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圆林翰 宋乃庆
随着社会生活的数字化推进,人与媒介的互动逐渐从单向传播演变为双向交互乃至沉浸式体验。媒介已经高度融入人们的生活,深刻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接受、认识,因此如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正确引导大众对于媒介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华盛顿州颁布了“现代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行动”法案以促使各学校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陈彤旭,2020)。英国也将媒介素养纳入“公民课程”之中,旨在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姚进凤,2010)。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且尚未形成体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媒介素养策略和影响因素研究,如初中生媒介素养策略研究(王叶,2008)、家庭社会化视角下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江宇,2008)、青年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He&Wu,2015)、中职学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乔明,2010)等。然而在已有研究中鲜见教育测评视角的切入,且鲜见对媒介素养的内涵、结构等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尝试构建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模型,为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提供依据,也为媒介素养教学提升提供可靠的抓手。
“媒介”一词古来就有,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这里的“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韦氏词典中从四个方面定义“媒介”:一是处于某事物的中间状态或程度;二是指各种信息的传输手段;三是指在艺术范畴中艺术家所采取的表现手段或技法;四是某种事物可以发挥作用的条件或环境(Merriam-Webster Company,2022,Nov 14)。“素养”作为个体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个体,必须适应未来混沌复杂的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总和(蔡清田,2018),是指向个体未来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媒介素养”概念最早于1933年由英国学者弗兰克·雷蒙德·利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提出,媒介素养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疫苗”的角色,人们通过“接种”行为便可获得对大众媒介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成为有见识且能够保持文化存续性的知识精英(Leavis&Thompson,1964)。综观国内外关于媒介素养的内涵界定,尚未形成高度共识。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贾玉,2018)。该定义主要从普适性的角度,聚焦个体在使用媒介时所表现出的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代表了个体自身后天习得且适应未来发展的素养表现。1992年媒介素养国际领袖会议认为媒介素养应包括接触、分析、评鉴和制作四个方面(周素珍,2014)。国内关于媒介素养概念的认识由卜卫首次提出,认为媒介素养的内涵包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认知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以及掌握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四个方面(卜卫,1997)。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是掌握各种媒介特征和使用技巧,并能有效借助媒介创造传播产品的能力(林爱兵,2003)。虽然国内外已经对媒介素养的内涵做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但关于媒介素养的内涵厘清缺少测评角度的切入,且未能兼顾学生视角的媒介素养表现。
“高中生”通常是对年龄大致在15~17岁之间、进入高级中学学习的学生的统称。在生理层面,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末期,身体器官和机能正逐步达到成熟的水平,大脑内部结构和机能发育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心理层面,高中生的情绪表现由外显为主向内隐为主发展,影响情绪的动因由直接具体为主向间接抽象发展,其自我意识的能力和水平呈上升趋势,性格也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因此,他们已经具备了对于媒介信息进行基本概念分析、逻辑推理、批判与创新的能力。同时,提高高中生的媒介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结合《普通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可以更加明晰高中生媒介素养的内涵。高中信息技术课标中提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运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其中,信息意识是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要求学生能够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判断信息,可以与媒介信息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相对应。运算思维,即指学生应具备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与合理应用媒介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相契合。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即通过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也可以反映出媒介素养所需的创造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认知媒介信息的基础,也是学生的必备品质(教育部,2020)。综上所述,高中生媒介素养是指高中生需具备的对媒介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涉及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辨别、创造和应用等。
