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西部X省的大规模调研

2023-03-08 12:54熊若欣谢林易
中国远程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研修教师队伍信息化

□ 张 妮 罗 莹 熊若欣 章 敏 谢林易

一、问题的提出

高质量教师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中坚力量,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教育部,2020a)。2010年以来,“国培计划”(教育部,2010)全面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张妮等,2018)。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乡村教师队伍仍存在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部,2020a)。当前,我国东西部与城乡间教育水平仍处于不平衡状态(郝文武,20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相关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X省地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多个县(区)刚完成脱贫摘帽工作(李学磊,2020)。近年来该省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特岗计划,但优质教育资源仍相对匮乏,乡村教育面临着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教学能力及学校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王永固等,2020),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的推进。在政策引领和现实需求的双重背景下,为进一步巩固精准扶贫成果,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应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发挥教师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中的作用(教育部,2022)。因此,本研究通过梳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困境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以X省为例开展大规模调研,总结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尝试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提出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为推进智能时代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基础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资源解构、重构,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李冰,2016),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王志军等,2021),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创新教育模式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韩世梅,2021)。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教师队伍,在于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郭绍青&雷虹,2021)。面向教育信息化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培训与研修等途径完善专业知识结构、适应信息化教学并提高专业素养,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系统、动态的过程(钟苇笛,2017)。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中,乡村教师能否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充分发挥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势,探索适合乡村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Li et al.,2019)。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探索实践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只有问题得以聚焦和解决,乡村教师队伍才能高质量、常态化发展。在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乡村学校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信息化建设规划与落实不到位(王志军等,2021),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重购置,轻运维”现象较为普遍(何易立,2018),西部教师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内容质量相比于东、中部地区更差(陈明选等,2022)。在中观层面,学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师实际教学需求(李毅&杨淏璇,2022),教师的研修和培训存在诸如研修主题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效果欠佳等问题(张妮等,2019),因而教师往往难以通过研修和培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王丽娟等,2021)。在微观层面,教师的态度、能力和资源获取的便利程度影响着数字资源的使用频率(Wang et al.,2019),教师在专业知识、信念、能力以及内在发展动力等方面稍显不足(柳立言等,2021;赵新亮,2019),如缺乏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能力(李平等,2021)、信息素养单一、技术接受程度低(Al-Huneini et al.,2020),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实践力度不够(王敬,2018)等。

针对以上困境,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在调查研究方面,王继新和张伟平(2018)基于全国8个省(直辖市)20个县(区)的调查,总结出了四种信息化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卢强等(2018)对湖北省各教育信息化实验区中使用同步课堂的农村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系统实用性、技术支持和激励机制等因素对农村教师采纳和应用同步课堂有着积极和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模式构建方面,张妮等(2021b)构建了“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支持下面向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城乡教师共同体模型;刘清堂等(2021a)提出了面向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直播课堂同侪研修模式;朱伯东和黄琼珍(2022)提出了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维协同模式。在资源应用方面,李华等(2022)在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挖掘薄弱地区乡村教育的境况,提出了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的方法;郭绍青和雷虹(2021)为改善当前我国大部分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缺员和课堂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四个智力资源服务生态。在策略研究方面,庞丽娟等(2020)从政策制度层面提出了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Booker(2005,p.6)从教师流失层面关注规模较小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Roberts(2005,p.123)从资源配置的视角提出提高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等等。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但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研究者面向不同地区开展调研,基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索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对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有价值的参考。然而,从教育信息化视角审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和策略仍需进一步探索。近年来,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X省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当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努力下,乡村教师队伍得到了一定的充实和发展,但仍需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化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作用,以全面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本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面向X省开展大规模调研,进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为促进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实践参考。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调研

(一)研究对象

学校管理者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扮演着领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全面调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和问题,结合X省师资分布情况,本研究的调研对象包括小规模学校、乡镇中学、中心学校以及较大规模完全小学的管理者和教师(郭绍青&雷虹,2021)。

