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学院精神,厚植学校文化
——高等美术院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起点

2023-09-21 19:37贾广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脉中国式现代化

贾广健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就如何正确理解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深刻阐释。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具体到高等美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和科研创作中,我们应该从哪里出发,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呢?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美术教育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早已打破了传统文化相对封闭的演进模式。但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首先是要在满足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展开的,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和更快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人类文化整体发展的同时,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

中国文化绵延至今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她始终是在开放融合中不断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一起生生不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侵袭,丹青绘事渐渐演化为内涵更为广泛的当代美术,师徒相传的传承方式也逐渐让位于西式的现代学院教育模式。并在中国现实国情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如果将中国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加以阶段性划分的话,我们可以将之简要地划分为传播新思想、顺应中国社会革命进程需求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美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美术;适应改革开放要求、有中国特色的人民美术。在这三个阶段,美术承担的社会职能有所不同,但都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因而可以预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我们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重心,必将围绕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构筑中国当代文化体系展开。

其次,符合时代要求,重塑学院精神。

对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高等美术院校来说,在我们的人才培养、科研创作中不断思考这个问题,构筑起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学院精神。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学院精神”是一个持续、流动发展的概念,是始终与中国社会变革、文化发展保持着密切关联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也是最能反映一所艺术院校精神追求、文化内涵的一种内在品格,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学院人才培养的环境生态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近代以来,当西方科技文明在中国开始传播之时,一些学者就清醒地认识到,“写实”的绘画方式,有助于我们养成对外部世界进行科学观察的习惯,因而把写实艺术当作可以疗救空谈之文化弊病的药引良方。以写实为主导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始,正是这种追求科学化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北洋女师成立之初,学校就希望通过写实的艺术教育养成学生“尚美之心性”“绵密之品行”。要养成绵密的品行,自然是通过培养科学思维来实现,而“尚美”心性的养成,则一定取决于我们对“美”的判断。无论是庄子所主张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还是孟子倡导的“充实之谓美”,都是历史上我们从道的层面对“美”的认知,当其与“术”的实践关联在一起时,则表现为对诸如“文心”“画品”“诗品”的理解,因而建构了中国艺术的美学体系。纵观百余年的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之路,正是无数先贤对“文心”“画品”的认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并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实践中逐渐确立了各个院校自身的学院文化。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校训“尽精微,致广大”,中国美术学院校训“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形成与凝练,各是渊源有自,天津美术学院校训“崇德尚艺,力学力行”,是继“尚美之心性”和“绵密之品行”之后,与新的精神内涵相融而成的时代新解。

学校文化是涵养一个学校育人环境和土壤的清泉与养分,在做人上修行自己的德行和涵养,在从艺中坚守为人民而创作的要求和标准,就必然会涵养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民族文化复兴的伟业中,我们也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高等美术教育的历史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教授的回信中,勉励艺术家“以大美之艺育莘莘学子,以大爱之心绘传世之作”。这里的“大美之艺”正是艺术家应当超越个体感受,勇于为时代谱写强音的艺术追求,“大爱之心”,也无疑是新时代对艺术家、艺术创作应该对人民有爱的“德行”要求,两者并行不悖,构成了今天学院精神的文化内核。近几年来,我们在几次举办天津美术学院教师双年展时都确立了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大美之艺,厚德之行”。这个主题言语虽简,却是在深刻理解“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精神基础上,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艺术集众美而成大美,立德树人,德行天下,师者以厚德为行”等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现代诠释,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大美之艺”“大爱之心”的精神内涵厚植于学院精神与学校文化之中。因此,“大美”与“大爱”应该成为天津美术学院立德树人的精神旨归。

其三,明确学院精神内核,践行人民文艺理念。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满足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高等美术院校就必须要主动担当起时代的职责和使命。我们的美术创作,要按照有筋骨、有温度、有道德的要求,用心、用情、用功,以时代精品回答时代课题,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来反映现代化征程中的人民形象。我们要着重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阐释、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者、实践者、弘扬者、创新者的表率作用,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体现文化自信,展现作为和担当。

第四,赓续百年学府文脉,涵养厚植学校文化。

在高等美术教育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在赓续学校文脉的传承中不断涵养厚植学校文化。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其兴起与发展,都与一百多年来国运的变化密切相关。以天津美院为例,由于从建校伊始就坐落在得开放风气之先的海河之滨,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天津中西合璧、古今交触、海纳百川的独特地域文化的影响。1906年,由傅增湘在北洋女子公学的基础上创立北洋女师范学堂。此前,天津已于1895年成立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此后,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于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居于时代之先的教育理念,关心时事的时代品格,促进了几所大学之间师资和学生的交流,也孕育了天津美术学院深厚的历史文脉。经一百一十余年沐风栉雨,从思想进步的女师学生到觉悟社的革命志士,无数先贤在此出发,一生践行“尽国民之义务,担国家之责任”的志节,构成了百年学府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一代代学者本着“学术调和新旧”的原则,在此致力于“开民风,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的教育大业,建构了天津近现代史上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从女师时期的图画课到美术科、图画副系,到1959年成为独立建制的美术学院,再到今天成长为集美术和书法学、艺术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专业教学、研究、创作和社会服务体系完备的高等美术教育学府天津美术学院,一批批艺者于此汇聚,以“大美之艺,厚德之行”为学院精神和学院文化底色,构筑起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宏大体系和国家美术的一大煌煌景观。简言之,天美这所百年学府在其发展历程中是“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两条文脉”交相辉映,共同孕育了天美人的家国情怀和“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心性,铸就了天美代有才人、跬积而成的学脉传承。

以此而言,学府文脉的接续,正是各美术院校对我国近现代以来国情的深刻认识,对百余年来美术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的历史作用的认同。

学府百年传绵绵文脉,气象万千承悠悠艺事。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缩影和见证,承载着学校师生的共同记忆和大学之光,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和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和丰富滋养。名师大家的育人故事、思想著作、精神品德不仅为学校积淀了厚重的人文精神,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的治学底蕴、文脉积淀也必定引领和激励着后学的前进步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必须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而达到这样目的的前提,则是要在大学内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养成师生精神自立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学校文化氛围,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如此尊重往昔,瞻望未来,我们才会赓续有深厚底蕴的学校文化,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画卷。

猜你喜欢
文脉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