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运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叙事即讲故事,它是人类经验的一种合法的、根深蒂固的模式,也是智人从“基因演化”走向“文化演化”,战胜其他人种和动物的主要原因。[1]叙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无处不在,一旦描绘人类行动就有叙事的发生。20世纪70年代后,叙事主义历史哲学逐渐成为历史哲学主流。叙事的复兴与转向思潮为现代历史叙事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营养。当下,教学引入历史故事更为频繁,制定评价量表,规范叙事教学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评价量表最关键的是要确定评价要素,评价要素又与叙事要素相连。讲好故事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传统,近代极为重视活历史教学,其中就有“历史五W教授法”[2]。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因何要素成为早期叙事教学的基本要素,现代叙事教学的基本要素更丰富,由史料、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意义构成。
历史叙事的质料是历史事件,但它不一定都被人所知,只有被记载了才有机会进入到叙事视野。[3]所以,故事建构的基础是留存的史料。教学中虽然对史料可以选择、编排,但也只是一定程度上享有建构故事的自由度,最终要受史料的约束。
史料书写者的利益瓜葛、情感取向、认识水准、学养层次、表达能力等皆会影响其可信度,换言之,由特定的人从特定的视角而做出书写的史料,对史事并不是清晰透明的反映。故建构故事时,应采用多源且多视角史料。此外,史事发生于特定时空中,史料也是诞生于一定的语境,故建构故事须克服用现在的眼光看待过去事件的行为,将事件置于特定时空背景进行语境分析。
主题于故事而言无疑非常重要,没有主题的故事是难以想象的。之所以强调叙事主题的设定环节,是因为它能聚合故事素材,统摄这些不同的素材并将置于彼此之间的意义关系之中,从而使故事素材与更为宏观的叙事主题、要旨发生意义关联,最终指向“这是关于什么的故事”的课题。例如,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主题设定为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和平友好交往,那么该故事的诸多素材,如它所经过的区域、国家、族群等对其态度等素材都将被纳入其中,形成围绕主题的聚合态势。
推动历史事件发展的人物存在着主配角之分,故故事建构离不开人物角色的取舍、安排。从宏大叙事走向微观叙事,在故事角色选定、安排上,就要从传统的伟人、主流人物、男性、精英分子等,扩展到下层的普通民众,包括女性。选择历史角色就是选择叙事视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从这个位置上去看身边的事物,而且每个人将因此而看到不同的事物显相”[4]。每个主角都能使故事成立,但所选的主角不同就会让材料和立意不同。引申说,任何一个叙事视角都会折射出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延伸出相应的教学意义。当然,一旦选择了相应角色,就须考虑为何要讲其故事等问题。[5]
与序列事件不同,故事将事件“记录在其最初发生的编年框架内”,展现出一个结构或一种意义顺序。[6]叙事结构包括恰当的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被合理设计、有逻辑的安排,有助于形成结构良好的叙事,这是被人们所理解的关键,由此延伸出的教学意义更易达到。复杂叙事不像单一叙事那么明了,仅仅将系列事件编排成叙事话语体系,就会让故事呈现开头、中段、结尾等线性叙述呈相。当然,在编排故事这一“构建叙事性历史话语的比较初级的阶段”,叙事构建关注的是“个别事件之间所可能具有的在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上的关联”。同一时空下,把握整个历史构图,“将特定的历史事件与某个更大的整体关联起来而赋予其意义”,体验对于同一史事“所可能具有的不同历史构图之间所可能具有的关系”就会形成宏观、立体、复杂的历史叙事。[7]同时会发现,宏大、立体、复杂的叙事,虽然都基于若干同样的单一叙事所勾连形成的,但最终呈现的历史图景可能大不相同,这就是故事结构的魅力所在。
叙事来自于历史的过去和叙事者(老师)的心灵,所讲述的故事情节是人物、行动、思想的综合体。[8]铺陈故事情节时,就会把自己的经验、想象等加入故事之中,使故事讲述“带有叙述人的印记,宛如陶罐带有制陶者的手工印记”[9]。换言之,故事是客观历史与主观意识结合的产物。故事是一种以语言结构形式表现对过往历史的再创造,这就说明它与生俱来就涉及到故事情节的铺陈,但是情节一方面受到史料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渗透着叙事者的主观因素,包括立场、情感、观念等。