技术的发展始终是把双刃剑,媒介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如网络诈骗、手机成瘾、网络暴力等。如何应对这些社会问题就成为高中生综合素质情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生活技能与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层面,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宋乃庆等,2021),媒介素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自学平台、线上测试等的能力。又如在生活层面,媒介素养能够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设备、网络社交软件、网络购物平台等媒介工具。另一方面,在道德品质层面,媒介素养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具备良好的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同时拥有合理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包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谣言以及不被媒体负面信息影响。在文化审美层面,影像、VR、AR等新型媒介形式带来直观强烈的视觉快感,使得学生容易沉浸于碎片化世界中,导致深度思考、创造想象、评价鉴赏能力的降低,而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升以上这些能力。
媒介是信息沟通的必要手段,扮演着构建社会文化的重要角色,也是学生参与社会的中介。一方面,在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充斥在生活中,信息爆炸逐渐转化为信息过剩,学生们每日需要甄别处理大量的信息,同时面临信息更新迟滞带来的信息焦虑。另一方面,自媒体蓬勃发展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和传播信息,同时成为信息传播网络的中心节点。由于自媒体具有自主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在同一事件上容易出现与官方媒体观点或是事实真相背道而驰的情况,可能阻碍学生从各种信息中获取真实的观点。另外,媒介在当代社会中承担着信息交流传播、媒体环境构建、社会文化发展等功能,而维持社会良好运行和促进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是提升大众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因此,建立健全媒介社会管理机制,增强社会信息渠道管控,构筑媒体服务社会发展平台,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而提升媒介素养水平为促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方面,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现代化的教育形式离不开媒介的助推,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建设是实现媒介赋能下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多媒体教室建设、教学软件升级、智慧校园建设等;教育体系建设包括在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各学科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媒介素养教师团队等。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因此有别于传统教育,媒介素养作为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够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学校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教育现代化能够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最终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水平。
1.媒介素养理论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中心提出媒介素养理论,将媒介素养定义为公民获取、分析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该理论可以用于测量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其中,分析可以解释为解码或者评估,制作可以解释为编码或产生替换的信息(Aufderheide,1993)。随后,美国媒介素养中心在《21世纪素养:概览和目标指南》中提出媒介素养是21世纪必备的综合素质,并提供了一个以各种形式访问、分析、评估、创建和参与媒介信息的框架。这五个维度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媒介素养的内涵,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访问信息收集相关和有用的信息并有效理解其含义;能够通过分析信息解释消息的形式、结构和顺序;能够通过评估信息来将信息与自己的经历相联系,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质量和相关性做出判断;能够创造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地使用文字、声音和图像来实现各种目的,并且能够利用各种媒介技术来创造、编辑和传播信息;能够在参与构建信息时处于不断地参与和互动过程中,增强信息的传播、流通、联系和协作(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2008)。媒介素养理论为如何运用媒介素养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也为媒介素养测评维度和测评框架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2.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可以描述为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激活学习者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信息并进入感觉登记器,通过选择性知觉,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被复述、加工、编码,最后送入长时记忆中贮存下来(张家华&张剑平,2011)。身处全媒体时代的高中生时刻与媒介信息产生联系,在此过程中媒介信息作用于学生大脑、激活学生的感统系统,帮助快速地形成对媒介信息的感知。学生通过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性知觉以及加工处理,从而最终将媒介信息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媒介使用能力。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来看,高中生对媒介信息利用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在学生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系统过程中和对媒介信息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对所获取的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从而在大脑中进行自我内在的分析应用。因此,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应包括学生感知和加工处理媒介信息,分析、辨别和评估媒介信息,以及对媒介信息的传播应用三个方面。
