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的艺术
——解读《雨巷》《红烛》

2023-03-09 08:59韩诗雪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课外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红烛戴望舒雨巷

⊙韩诗雪(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同学们在学习中会接触大量的诗歌作品,为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诗歌的学习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语言理解与运用、审美发现与鉴赏的能力。本文从诗歌创作背景、诗歌意象、诗歌语言、诗歌情感等角度,解读两首经典现代新诗《雨巷》和《红烛》,以期大家能领会诗歌艺术之特点。

一、诗歌创作背景

要想对诗歌进行深入鉴赏,了解诗歌作者和创作背景是一个着眼点。《雨巷》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现代诗,作者戴望舒是一位提到名字就令人感到忧郁和浪漫的诗人。《雨巷》是戴望舒于1927年所作,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其前期代表作。和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所强调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不同,《雨巷》的结构缠绵悱恻,语言重复,具有韵律,显示了戴望舒从“新月派”向现代诗过渡的趋向。戴望舒创作这首《雨巷》时,一方面因为处于大变革时代青年对未来迷惘的情绪,一方面因为年轻的诗人对爱情萌生出憧憬和向往。

我们选取课文《红烛》作为比较阅读的篇目,这是闻一多的同名新诗集《红烛》的序诗。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闻一多提倡新诗格律化,主张新诗应具有音乐美(音节和韵律美)、绘画美(词藻的运用)、建筑美(诗的对称和句子的整齐)。创作新诗集《红烛》时期,闻一多留学归来,目睹千疮百孔的中国,心系底层百姓,渴望砸碎旧世界、建造新世界。于1923年9月结集出版的《红烛》,内容以抒发爱国情怀、批判时代黑暗、反映劳动人民苦难、描绘自然美为主。

二、诗歌的意象

鉴赏诗歌的艺术性,我们就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在《雨巷》中,我们看到戴望舒借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意象之一:丁香。丁香是一种花,花语是纯洁的初恋。相传《雨巷》正是诗人戴望舒写给初恋施绛年的。正如折柳、明月、梅花等物象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一样,自古以来,丁香花苞(丁香结)则用来表达愁思。因为诗人担心得不到美好的恋情,故而生出万般幽怨,生出美好幻灭的愁苦,在诗中想象了一个如丁香般纯洁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却结着丁香般的愁怨。

意象之二:雨巷。在国人的意识形态中,巷子是让人产生亲切、怀旧、伤感情绪的地方。诗人用巷子作为场景,是对闲适安逸、安静幽深的人居环境的向往。对巷子这种传统物象的眷念,是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人人心里都有着一条安静幽深的巷子。为此雨巷这个物象,便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托之所,象征了缠绵伤情的心绪。

意象之三:油纸伞。南方多用此物,在雨季更为常见。伞在雨天为诗人挡住外界,自成一方天地,让诗人在伞下展开自由无尽的绵长遐思,任意发挥思绪而不受外界干扰。也因伞让诗人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寂寞便油然而生。而浅黄的油纸伞,默默浸润在江南细雨中,也让诗人细腻的心思多了一份浅黄的忧伤,把油纸伞撑出浓浓的惆怅。惆怅中,诗人渴望遇见结着丁香结的姑娘,与他心意相通,来产生心灵的共鸣。

在《红烛》中,最典型的意象就是红烛了。蜡烛历来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奉献牺牲精神的象征。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便是充分借用了蜡烛这一象征意义。诗人将这句古诗作为《红烛》引子,正是因为整首诗的灵感来自于蜡烛自我牺牲的精神。而颜色红彤彤的红烛,燃烧起来仿佛诗人胸腔中那颗热烈跳动的赤子之心;燃烧流泪,又是赤子之心遭遇的不公待遇;最终红烛坦然燃烧,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让诗人由衷敬佩。所以诗人用红烛作为意象,作为参照物,抒发了愿意燃烧自己为黑暗带去光明,唤醒世人沉睡的心灵,烧破世人的迷茫,烧沸世人的热血。

三、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诗歌的血肉,诗歌的灵魂依附于语言,鉴赏诗歌更绕不开语言。

前文提过,闻一多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张诗歌要在语言和结构上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中的绘画美就是指语言词藻的运用要美。