(二)研究工具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普及数字资源服务、建成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师应用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部,2018)。参考李枞枞(2018,pp.64-69)和张妮等(2019)的研究,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2021)的评估要点,本研究以基础条件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信息素养三个方面为调研框架。管理者问卷设置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研修与培训和管理保障机制四个一级维度;教师问卷则围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师研修与培训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在问卷设计和修订过程中,研究团队邀请多名来自部属及省部共建师范大学的专家、一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问卷的维度与题项进行评估,经过反复试测、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了用于调研的管理者问卷和教师问卷。其中,教师问卷中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Cronbach’α系数为0.962,表明量表信度较高。经过多轮评估和试测,两份问卷的题目设置科学合理,能够满足调研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效度。为进一步深入了解X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本研究设计了两份访谈提纲,从管理者角度了解乡村学校师资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教师绩效考核内容、相关激励制度和管理工作存在的困难;从教师角度了解其对教学环境的体验感、个人提升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和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需求,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缺乏弹性的局限性,从而提高调研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三)数据收集

为确保问卷数据的严谨性和真实性,研究团队在多次试测中计算出填写两份问卷所需的平均时间分别约为3分钟和4分钟。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工具面向X省乡村学校发放管理者问卷和教师问卷,共回收管理者问卷1,010份,过滤掉“职务”一栏与管理工作无关和所用时间少于3分钟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841份(有效率为83.3%)。其中,校长642人(占76.3%),主任199人(占23.7%)。共回收教师问卷5,631份,过滤明显错填和所用时间少于4分钟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5,024份(有效率为89.2%)。其中,小学教师3,551人(占70.7%),初中教师1,473人(占29.3%)。

研究团队在实地走访中对随机选取的10名学校管理者和20名教师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并通过语音识别工具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材料,通过主题分析法提炼访谈对象的应答要点,将其纳入调研结果的质性分析中。将量化数据和质性研究相结合,全面总结教育信息化背景下X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四)调研结果

本研究基于调研框架,结合管理者问卷、教师问卷的数据收集以及面对面访谈情况,将调研结果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化基础设施老旧,数字教育资源仍显匮乏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教育资源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引领下,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已具规模。截至2019年底,教育部公布全国30.9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的信息化设施配置已达基本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8%(教育部,2020b)。此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项目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三通两平台”已得到基本普及,信息化支撑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然而,通过调研发现X省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上仍面临着硬件设施陈旧、更新维护不及时、数量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软件资源较少和管理缺乏秩序等诸多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网覆盖率方面,78.6%的学校实现了网络全面覆盖且网络流畅,16.0%的学校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但不够流畅,仍有5.4%的学校未实现网络全覆盖。在信息化教学设备配置方面,大部分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但少数管理者(8.0%)表示其所在学校仍在使用DVD和有线电视机等陈旧设备,信息化教学设备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设备维护与更新方面,部分学校由于缺乏经费对教学设备进行更新与维护,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信息设备使用力度方面,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意识不强,设备闲置的情况较为突出。通过访谈发现,信息设备使用频次不高的原因主要有设备操作复杂、教师工作任务冗杂导致缺乏时间学习设备操作,以及信息设备的使用对学生成绩提高效果不明显等。

(2)数字教育资源。如图1所示,在资源平台的建设上,54.8%的管理者表示学校为教师提供了资源丰富的软件与平台,对软件和平台进行定期维护与更新的学校占58.3%;在资源的供给上,76.6%的管理者所在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免费的教师教育资源,然而仅有20.6%的学校建有校本资源库。在访谈中部分教师提到,虽然学校提供了免费的教师教育资源,但是资源数量与质量还是难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且资源更新常常存在滞后性,和教材更新进度不匹配;部分教师表示学校提供的教学软件与平台的智能性不足,缺乏个性化资源推送功能,且教学资源稍显凌乱,未根据学科类别进行分类,给资源的高效检索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图1 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研修与培训活动开展不扎实,教师参训动机不强

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X省各地探索了多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如A区借助“云智慧”平台开启了线上研习“云”培训之旅,B区依托“国培计划”开展了“百校扶百校”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研修项目,C区对教师培训混合式研修模式进行了探索等。然而,结合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发现,乡村教师研修与培训存在以下问题:①受活动场地和参训名额等因素的限制,乡村教师每年参与研修与培训的次数较少,其内容也缺乏针对性;②由于教学事务烦琐、薪资待遇较低以及职称评聘难等问题,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有待提升;③研修与培训过程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基于网络平台数据的分析较少,难以做到精准分析和资源推送。