以高中生媒介素养内涵解析为起点,参考媒介素养理论中的获取、分析、制造为指标维度,借鉴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思维逻辑和表征模式,同时结合《普通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四个核心要素与媒介素养测评框架的联系,初步将高中生媒介素养的一级维度设置为:①感知认识,即接触和感知媒介信息,初步整理分析、推断解析媒介信息;②分析评估,即分析和辨别,进而判断、评价和验证媒介信息;③创造应用,即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
该测评指标设置旨在展现高中生媒介素养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以育人价值为核心,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和合理性。依据所设置的测评维度,初步构建了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3个一级维度分别为感知认识、辨别评估和创造应用,同时将一级维度划分为8个二级维度。
表1 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初建
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的要求,编制了《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指标专家咨询问卷》,以当面访谈、视频会议的形式分别向来自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10名教育学和新闻传媒学专家,来自重庆巴蜀中学、重庆第八中学、成都第七中学等中学的6名信息技术处主任,来自重庆市教科院、四川省教科院等研究机构的3名教育行政人员展开专家咨询。问卷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首先让专家填写问卷,再对专家展开访谈,访谈围绕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的重要性、测评目的、对问卷中的测评维度的意见等问题进行。通过两轮的专家咨询,获取了各位专家对于测评维度的建设性意见,归纳如下:第一,媒介信息的认知包括感知、认识、记忆和想象能力,建议将“感知认识”修改为涵盖范围更广的“认知理解”,将感知能力改为感知认识,认知能力改为信息理解;第二,因为判断信息类别发生在辨别信息价值的过程中,且“选择分析”维度中的信息选择已经在辨别阶段进行,所以可将“辨别判断”和“选择分析”合并为“辨别分析”;第三,在深入辨别评估媒介信息的过程中评估即包含了解析信息内容和评估信息价值两个方面,且验证是将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且提炼有用信息并开展评价、估量、检验和证实的过程,因此可以把“解析评估”和“归纳验证”合并为“评估验证”。随后,研究团队将修订后的测评维度提交各位专家并请再次评判。此次专家反馈结果显示,各位专家对测评维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达成共识。
在前述德尔菲法研究基础之上,团队结合“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对各项维度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最终构建出包括认知理解、辨别评估和创造应用3个一级维度以及感知认识等6个二级维度的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框架(见表2)。该测评框架较为全面地囊括了高中生媒介素养的各项测评要素。例如,相较于“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研究”的测评维度,本研究增加了对于媒介信息辨别评估的相关维度,且在感知认识维度的内涵中新增“具备基本的信息责任及意识”。在专家访谈中,对信息技术处主任和教科院专家进行访谈有助于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对测评指标的构建提供建议和意见。同时,研究首次将媒介素养测评框架与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结合,使得测评框架更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表2 高中生媒介素养的测评框架
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框架由“认知理解”“辨别评估”“创造应用”3个一级维度和6个二级维度构成。框架清晰地呈现了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维度,反映了高中生媒介素养所具有的能力层面,体现出各维度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蕴含了关于高中生媒介素养认识的共同性,也体现了维度构成的差异性。
1.认知理解
认知理解是高中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基础,也是高中生媒介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认知是从身体和心理上对媒介信息接触、感觉、注意、知觉的过程,认知能力的高低与知识结构、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和个人定位有关。认知能力通常体现在高中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媒介信息的接触。身体接触通常基于某种形式的亲临现场,即信息与人在某个时间段占有相同的物理空间。感知接触是指在人的感知范围内或通过视觉和听觉感觉媒介信息的过程。心理接触是媒介信息在大脑里短暂或长期产生图像、声音、情感或者范式等影响的状态(詹姆斯·波特,2016,pp.35-36)。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也应该包括关于媒介信息的社会责任意识,即具备信息安全意识、隐私保护意识、产权保护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等。理解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于媒介信息在认识层面上进行初步整理分析、推断翻译的过程。因此,对于媒介信息的认知理解既包括学生对于各种媒介的本质特点、传播方式和影响力的掌握情况,也包括对于媒介表面特征和深层内容的分析解释能力以及信息社会的责任意识。
2.辨别评估
