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院精神”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美术学类)会议综述

2023-03-08 07:45张梓璇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院双年展天津

张梓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艺术集众美而成大美,立德树人、德行天下,师者以厚德为行。2022年12月2日,以“学院精神”为主题的“大美之艺·厚德之行——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美术学类)”在天津美术学院举行。本届双年展展出了141位专业教师的240件代表作品,呈现出文化上的传承和多元形态,反映了教师们在当下艺术创作中的价值追求和深度思考。从2020年开始,“大美之艺·厚德之行——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分别以美术学与设计学分类展出的方式交替展示。通过展览增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拓展思维,促进教学与科研创作融合共进,同时也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形成天美艺术创作的精神品格,推动学科建设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学院精神”是大学独具的特质和精神品格,是全面展示学校形象、引领学校发展的一面旗帜。以“学院精神”为主题,就是倡导在艺术作品中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精神,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为核心,鼓励教师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天津美院来说,百年的办学历史与一代代天美人的奋斗精神和对艺术的虔诚与初心,就是学院精品的底色。本文仅对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美术学类)研讨会中专家学者的观点和见解进行综述,以飨读者。

一、双年展主题“学院精神”的文化阐释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李毅峰认为,现在把绘画归到美术学类是一个特别好的事,如果只讨论绘画,容易陷入到造型艺术或者纯技术层面。而今则更加凸显了艺术的文化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术”最早是跟“数”一起出现的,即“术数”,讲求的是严谨的宇宙结构和秩序。美术中的“术”就是想把美进行一种秩序化,把我们生活中对美的认识通过术的概念进行展示、演绎和推理,这其实是美术学的文化内涵。现在国家在做学科建设的时候,把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融汇到美术的教学之中,这是一个大的文化观、历史观。在这种大的文化观和历史观的指导之下,我们所从事的美术创作应该是对其有所体现。这次展览体现了美术学院教学、.科研和创作水平在进一步深化。展览上的作品大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淬炼,又与时代主流相契合。天津绘画文脉的传承在天津美院的谱系当中还是很明显的,这是学院在经年教学当中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是对时代精神、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做出的贡献。

学术交流会现场

天津画院专职美术理论家孙飞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在美术学院里到底学什么?此次展览主题“学院精神”,能对此进行一些回答。“本事”是我们中国教育从书院到学院的精神。圣人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业就是道,本立而道生。中国的学院是求道的,而不是在技术上打乱它。“学院精神”是对中国文化的延续,只有这样,所学专业才能同我们的生命成长产生关系。但是现今人们习惯从理性出发对文化进行分析,用逻辑的推演得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最后使学科越来越分化。这些理性的观念、各种各样的学说让我们不知所措了,跟我们的生命没有密切的联系了,让我们感觉专业成为一种职业了,职业化的学术、职业化的艺术。我们现在要思考什么是这个学院的精神,包括艺术创作,很重要的根本,一个是务本事,第二是任自然。

著名油画家张京生对“学院精神”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讲述了在美术学院中的感受。首先,必须得变化。第二,学院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渠道和机会。第三,学院对美的追寻不是形式的追寻,是艺术生命力的追寻。艺术不是局部的东西,“艺术就是人性本质在精神层面的表述及物化”。今天理论界也好,或者艺术实践也好,在很多问题上都在纠结,传统和创新,写意和写实,东方和西方,总在里面绕,找不到确切合适的结论,还是要回归艺术对人的打动。精神的物化,不是单纯的物质的物化,甚至也不是所谓传统的、已经物化完了的东西再去物化。

中国书画报社社长路洪明对于“学院精神”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学院精神”可以形成文字,可以形成一定的学术研究,但是最终得落到实处。就美术学院来讲,最终看的是画,是作品。“学院精神”能不能落实到作品当中让观者能看到至关重要。学院里面的教师,要注重思想情感与自然的交融,形成自身的体悟,再结合丰富的社会美术现象总结成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艺术院校的双年展就是要让大家利用这个平台,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呈现自己的思考。