如表1所示,从机制上看,研修与培训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校本研修(34.5%)、国培(25.6%)、校际研修(16.5%)和区域研修(13.2%)等,部分教师还提及网络研修、自主学习和观摩公开课等形式;近一年为教师提供研修与培训机会少于4次的学校占63.0%;26.6%的管理者表示开展研修与培训前缺少对教师需求的调研过程,在访谈中了解到研修与培训中存在内容与教育无关的情况。此外,在观摩乡村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有教师坦言,“在美术课上,不会用绘图软件处理图案的变化过程,导致教学内容的呈现不够生动”。

表1 乡村教师研修与培训情况

从动机上看,教师参与研修与培训活动的动机大多集中于自身成长需求(35.0%)、学校对教师能力的要求(30.3%),以及当前政策需要(18.9%)和专家引领(15.4%)。然而,研究团队在一线学校的相关座谈和研讨会中了解到,薪资待遇较低、职称评聘难、教学任务烦琐等现实问题使得教师不能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从而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从效果反馈来看,77.2%的教师认为研修与培训对其有很大帮助,主要是在教学能力(28.5%)、教学理念(28.3%)和道德修养(24.2%)等方面有所提升。尽管如此,研修和培训活动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活动形式单一(20.6%)、活动经费短缺(16.9%)、学习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15.4%)以及评价考核制度不统一(11.8%)等。此外,有教师“希望能在网络研修平台中看到研修后的授课数据分析”。

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近十年来,X省依托“国培计划”和其他研修活动多次组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班,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为进一步测量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2021)提出的微能力诊断要点,设计了包括四个维度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量表(如表2所示)。分值较高的是教学设计能力(4.02)和学情分析能力(3.98),两者得分均大于平均值(3.90);分值较低的是学法指导能力(3.88)和学业评价能力(3.75)。

表2 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量结果

在教学设计方面,乡村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意识,认识到传统教学的不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重要性,但资源的获取与管理能力欠缺,缺乏“技术教育化”的有效实践与反思,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部分管理者“希望教师学会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筛选而不是全盘接受”。在学情分析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部分教师“希望通过对留守儿童数据的获取与分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在学法指导方面,年轻教师能主动将教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力不从心。在学业评价方面,有教师提到,虽然学校提供了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工具,但由于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分析与反馈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四、教育信息化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在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赋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教师教育的深化改革(教育部,2018)。针对X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保障机制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在筑牢信息化教学环境基础的前提下,研修培训及其考评机制能够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驱动力;在智能时代,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图2 教育信息化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框架

(一)筑牢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学校管理保障机制

1.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改善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是缩小区域和城乡间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2022)建议加快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软件资源平台,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教师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①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乡村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联合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持企业,配齐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升级学校网络宽带,为教师提供低成本、资源丰富、操作便捷的教育应用,有利于教师查找教育教学资源、整理学生学习档案和提高教学效率。②及时更新和维护信息化教学环境。乡村学校应明确“教育新基建”各项任务的指标和指南,在相关教育部门和技术支持企业的支持下,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并定期对相关设备、平台、资源库进行更新,维护数据的安全性。③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使用力度与效度。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数量满足基本教学的前提下,信息化教学环境关键在于“能否用好”。乡村学校要监督企业技术支持的服务质量,及时解决教师遇到的技术问题。此外,依托“互联网+”汇聚各类终端、应用和服务产生的数据,为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精准实施和管理提供支撑。

2.保障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开展

乡村学校要联合并协调各方力量,发挥大学、政府、企业、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校的优势,共同完善乡村教师研修组织和管理机制,保障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①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筑牢经济基础。政府、财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乡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乡村学校要合理使用资金,按教师教学需求增加合适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提供资源保障。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管理。组织搭建以学校管理者带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组织机制,进一步推动乡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③配齐技术人员,强化技术保障。信息技术支持人员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信息化建设软件和硬件维护的有力支撑。乡村学校要做好信息化建设,需要增加专职信息技术支持人员的引进或外借企业技术支持人员,以帮助完成乡村学校信息技术支持保障工作。

(二)开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优化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