辨别评估是对已感知认识的媒介信息进行辨别和过滤,进而判断、评价和验证的能力。辨别评估包括辨别分析和评估验证两个二级维度。辨别分析是对媒介信息内容进行选择分类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或判断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估验证是对媒介信息进行解析、评价、估量、检验和证实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满足决策需要的支撑信息。其中,在信息辨别评估的过程高中生需要具备对信息甄别的能力,包括信息筛选能力、明确来源能力和信息求证能力(于海洋等,2016)。在对媒介信息验证的同时,学生也应具备信息整合能力,即在对筛选所得信息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厘清各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以及重组融合的能力(蔡骐&李玲,2013)。因此,辨别评估的测评目标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信息判断能力、信息甄别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3.创造应用
创造应用指对已甄别验证的媒介信息进行相互沟通,并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具备创造能力既包括对于知识储备和新获取的媒介信息的相互关联的能力,也包括对于各类媒介信息的融合和拓展技能。应用即通过媒介信息向其他个人、团体和社会传递信息、观念、态度,以期待产生相应变化的行为。创造应用的前提是将媒介信息进行归纳和提炼。归纳是将各信息的共同特征归为一类,再根据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提炼即使用简洁、清晰、准确的描述来总结信息的本质(詹姆斯·波特,2016,p.19)。信息、观念和态度传递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并促进媒介信息的广泛传播。因此,培养学生创造应用能力的目的不限于培养学生融合创新能力,还包括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验证高中生媒介素养的内涵、意义和测评框架的合理性与认同度,本研究编制了“高中生媒介素养认同度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性量表的计分方式,采用“完全不认同、比较不认同、不清楚、比较认同、完全认同”5个选项对媒介素养的重要程度和一、二级维度进行认同度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京、渝、沪、川、陕、粤、鲁、琼等二十余省(自治区)区、直辖市(市)的普通高中教师以及部分高校专家、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教育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共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16份,有效率为95.8%。被调查对象中,普通高中教师1,205名,高校专家296名,教育行政部门专家359名,教育科研院所研究者56名。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维度的认同度调查表(一、二级维度)(%)
调查表明,媒介素养的重要程度“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比例为87.83%。对高中生媒介素养3个一级测评维度的认同度较高,对认知理解、辨别评估、创造应用3个一级维度“比较认同”和“完全认同”的认同度之和分别为87.79%、87.43%、89.35%。通过对高中教师、高校专家、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教育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四类群体对3个一级维度分别做方差分析,发现各群体之间的认同度未存在显著差异(认知理解:F(4,1911)=0.935,p=0.442;辨别评估:F(4,1911)=1.393,p=0.234;创造应用:F(4,1911)=0.604,p=0.659)。
同时,专家们对感知认识、信息理解、辨别分析、评估验证、创造沟通、传播应用6个二级维度“比较认同”和“完全认同”的认同度之和分别为89.62%、90.13%、89.77%、88.84%、89.77%、90.09%,表明专家普遍对该量表的认同度较高。对四类专家针对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维度认同度分别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专家间的认同度没有明显差异(感知认识:F(4,1911)=1.474,p=0.207;信息理解:F(4,1911)=1.479,p=0.206;辨别分析:F(4,1911)=0.897,p=0.465;评估验证:F(4,1911)=1.152,p=0.465;创造沟通:F(4,1911)=1.152,p=0.223;传播应用:F(4,1911)=0.826,p=0.508)。由此可见,高中生媒介素养的测评维度基本合理且受到广泛认同。
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计算表明问卷的KMO值为0.938,且Bartlett球形检验对应的p值小于0.001,因此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三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度为93.672%,表明抽取的因子具有较好的解释度。总体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70,其中认知理解、辨别评估和创造应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929、0.926和0.928。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参数值CMIN/DF=13.890, RMR=0.004, AGFI=0.950, NFI=0.994,CFI=0.995,RMSEA=0.082,参数拟合效果较好。上述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研究构建的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得到进一步验证。
高中生媒介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努力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习近平,2022-10-25)这不仅体现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也表现出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的重要性。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是党和国家监测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是提升高中生媒介素养的关键因素,对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初步探析了高中生媒介素养的内涵、价值和测评框架,期盼以此为引“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宋乃庆&陈重穆,1996),期盼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测评框架,以合力推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