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思维定式: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

2023-03-08 02:15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西夏史料历史

◎厉 益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

有研究表明,基于问题、基于探究、基于挑战,基于项目等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深度学习。而美国研究学会的“深度学习研究:机遇和结果”(以下简称SDL)项目[1],根据对深度学习的三个维度的划分,提出了实现深度学习的具体策略。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核心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沟通,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参与教学决策,提高学习的效力、耐力,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本文以《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为例,就实现深度学习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基于问题学习,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在本课教学环节中,受篇幅及教学进度等因素制约,有关西夏王朝的内容介绍是比较简略的。文中两段文字近126字,便介绍了西夏王朝的相关历史。关于西夏王陵的介绍,教师有如下描述:1972年,解放军一支部队偶然发现了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王陵。它们由黄土堆成,有近10米高,被誉为“东方金字塔”。从“西夏王陵展示”的彩绘模型中可见,这个皇家陵墓建筑群宏大壮观:阙台高坐,碑亭华丽,角楼飞檐,献殿富丽堂皇。该陵规模与宋陵、明十三陵极其接近,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气势宏大。[2]

当教师在介绍西夏王陵时,学生便哄堂大笑,他们质疑“西夏王陵金碧辉煌、气势宏大,不就是黄土堆吗?”显然,这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插曲”,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不仅没有讲出西夏王陵的宏伟壮观,西夏历史也是模糊不清。这正是源于教师知识储备量不足,让课堂陷入如此尴尬境地。课堂结束后,师生共同努力,多方查找有关史料,就困扰师生的“西夏王陵”进行大探秘。

SDL项目指出,“基于问题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核心学科知识,养成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3]。关于西夏王陵的问题探究,正是基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即西夏王陵究竟是怎么样的?是否如授课教师所描述得这般金碧辉煌,气势宏大?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掌握西夏历史的相关核心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交往能力

基于对西夏王陵的兴趣及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SDL项目指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沟通,团队协作,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4]。基于此,教师将学生分为三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ppt展示相关成果,感受神秘的西夏王陵以及对师生来说比较陌生的西夏历史,展示西夏的文化认同以及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组 探秘西夏王陵、揭开神秘面纱

第一部分展示:文献资料记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5]因此,了解“西夏王陵历史”这一核心问题,必须借助相关史料,才可以形成正确的认知。在本环节,笔者及学生通过博物馆馆藏文物、文献材料等载体找到有关“西夏王陵”的相关记载。通过查找、阅读、研究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文献资料中关于“西夏王陵”的记载文献相关记载《宋史·夏国传》西夏王陵的最早文献记载,记载了各个君主的庙号、谥号及9个陵号,但没有具体位置记载。《宁夏志》卷二十三中“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传以为西夏僭窃时,所谓为裕陵、嘉陵者。其制度、规模,仿巩县宋陵而作”。“李王墓,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嘉靖宁夏新志》

通过资料查找,我们发现:史书中有关西夏王陵的记载并不少。像《宁夏志》,虽然只有不到4万字,但其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宁夏历史、地理、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就我国目前现存的文献来看,西夏王陵的记载已相当明晰,陵墓群一直以巍然之状矗立。

第二部分展示:文物资料展示

冯骥才曾言:“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可见,透过无言的文物我们也可一窥曾经的历史,见证曾经的辉煌。受地域因素限制,我们浙江学生无法亲赴西夏陵实地考察,但在深入学习过程中,我们从文献、考古资料中也见到了许多西夏陵史料。这些文物资料正是西夏王朝的有力见证。学生展示的文物是:《志文支座》及《琉璃邸吻》。

《志文支座》是西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她由白沙石雕凿而成,整体近似一个正方体,正面看像一个圆雕的大力士,面部浑圆,颧骨高高突起。[6]西夏陵的整体建筑物中,黄土是主要构成部分,石头主要起到的是配角的作用:王陵中有大量的石雕刻艺术品,它们是王陵中数量最多、题材最广、技法最成熟、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类艺术品。[7]

《琉璃邸吻》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龙头鱼尾的琉璃构件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脊兽——邸吻。这座邸吻高约1.5米,长约0.8米,其身遍饰着鳞纹。这件国宝级的琉璃邸吻,是西夏陵乃至唐宋时期建筑的代表性器物。

考古专家就是根据这件邸吻的体形,推测出西夏陵中各建筑的大小、规模,西夏陵的形象也就越来越完整。由此可知,通过学生展示的西夏陵文物,能让学生对西夏陵的认识更加直观、清晰。

第三部分展示:西夏王陵整体呈现

学生展示纪录片《揭秘西夏陵》以及3号陵平面和纵、横剖面图、3号陵东碑亭示意图。以展示的资料为载体,学生介绍西夏陵的整体布局情况。西夏陵遗址建筑群体呈长方形平面布局,坐北朝南,殿堂、院落、围墙清晰可见,遗址中还可见大量的砖、瓦、脊兽等建筑材料,帝陵共有9座。这些帝陵的外郭形制虽然有开口式、封闭式和无外郭式三种,内部结构却很相似,分为角台、阙台、月城、陵城四部分。[8]

