济会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
1.数字化创新工业发展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
新型工业化与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存在紧密的关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脱钩”,中国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创新置于现代化事业中的核心地位。(7)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经济前景与战略任务》,《经济研究》2022年第8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叠加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新型工业化要加速研发数字技术和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工业发展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数字技术创新的效率变革机制。数字技术作为通用性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化孪生以及云计算等能够纵深推动工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会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并突破企业间的信息孤岛,培育工业企业的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促进工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创新动力变革驱动效率变革,最终嬗变为质量变革。二是发挥数字经济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机制。发展数字化研发设计和智能生产,促进工业产品迭代更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以数字化转型为媒介促进工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优秀文化产品生产的数字化进程,增加先进文化产品供给与传播,充分对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速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2.强化工业包容性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工业作为现代化和实体经济的核心,在促进充分就业和劳动报酬提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助推共同富裕最为紧要的国民经济部门。后发展地区经济落后的症结在于未能赶上工业化浪潮,工业化没有到位,补工业化的课必须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增进致富能力。(8)洪银兴:《区域共同富裕与包容性发展》,《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6期。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成为关键性生产要素与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相协同,服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活动;与此同时,数据具有非竞争性,能够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充分共享,促进工业包容性发展。而且数字经济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能力、扩大生产范围、缓解融资约束,(9)师博、胡西娟:《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数字经济推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改革》2022年第8期。从而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更易于提升工业企业的生存能力。此外,数字技术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自动化率,产生岗位替代效应以人工智能替代劳动,但数字技术变革也具有包容性特征、倒逼劳动力掌握新的技能,并依靠生产率效应、自动化深化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能够增加劳动就业岗位,间接助力共同富裕。相关研究发现,在智能化初期阶段岗位替代效应强于岗位创造效应,在短期内加大收入差距;随着产业智能化的推进,岗位创造效应占据主导,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发展。(10)陈东、秦子洋:《人工智能与包容性增长》,《经济研究》2022年第4期。
3.促进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的融合,创造文明新形态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化,它本质上是一种文明形态。(11)刘洪槐、邓曲恒:《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分析》,《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6期。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目前正在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或数字文明时代。传统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志、以资本为驱动,文明形态中机器化大生产占据主导地位,侧重生产属性,具有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农业占比大幅下降、高消耗性以及竞争性等特征。早期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依靠生产力优势,借助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剥削、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的大幅攀升,世界范围的分工不平等也开始显现。(12)白暴力、徐喆:《构建“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而上述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等5种因素虽都具备独立的反馈环路,但彼此间能产生深刻的交互性作用,即使有创新和技术经济部的影响,工业文明的发展依然会面临增长极限的困境。数字文明以数据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架构,以优化算力算法和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为驱动,突出创新属性,具有虚拟集聚、网络外部性、共享性和包容性等特征,是全体人类的文明。传统文明的迭代方式具有激烈的冲突性和分裂性。在新发展格局下,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有机融合工业文明和数字文明,协同释放工业文明的生产属性和数字文明的创新属性,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改造工业生产全流程,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工业低碳化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共享和外溢效应,以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工业生产力保障,深化开放发展理念,以文明互鉴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取向重点在于,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驱动工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建设工业互联网驱动工业的网络化与低碳化转型升级,发展工业经济新业态,推动工业服务化转型升级。
1.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驱动工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工业智能化转型整合了前沿数字技术与全新工业技术,并将其深度应用于从研发到生产和售后服务的工业全流程,具有自动感知、自主决策、自动执行、主动学习等特质,是提升工业质量、增进企业效益和优化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生产协作模式。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建设数字中国具有战略意义。数据驱动是中国式新型工业化的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基础核心,其关键在于培育和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优化工业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关键性数据的采集、清洗、加工以及市场化交易,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以及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和利用机制。一是在制度层面,支持各类工业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生产全流程数据的收集和加工,健全数据的标注、清理、漂白、脱密、合并、探索性分析等环节的规范性操作安排,优化工业行业数据资源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工业数据资产质量。(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同时推动工业行业数据资源标准化制度建设,优化工业企业数据管理和实际应用能力,建立标准化的工业数据共享、交换、协作和开放机制,以化解行业间、企业间的数字鸿沟、激发数据利用的正外部性。二是鼓励工业企业试行数据资产定价机制,通过建立数据资产目录体系来优化数据治理,并基于导向性定价方法完善数据定价机制。建立并完善工业数据交易规则,培育规范的工业数据交易平台和交易主体,构筑市场化的数据资产估值、登记、交易、仲裁和处罚等机制,尽可能实现工业全产业链数据市场化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三是大力推进专业化、定制化的工业全产业链数据服务,驱动数字要素、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深度交融,有效对接工业各领域数据要素及应用需求。聚焦数据开发利用模式革新,以保护数据安全为基准,以完善数据产权机制为核心,激励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工业企业等多方参与工业数据价值开发与利用。