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3-03-07 13:59杨禧尧马文婷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格局

杨禧尧,马文婷

(1.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2.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云南昆明 650031)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时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这一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任务和要求。善用“大思政课”是当前高校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必须考量的问题。立足“大思政”格局,是“大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充实提升,是打破高校之中各职能部门协同不足、以及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融合不足等问题的推动力量,并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全面的体制机制保障。在构建“大思政”格局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具有尤其重要价值。在“大思政”的视阈下深入思考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以及路径,是推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大思政”格局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大思政”格局的内涵

“大思政”格局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提质增效和内涵充实。从“思政课”到“大思政”,看似一字之别,却是教育理念的大革新、教育视野的大拓展、教育资源的大整合、教育方法的大探索。

一是教育理念的大革新。“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2]结合当今国际局势、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来通盘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取缔不走向世界、不结合时代、不聚焦学生的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二是教育视野的大拓展。回望历史,面向未来。以历史为支撑,开阔视野,广泛寻找思政素材来教育青年。三是教育资源的大整合。整合资源,凝聚大合力,一方面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整合多方力量,扩展课堂范围,让“思政小课堂”牵手“社会大课堂”,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另一方面要将课堂放到不同的实践场景中,让青年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四是教育方法的大探索,从宏观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以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大学生参与。

(二)“大思政”格局的特点

相对于以往思政课仅仅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课程模块而言,“大思政”格局把思政课贯穿到高校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具有系统、协同、广阔的特点。一是系统性。要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扬弃为工作方法,坚持普遍联系、全面系统的观点,依托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学校各主体,以教师为“圆心”,多主体为“圆环”,形成育人合力。二是协同性。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辅导员、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队伍相结合、全校其他部门提供支撑的协同机制。三是广阔性。首先,目标明确。“大思政”格局“构成要素诸多、教育渠道多、教育资源多、教育主体参与广、教育平台大”[3]81,目标是以最大投入追求最好实现效果。其次,善用资源。“借鉴诸如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博物馆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3]81。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互交织,不断增强思政课“讲道理”的效果。最后,平台构架。用好社会大课堂,到革命旧址、纪念堂或博物馆上思政课,用先进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构架起广阔又先进的教育大平台。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4“大思政”格局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格局,把握住青年大学生的“拔节孕穗期”,勉励他们肩负起新时代的新使命,为推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业接力奋进。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的政治要求

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充分发挥其思政价值,引导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是加深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主动成为中华文化的忠实学习者、传承者、传播者,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二是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把握住理想信念的“总开关”不动摇。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精神支柱。对青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思想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以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以革命活动旧址和英雄人物纪念馆,故居等为载体、以经过党组织检验的先进的规章制度为纲领来教育青年,以此牢牢把住理想信念的“总开关”不动摇。三是感召青年接受时代的使命,挺膺担当,以奋斗者的姿态坚定前行。要引导青年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摆脱“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抱负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做胸怀大志、破浪前行的新时代追梦人。

(二)丰富教学内容,落实育人实效的实践要求

“大思政”格局是促进青年思想政治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双提升的系统设计。红色文化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到实践全过程的素材。通过灵活加工和合理运用,能充实思政课的精神内涵,体现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一是丰富教学内容。“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5],是对教育内容的夯实和丰富。二是革新教育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6]要注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用教育思维指导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前期准备、具体实施、后期评估与反思。既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抓手,扎实理论深度,也要使用实践教学,立足当地寻找红色文化,带领青年感受原生态的红色教育。使用网络平台,寻找有质量的网课视频,红色文创产品等。能有效改善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落后举措,优化教育思维和思政育人的方法路径。

(三)赓续红色血脉,增强内生动力的时代要求

在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发展同社会发展高度统一,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据此,党中央提出了培养新时代青年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同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高度契合,是对马克思哲学构想的实践探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够帮助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增强内生动力,蓄力成才。一是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感。用好红色文化,激励广大青年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把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二是立足主体地位,提升实效性。青年是“大思政”格局的最主要主体,要围绕青年的所需所求,重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深理解并实际运用,切实体现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三是赓续红色血脉,体现传承性。“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7]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当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要用党的百年奋斗史和伟大成就指引前进方向,激扬奋进力量;用党的丰硕实践成果和经验教训推进自我革命,开拓前进之路;用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凝聚伟大合力。带领青年重温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红色奋斗历程,真正将党的光荣革命传统领会好、传承好、发扬好,勉励青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当先锋队,让红色基因接力传承,红色血脉得以赓续。

三、目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实践难点

在具体融入实践中,要针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现状进行剖析,寻找实践难点,分析仍可进一步探索的空间,达到对现状的进一步提升。

(一)教育内容上融通仍不畅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需要抓住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彼此协调、相融相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是由各学校依据人才培养需要而制定的,因此,必须基于具体课程的知识结构、专业定位、实践价值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对“大思政”格局理解不彻底,各要素之间彼此孤立脱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挖掘不得当,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离实际,浪费教育资源。