目前,我们能观赏到的帝陵只有3号陵,它是唯一对外开放的帝陵。通过这座墓葬来领略西夏帝陵的规模,并感知其辉煌。地宫算起到顶端20多米高、底部周长118米、直径37.5米的陵体,能让人产生宏伟感,更能让人体会皇家帝陵庄严、雄伟的气魄。

从文献记载、文物史料的呈现再到西夏陵的整体建筑布局设置,这座完整的帝王陵无不给人雄伟、壮观、威严的气势。当教师再次提问学生,西夏王陵“宏伟壮观吗?”学生连连点头,“她是当之无愧的东方金字塔!”

第二组学生 探究西夏历史,究其宏伟之因

当西夏王陵的神秘面纱揭开之后,教师顺势提出“西夏王陵如此宏伟壮观,是什么原因成就了她呢?”在授课教师的帮助之下,第二组学生呈现如下史料:

材料1: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魏周之际,数来扰边。开皇四年,有千余家归化。五年,拓跋宁丛等各率众旭州内附,授大将军,其部下各有差。十六年,复寇会州,诏发陇西兵以讨之,大破其众。又相率请降,愿为臣妾,遣子弟入朝谢罪。高祖谓之曰:“还语尔父兄,人生须有定居,养老长幼。而乃乍还乍走,不羞乡里邪!”自是朝贡不绝。

——《隋书》卷八十三《党项传》

材料2:应该说党项民族的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基本都渗透有对中华历史文化认同的因素,中原皇朝的发展对党项民族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极其巨大。党项人的文化认同,给党项羌社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也为其在中原西陲的最终立国,奠定了物质和文化的基础。

——向燕南等著《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思考: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党项族的发展演变及其能立国的根本原因?

通过以上材料可知:党项族的族源是十分古老的;党项族至少在隋代之时,其社会发展还相当落后,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南北朝时期,开始与中原王朝密切接触;入隋,逐渐开始有些部落归降内附,亦在中原民族的影响下,朦胧有了定居生活的意愿,并以朝贡的形式,展现其文化的认同。而党项族能够立国近两百年之久的根源在于对中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这为其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而西夏王陵不论是其建筑布局还是从其挖掘的文物来看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原王朝的烙印。王朝的强大,为宏伟壮观的王陵修建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同时,西夏王陵的雄伟气魄也是西夏王朝的历史见证。

第三组学生 探究西夏文明,寻其历史影响

西夏王朝立足西部边陲近200年之久,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第三组学生在前两组汇报总结的基础上,呈现相关资料来探寻西夏文明的历史影响力。

材料1: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地,役中国人,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行中国法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2:关于西夏的农业生产水平,宋人记载:“耕嫁为事,略与汉同”,即与同时期宋朝同一地区的农耕技术和方法差不多。

——李锡厚《辽金西夏史》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西夏和宋朝的融合是很明显的。以党项民族为主体建立的西夏政权对我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同时,对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有巨大贡献的。

三、参与教学决策,培养学生个人能力

西夏王陵是王朝的见证者,正如学者唐荣尧先生所说“地上承载着历史的遗迹,地下是全部秘密的所在!”课堂之中就“西夏陵是否宏伟壮观”这一问题,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立即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抓住时机,共同努力探寻解决这一核心问题。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9]围绕着“西夏王朝”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教师引领下,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决策的制定全程都有学生参与。参与教学决策,个性化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效力、耐力,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因地域条件限制,师生无法前往西夏王陵进行现场考察。我们能想到的是借助图书馆相关资料、书籍、期刊、杂志及网络资料进行完善。学生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如《宋史·夏国传》、《宁夏志》、《嘉靖宁夏新志》等文献资料,也找到了 “志文支座”“琉璃邸吻”等实物资料,也有《揭秘西夏陵》特效复原图等影视资料,让西夏陵的历史更饱满更直观。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史料以及依据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在深度学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为例,就日常教学中如何使深度学习有效落地进行了尝试。我们也得出如下感悟:1.注重学科的融合;2.注重新教材的拓展延伸,要关注学生提出的质疑,帮助学生树立宏大的历史观和历史视野;3.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学识水平,争做研究型教师。

【注释】

[1]由美国惠利基金会赞助,SDL项目无论是在深度学习理论发展还是在实践创新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2]考古:《走进“东方金字塔”——宁夏西夏王陵大探秘》,《文史春秋》2002年第6期,第27页。

[3][4]刘月霞:《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21、32页。

[5]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6页。

[6][7][9]唐荣尧:《西夏陵——王朝的见证》,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9年,第231、232页。

[8]汪一鸣、许成:《西夏京畿的皇家陵园》,银川:宁夏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页。

猜你喜欢
西夏史料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再考西夏的马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