天津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张锰对实验艺术与学院精神的结合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思考。实验艺术专业存在去掉媒介中心论,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媒介,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实验艺术在“学院精神”范畴内,又要参与到社会中去。“意识形态引领上,实验艺术怎么做?”这个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也面临着挑战。

姜中立认为像霍春阳先生、张京生先生这样对于艺术还在不断思考,不断判断,不断践行,就是“学院精神”。“学院精神”一定是独立的对问题的思考,它不是一种趋同,不是一种迎合。这次双年展体现出了一种温度,这样的温度是每个教师尊重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体验、画自己的思考的结果。体现了教师的研究深度,在基本能力、价值取向、选材媒介,乃至表达方式上,都呈现出完整的思考和个人的研究路径。教师的思考能力、践行能力和对于理想的不断追求的过程使学校的精神不断延续、不断发展、不断前行。

天津美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教师刘永胜梳理了自建校以来,天津美院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学院精神的体现。1906年,学校刚成立时就确立了培养学生的尚美之心性、养成绵密之品行的目标,这是先行者建设现代美术教育的初衷。正是在追求尚美心性和绵密品行的精神引领下,天津美术学院的高等美术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了“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近年来,学校在多次活动中反复提及“大美之艺,厚德之行”。应该说,这是学院精神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学院对于教师的要求——要追求大美之艺,养成厚德之心。在学院精神的长期影响下,这次教师双年展的作品普遍呈现出一种沉浸、内省、自我情感表达深化的特点。显然,这相较前些年我们在艺术创作中一味强调自我、强调个性来得更深沉、更厚重。

天津美院造型艺术学院教师才树新看到了学院的创作在时代性、学术性上的新面貌。他认为所谓的“学院精神”,一个是扎实的造型基础,第二个是对色彩的深刻体会,第三个就是先锋的艺术创作的状态。

二、美术学院关于传统继承与艺术探索双重性的教学平衡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惠东指出,展览中很多作品令他耳目一新,看了院长贾广健的这批画,联想到苏东坡的一段画论“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谓彼长于是则可也,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这个画分山水、人物不是高手,真正的高手应当是通达的,一法通而万法通。“双年展”这个概念是从西方引入到中国的,这种制度化的展览形式自产生之初就天然地有当代性和探索性这样两个属性。这种当代性与探索性对于具有大学教师身份的画家来说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美术学院的教师肯定是具有双重身份。首先是教师身份,是为学生传授严谨的绘画法度。第二重身份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需要“无法而法,乃为至法”,需要更为自由的空间,更为大胆的尝试。这个展览非常可贵地体现了作为天津美院教师的这支队伍,一方面对于法度的重视,对于思古人、思传统的呈现;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也非常可贵地体现出了天津美院教师们的探索精神。

著名国画家霍春阳将天津美院举办的双年展看作是对整个教师队伍的拉练和检验,是在前进路上不可缺少的学术活动。他看到年轻教师们都在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在境界上下功夫。但也表示,如果拿前人的心态来跟我们现在美术队伍的心态比较,我们还是有差距的。艺术道路的归宿应该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因此有些时候也需要一种静态,静态是一种厚重不迁。前些年我们流行的是翻新花样,在图式上下功夫,可能受进步论的影响,就是要变革。变革是可以的,但是要对变革有思考。通过这次展览可以看出来,大家的创作更加深入,这是可喜可贺的。

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教师赵栗晖指出,这届双年展在作品的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艺术作品的传统、现代,过去和今天的不同,就是艺术语言的不同。从绘画角度讲就是造型、色彩、画面结构和支撑这些背后的观念,从这几个方面构成了艺术语言。艺术语言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人,其表达的是人的思想和情感,并需要人的驾驭能力。我们的艺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传统,本身体现了我们的审美习惯。这次展览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思想境界到技艺全面检阅教师的场合和机会,同时对教师们也是一个鞭策。

天津美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寇疆晖认为,今年的双年展对推动教师自身专业研究有积极的意义。美术学院的教师们在专业上的研究不断变化,不断推进,不断深入,必然会对教学有益。艺术生命本身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如果一成不变,艺术生命就基本结束了,教学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学院展览不同于社会上的,“学院精神”也不是代表着保守,而是代表着一种研究性、探索性的内涵,带有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长期的。如果能够长此下去,形成每位在校教师的艺术档案或者艺术轨迹,经过十年二十年以后,每位教师,通过这个展览就能看到他的艺术轨迹和发展历程。