1.改进培养与研训机制

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引领和教育信息化辐射作用,借助智能技术平台和工具,改进乡村教师培养与研训机制,并探索智能研修和精准评价。①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依托国家“优师计划”(教育部,2021)和“强师计划”(教育部,2022),加大乡村教师的培养力度。借鉴甘肃省“互联网+”师范院校智力资源共享模式,采用在校师范生短期实地支教与长期网络支教相结合的方式,盘活智力资源储备,解决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郭绍青&雷虹,2021)。此外,积极运用“三个课堂”“双师课堂”,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助力乡村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②积极探索智能研修模式。依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和以虚拟教研室为代表的新平台构建乡村教师新型研修模式,探索“教育元宇宙”的建设及应用,构建网络空间教育新形态(杨阳&陈丽,2022),提高混合式研修中教师的集体效能(胡小勇等,2022),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借鉴AI支持下的教师研修模式(AISTTM)(刘清堂等,2021b)、CDIO框架下的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张妮等,2022),以及指向精准帮扶的乡村教师MIND混合研修模式(李孝诚等,2021)等模式,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教师智能研修模式。③依托数据开展精准评价。通过实时教学数据对教师进行精准画像,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并考虑不同年龄、科目及能力等教师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师培训方案,精准推送研修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研修需求,开展精准评价;充分发挥教师大数据的动力引擎作用,构建“教师数字驾驶舱”(任友群等,2022),并尝试利用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分析工具,有效利用教师研修伴随式数据对研修过程中的参与度、交互特征及情感变化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开展教师研修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精准评价教师研修效果;利用准实验研究法进行教师研修效果实证研究,探究研修活动对教师学习动机、认知负荷、自我效能感以及学生满意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2.优化考核与评价体系

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离不开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①建立健全多元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和学科的特点,完善乡村教师的职称评价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并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赵德成,2020),既考虑乡村教师整体师资特点,又兼顾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与积极性;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乡村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应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共同制定为主,并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等素养纳入教师考核内容中,以引起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视,促进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发展。②建立绩效监督机制。跟踪各个阶段的绩效考核工作,对考核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对绩效评估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不断优化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提高工作透明度,从而增强考核结果的公信力,以确保乡村教师绩效考核的科学公正性。③探索“智能+效能”的管理机制。尝试“学分银行”管理模式,实现乡村教师研修管理高能化;突破“延迟响应”的人治模式,实现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师教学扁平化管理,实现教师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决策与即时服务支持。

(三)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强化信息化教学反思

1.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突出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教育部,2019),应帮助乡村教师扩充信息知识储备,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主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①扩充信息知识储备。学校应扩大信息资源库建设与资源开放度,并确保信息资源的准确性、严谨性与共享性;乡村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参与智能研修培训,向优秀教师学习,通过开展专家讲座、教学观摩和研讨交流等活动了解前沿信息技术,拓宽视野。②加强课例打磨。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现有资源平台,参与区域课例研修、城乡协同教研和校本研修活动,发挥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协同打磨乡村教师的课例,帮助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③提高信息素养。通过开展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研修活动,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资源获取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能力,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1+1>2”的教学效果;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使乡村教师学会通过智能教学系统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有效整理与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强化信息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张妮等,2021a),因此,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注重强化信息化教学反思,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螺旋式上升。①设计校本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202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设计适切的诊断指标,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个人能力发展水平,明确自身不足。②开展技术支持的教学反思。传统的教学反思主要依靠教师回忆和他人评价,效率较低且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在智能时代,可利用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反思自动分析方法和工具,通过分析教师教学反思的文本内容,结合校本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综合评估教师教学反思水平;依托大数据和多模态技术诊断评估乡村教师现阶段的教学水平,并为其制定个性化培训项目和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提升提供支持。③建设信息化教学反思案例库。收集教师信息化教学反思案例,通过文本、视频等形式展现教师信息化教学反思的全过程,提高优秀反思案例的辐射性,以此带动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现实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引领和驱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向数字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议题。在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已经得到大幅提升,正逐步从粗放帮助走向精准帮扶、从标准化供给到多样化优质供给的转变(胡小勇等,2020),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质”与“量”上的问题均有所减缓。然而,在西部欠发达省份的乡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多项短板尚未补齐。因此,本研究基于西部X省的大规模调研,全面总结该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发展策略。虽然本研究为教育信息化促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参考,但本次调研范围局限于我国西部的欠发达省份,以事实性问题为主,具有明显的个案特征。此外,调研主要依靠在线问卷发放,访谈数据略显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应扩大调查范围,加大访谈的力度与深度,使用科学、可靠的质性研究工具和方法,使研究结果更具普适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应在充实乡村师资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制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个性化培训方案,构建教师研修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探索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的有效渠道和方法,以制定更精准、更实用的乡村教师队伍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研修教师队伍信息化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月“睹”教育信息化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