历史叙事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相关的事件,并将故事情节、论证纳入叙事体系中来描述、说明事件,从而赋予某些意义,呈现明确的中心思想、观点。若在不改变事件以时间顺序排列的情况下,论证自洽、合理,富有逻辑,或以不同的故事情节构思,所构建的历史叙事将呈现不同的模式,亦能呈现不同的意义和解释。所以,通过对某些叙事因素的选择性强调和赋予其特殊地位,使用叙述言辞结构来强调故事的关键细节或主要观点,并将其施加于事件序列之上,就能形成故事意义。
虽然评价对象、评价过程等存在差异,呈现的评价量表可能随之不同,不过量表本质是一种评分工具,描述的是对某项任务的期望。据此,量表大多由下面四个要件组成[10],并围绕量表的本质展开。
任务描述是为了时刻提醒叙事最初的目标任务。历史叙事教学分为老师的叙事和学生的叙事,前者的评价量表是为了规约自己讲述的故事是否合理、恰当、有教学意义,可以不必呈现任务描述。若是后者,特别是将评价量表发送给学生,用以指导、引导他们叙述出好故事时,可以呈现任务描述,它传达了老师对学生将要建构故事的一种期望。如对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任务描述:每位学生对北宋杯酒释兵权故事进行3分钟的陈述。学生可以选择故事呈现的不同形式,但必须基于多个版本史料进行建构故事,做到顺畅、有依据、有细节地刻画故事。
评价标尺旨在描述、评定故事建构中的好坏程度,所以对表现水平的描述性词语尽量恰当、明确。不过,描述好坏程度,必然涉及到等级或层次等标尺。如优秀、合格、不合格;高级、中级、初级;精通、普通、有待改善等。为了避免偏见、增加鼓励色彩,描述表现水平的形容词可以带有期待,如能够可以、部分能够可以、有待进步等词汇。至于表现等级设定为多少级,毋需硬性规定,需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评定事件等来制定。
评价维度指向故事建构任务的各个环节,它将故事的构成要素予以拆分、解构。评价维度与叙事教学的要素大体吻合,故将故事依据、主题、角色、结构、情节、意义六要素作为量表的评价维度。每个维度代表一个任务,帮助故事建构的方向。
维度描述是依据评价维度而延伸出来的,在评价标尺视域下,维度描述将标尺更细化地展现出来,既描述了一种最高的叙事建构期望水平,也呈现出与理想情形之间有差距的水平。对维度描述的呈现形式不同,量表类型就会不同。
若维度描述只呈现最佳或最初期望的水平描述,就是评分类评价量表,如表1。
表1 评分类评价量表(任务描述略)
维度描述不仅呈现最高水平层次,也呈现其他层次的水平描述,就是等级类评价量表,如表2。
表2 等级类评价量表(任务描述略)
叙事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性,没有叙事的存在就没有历史教学的存在。“了解和掌握叙事——无论是撰写形式,还是表述形式——关乎历史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历史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叙事和实证”已然是其“搪塞不了的专业任务”。[11]据此,制作“基于叙事的历史教学”的评价量表就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帮助教师建构故事时有更多的反思视角,也能指引学生做好叙事,加深历史理解。
【注释】
[1][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人类简史》,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第23—31页。
[2]张荡:《历史教学的研究(续前期)》,《教育丛刊》1923年第4卷第4期,第1页。
[3]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20页。
[4][奥]胡塞尔著,李幼蒸译:《存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I)》,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5]刘波、王傲:《历史教学中讲故事的意义阐释》,《教育学报》2022年第4期,第49页。
[6][美]海登·怀特著,董立河译:《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5年,第7页。
[7]彭刚:《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8][美]罗伯特·斯科尔斯、詹姆斯·费伦、罗伯特·凯洛格著,于雷译:《叙事的本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13页。
[9][德]本雅明著,王才勇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10][美]史蒂文斯、利维著,陈定刚译:《评价量表:快捷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第2版),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9页。
[11]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88—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