天津美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吕铁元认为学校创办双年展的初衷还是为了教学。一个学校,教学是根本,应以展览促进创作,以创作促进教学。作为专业教师,只有在创作上水平越来越高,对学生从实践到理论教学的成果才能够越来越好。

天津美院造型艺术学院前院长郑金岩特别强调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技术和精神境界应该兼而有之,并且要不断精进。保持学院的精神,保持技术和艺术的一体性。

天津美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认为学校的双年展对于个人的创作、科研和教学都是一个有力的督促。同时,对于“学院精神”,术与道是不能分的。“学院精神”就是将术达到道的精神。教师的教学就是要不断追寻术的深度,然后将术提升为对精神追求的高度。他提到他个人创作精神的原则一直有三条:第一,一定要有工匠的技术;第二,要有诗人的心灵;第三,要有开放的哲思。

教师田帅谈及精神的物化,举出了画家韦德的例子。对于年轻教师,或者说年轻画家,“学院精神”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也是大家今后需要去努力的方向。天津美术学院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有利于教师在个人专业和教学两个方面不断进步。作为年轻教师,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把作品画好,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双年展的举办,是对教师创作作品的督促和创作积极性的调动。

三、美术学院展览与学术生态

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对美术学院举办的双年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天津市市委宣传部着重提出天津美院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现在全社会对于文化、艺术越来越看重了,每一个城市都在用文化、艺术来标注自己、区分自己、提升自己。谈到文化,谈到艺术,美院是一个忽略不掉的巨大存在。美术学院举办双年展具有非常的意义,是一次对公众、业界展示美院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教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树立美院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的重要活动。首先展览得有学术性,美院的双年展把整个学院的学术性很好地连接起来。如果有可能,以天津美院为主,开展一个天津所有高校美术专业的大联展,对于全国的美术教育也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张福有总结了此次双年展的三个特点。一是体量非常巨大,共有200多幅作品。二是参与展览的年轻人非常多。很多作品不再局限于原来的画路、思路和风格,有很多新的东西、新的理念、新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三是学术性非常高,大家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学术上、风格上、笔墨上的探索。天津美院坐落在天津,拥有深厚的基础和底蕴,有一百多位画家的教师队伍,应该在艺术展览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2024年,十四届全国美展要举行了,全国美展是一个创作周期很长的展览,美院应该从现在着手参与。美院拥有深厚的技法基础,一方面需要更多地关注时代、关注生活,汲取更多的创作题材,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大胆进行学术探索,不要给自己设限。为全国美展这样一个主旋律、主基调同时注重风格形式语言的展览贡献美院力量。

天津画院副院长陈治回想到十三届美展的时候张京生先生对于美展的评价:“这是一种生态,这个生态如果我们这些艺术人不去维护,就完了。”好的学术生态就是在展览中去看作品,有你欣赏的,有你质疑的,有一种是你熟悉的,有一种是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摩擦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已经进步了。这样的学术展览就是美院最大的优势。这种学术土壤和学术生态应该珍惜。其实画院、出版社也包括在这种学术生态中,要把天津的美术作为一盘棋来考虑,有一个学术带动。我们是有传统的,在传统继承的过程中慢慢往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梳理属于我们天津的学术认知,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分歧,分歧会保证我们的艺术前行是在校正中往前走的。

教师王帅认为双年展是一次让教师们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宝贵机会。对教师的艺术自觉很有帮助。这并不是施加的压力,而是不断提醒创作者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在双年展上,学院的个性可能表现出来的特征还不够明显,其中原因与展览空间有很大关系,空间会影响到展示能量的发挥。作品的特征在今天的美院里面不能通过空间或者展示的方式更好地呈现出来,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今天的展览,不只是单一地展示作品,而是一个互动,这种交流对话在一个空间当中一定具有场域性。

猜你喜欢
美院双年展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天津卷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天津之眼》
美院张老师评画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天津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