我们分析《红烛》的语言词藻运用,会发现整首诗的九小节,每一节都用“红烛啊!”进行开头,犹如呼唤声声,引出下面的思考。诗人运用热烈、直白、拙朴的语言,反复对红烛进行赞美、追问、领悟、肯定、鼓励、叹息、反问,完成了一个从思考到醒悟再到认同的过程。

诗中比较突出的是,诗人多次对红烛进行追问。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红心的追慕,表明自己应该具有红烛一样的赤心。同时还暗示红烛是诗人的参照物,而不是诗人的象征。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问红烛为何在照亮别人时须得毁灭自己,经过思考后得出“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是命运的选择,是客观的存在,表达了诗人对红烛命运的不甘与无奈,不知不觉将个人命运投射于红烛中。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因为有“残风”侵袭,让红烛燃烧不稳而“着急得流泪”了。这三问,是诗人故意将语言进行矛盾书写,以反复围绕红烛命运进行发问,起承转合间,既有诗人的外在观照,又有诗人的代入思考。

语言的矛盾书写,还体现在“一误再误”和“不误、不误”两处。诗人用设问句后再自问自答,展现出思考过程,矛盾用语表明了诗人的思考和醒悟,同时也表达出红烛精神的可贵。而“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红烛命运不公平、不合理的感叹,让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体现出诗人闻一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得失荣辱的高尚人格。

《雨巷》的语言特色,则是词句的重复、韵脚的坚守。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之间在有规律地重复。我们知道,作为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重复的词藻会让整首诗具有音乐韵律美,我们读它就像在唱一首缠绵的歌。而反复吟唱,自然会营造出抒情的氛围。比如,开头和结尾“悠长,悠长”的运用;第二小节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的反复排比;“在雨中的哀怨,哀怨又彷徨”中“哀怨”的重复,都让人心生惆怅叹息,称赞诗人语言重复用法的巧妙,令人感到无尽的美感。

最明显的重复是在《雨巷》的起始节和最后节。这两节除了将“逢着”改成了“飘过”,其余词句则是完全一样的。这种大胆的重复,让整首诗形成首尾呼应,让全诗更具音乐感,像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

同时,《雨巷》采用一韵到底的遣词方法,如“姑娘”“雨巷”“芬芳”“惆怅”“眼光”等,都是押在“”韵上。押韵让句与句之间不孤立,相互勾连。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能让读者轻松自然感受,形成回环往复、徘徊又徘徊的节奏,让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仿佛在听一首优美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清美、甜蜜、惆怅的旋律,在我们心头久久萦绕回响。

四、诗歌的情感

诗言志,诗歌的情感是诗歌最重要的出口。

戴望舒的现代诗风格,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婉约、清丽,又有法国象征诗歌派的浪漫,这两个特点在《雨巷》中都有所体现。我们读这首诗,首先感到的是它的缠绵悱恻,它的淡淡寂寞和微微渴望。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和希望有憧憬、有追求,又有彷徨和迷茫的情感,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诗人在梅雨时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背景下,勾画出美好理想的化身“丁香姑娘”,继而对姑娘产生一遍又一遍的期待和想象。但最终诗人也只能自怨自艾、自悲自叹,陷入淡淡的苦闷和忧愁。

《红烛》的情感则是热烈的,是不甘,是意难平,但又逐步认同并甘愿奉献,体现出诗人闻一多甘于奉献的强烈思想感情。诗人羡慕红烛,理解红烛,赞美红烛,即使面对不公命运仍然义无反顾燃烧自己,只为给黑暗带来光明,唤醒世人。尽管是流一滴泪便灰一分心,但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这就是闻一多,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牺牲自己、点亮世界的闻一多。只有拥有赤子之心的闻一多,才会有这么炽热的情感,让我们在多年后读起《红烛》时,仍会感喟不已,热血沸腾。

如上,我们可以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的物象,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语言特点,感受充溢于诗歌之中的情感和意境,达到解读诗歌的可能,从而提升同学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文

猜你喜欢
红烛戴望舒雨巷
《霜天红烛》
戴望舒《雨巷》(节选)
在天晴了的时候
红烛情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论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感伤之美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最美红烛
梦中的雨巷
愿为红烛燃千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