最终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边缘计算等技术推动中国式工业化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2.高质量建设工业互联网,驱动工业的网络化与低碳化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有机结合,构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员、机器、物料全面互联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驱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资源要素互联互通。(14)李燕:《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改革》2019年第10期。按照“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将从2020年的14.7%提升至2025年的45%。工业互联网将促进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优势的融合,有机联系工业革命产生的大机器设备和工作站与信息革命下诞生的计算、信息通信与互联网系统,形成新的工业新业态和新模式。(15)任保平:《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本质与态势分析》,《人民论坛》2021年第18期。具体而言,高质量建设工业互联网能够驱动中国式新型工业化的网络化和低碳化转型升级。在促进新型工业化的网络化转型升级方面, 工业互联网具有强渗透性,能够促进企业内部之间、工业产业链上下游、跨领域的深度互联互通,打破“信息烟囱”、形成集成式信息共享模式。(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1/27/content_5242582.htm。不仅如此,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数字基础设施高级化发展,推动数字应用从虚拟空间到现实空间、从消费端到生产端的拓展,最大程度地挖掘网络经济空间。在促进新型工业化低碳化转型升级方面,工业互联网的实时监控、动态优化与全局协同能力在“供能”和“用能”侧都将辅助企业节能减排。在能源供给侧,数字技术将有效支撑清洁可再生能源供电和消纳能力,促进能源结构升级;在能源需求侧,数字技术将成为工业生产的能效管控、智能巡检监测、优化循环利用的关键基础。(17)余晓辉:《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关键引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http://jx.ah.gov.cn/zcyd/zjgd/147113131.html。面向企业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需求,以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为核心,我国需要通过强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顶层设计、加大时间敏感网络和低功耗工业无线网络等新型网络互联技术研发以及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内外网建设,来推动工业全产业链网络化转型。
3.发展工业经济新业态,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工业的皇冠,发展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需要重点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以及“顾客满意”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制造企业以提供服务来增加核心产品价值的制造业服务化正成为全球发展趋势。(18)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经济学家》2007年第3期。制造业服务化是指企业在以顾客为中心的目标指引下,提供更加完整的“组合包”,涵盖商品服务、技术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传递等,是制造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提供产品相关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19)黄群慧、霍景东:《全球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管理》2014年第1期。即制造企业旨在获取竞争优势,而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变迁,是面向全球化竞争的工业经济新业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制造业投入和产出服务化进程。首先,在科技进步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日趋重要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为驱动的研发和管理咨询服务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完全问题,同时金融、保险、广告和情报的数字化也降低了企业相关投入的成本,使得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总投入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其次,物联网和数字孪生等技术便于企业将传统制造环节外包,而专注研发、售后、软件和金融服务,使得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占比加大。
在政策体系设计层面,需要进一步构建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融资优惠机制、数字生态机制以及人才培育机制,为数字经济持续深度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后盾。
1.创新激励机制
数字经济持续充分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在于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在制度层面给予充分的创新研发激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一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数据产权制度,在保障研发收益的同时加大侵权打击力度、降低维权成本,化解企业面对数字化浪潮“不敢转”的难题。二是优化“揭榜挂帅”制度,创新科研成果兑现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以中国式新型工业化和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科技研发攻关能力强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围绕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和数控机床等关键领域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数字技术创新链整体效能。三是贯彻“放管服”、深化简政放权,放松各类数字技术、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的市场准入门槛,保障各类数字化转型主体的平等市场地位,以竞争机制优化创新行为。
2.融资优惠机制
创新型企业一般具有轻资产的特征,往往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针对中国式新型工业化加强融资保障机制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拓展科技融资途径。丰富科技金融服务供给,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和登记、融资周转金、集合贷款、债权融资等融资倾斜制度,切实解决工业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支持工业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鼓励工业行业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在国内外各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积极推动项目收益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可转债、可续期债券等在工业科技创新尤其是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应用,引导各类社会投资基金向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领域倾斜,解决工业科技型企业融资贵的难题。
3.数字生态机制
建立并持续完善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能释放多方协同力量加快建设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首先,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为手段,构建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有机整合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资源,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构建开源社区、开发者平台等“平台+生态”的新型合作机制,培育各类工业企业和社会开发者平等合作的数字经济创新系统,形成创新合作氛围浓郁的生态环境。其次,构建创新应用协同生态。支持各类数字经济平台面向工业全产业链智能化、网络化、低碳化和服务化转型需求,借助开放平台功能与数据、提供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办公空间等方式,吸引第三方应用开发者聚集在创新应用协同生态,建设合作研发、资源整合、协同开发、对等评估的新型研发机制。
4.人才培育机制
人才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的支撑载体。一是大力储备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综合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在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打造多元化学习机会、多学科交叉学习模式,打造开放式学习环境,大力培养既通晓理论又熟悉实践操作的复合型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二是面向中国式新型工业化培育数字经济运营管理人才。一方面培养工业企业管理人员的数智化思维模式和有机利用数字经济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锻造工业企业管理人员的数字经济领导力,培养其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化变革能力以及数字化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