一是对“大思政”格局的定位、价值、预期效果把握不到位,强行植入红色文化,导致二者融合程度低。二是忽视“大思政”格局同红色文化的内在联系,不明确“大思政”格局的意义、目的和内部各要素同红色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二者并未同向而行,融合效果不佳。三是缺少对具体课程内具有思政价值且能够同红色文化相结合的内容进行挖掘,未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方法上创新尚不足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是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模式,是一种多主体间相互结合,有机互动的多维格局,并非教师单方面的理论输出或者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独自工作。因此,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融入方法,提升融入质量,保证融入实效。如果依然沿用老办法,会导致教学方法长久不变,融入实效大打折扣。

一是教学方法有待更深入的探索。“部分教师依然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及思政价值目标,使用固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影响育人实效。”[8]二是职能部门运转不畅,未能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各个职能部门的分管领导,各项工作、检查、评估考核标准体系不同,很难做到行动一致。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较为单一。忽视了除思政课之外包括团委、学生会活动,讲座等活动也能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甚至形式上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因此,探究红色文化同课外活动的当下联系性,突出学校内相关的各职能部门的内在联系性,发挥最大的合力刻不容缓。

(三)教学深度上挖掘还不够

要坚持学理性,注重教学的深度。如果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够,将会出现文不对题,随意搭配和碎片化融入。目前主要困境在于:一是内容选择不全面。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或是对于课程内容的拓展,导致红色文化融入的较少且不全面。二是内容融入不深刻。对于红色文化的内容解读浮于表面,而未进行深入探析,导致教育内容不够深刻。三是内容格局不契合,格局内各环节对于红色文化的选择和运用有待更合理的匹配。

四、深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的路径

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要坚持充分发掘、协同发力、齐抓共管,切实提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系统性、有效性、可行性、理论性,引导各部门、各专业学生、高校教师切实投入,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践动力。

(一)整理教育内容,打通融入环节

要整理红色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可结合性,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二者不融不通,影响“大思政”格局的实效性。

1.做到红色文化和“大思政”格局的有机结合

必须基于“大思政”格局的学理逻辑、教学方式和知识结构,通过深入挖掘、细致整理、有机融入来进行红色文化与“大思政”格局的有机结合。一是立足“大思政”格局本身挖掘红色文化。“大思政”格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把握住“大思政”格局的定位、价值、目标,红色文化本身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对于这些元素的挖掘就是实现红色文化与“大思政”格局有机结合的方式。二是要在教育内容上下功夫,教师要熟悉红色文化的内容,先对其进行学习、探索、剖析、整理,有助于将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机嵌入到匹配的教学环节。

2.做到融入环节的畅通无阻

在融入过程中既要对宏观性的问题进行把握,也要对具体问题进行精细分析,打通融入的“末梢神经”。一是要做到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红色文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必须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扣紧红色文化。二是要做到坚持建设性,将它贯穿“大思政”格局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奏响“主旋律”。要直面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实问题,明辨是非。真正活学活用红色文化的内在逻辑,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创新教育方法,提升融入实效

要运用系统观念,科学理论,实践方法来指导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格局的始终。

1.依据系统观念,整体融入

构建“大思政”格局,要着眼于整体与局部,坚持整体统率局部,局部服从于整体,整体与局部相辅相成。一是全过程整体统筹。校党委,各部门要发挥顶层设计功能,将红色文化在课程上植入、专业上融入、学科上进入、教学中输入。“构建出对部门、课程、专业、学科、学生进行全覆盖、不重复、有特点的“大思政”的育人体系。”[9]二是具体课程分类策划。深入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课、公共课、实训课的教学特征,结合红色文化本身特点,深挖其所蕴含的精神,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色与现实需求,分级分类推进。三是各主体协同配合。做到校党委领导、宣传部总体把控、学生处具体部署、校团委辅助施策、各学院党委团委具体实施、思政教师进行理论输出、专业课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

2.运用辩证思维,有机融入

要立足实际,抓住细节,坚持科学融入,掌握好融入的时机、方法和质量。一是抓住结合点。把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思政素材同相应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内在机理、价值导向相结合,“原汁原味”的融入学科体系。二是寻找共生点。寻找红色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性关系。对共生点进行专门设计,总结和整理,将所蕴含的政治思想、精神品质、专业知识,同红色文化进行融合。提升“大思政”格局的政治站位、思想格局、理论厚度、专业程度和人文关怀。三是创造升华点。要深刻领会二者的融入要求,把握融入时机、讲究融入方法、掌控融入节奏。结合具体学科的理论特质,具体部门的工作内容,合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手段充实融入内容,运用课堂讲授、课堂互动、课外体验的方法完成对以往教学方法的超越,做到升华主题。

3.讲究实践方法,务实融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系统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抓手。一是寻找实践资源,搭建实践平台。认真梳理红色文化的思政素材,同专业实践相结合,寻找思政素材同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点。依托伟人纪念馆和故居、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红色旅游目的地等,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搭建长期实践平台。二是夯实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自觉运用红色文化的精神要义来指导实践工作,扎牢红色根基。在持续开展青年“三下乡”、读书分享会、志愿者服务等现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创新活动形式,开展瞻仰革命纪念地、参观红色展览、到访红色胜地等特征鲜明,实践操作性更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明晰实践标准,探索实践考评。酌情提升实践教学比重,注重让学生用行动真正体悟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制定实践考评方法,对实践内容、所在地、学生感悟、意见建议等因素进行考核,杜绝形式主义,打卡作秀式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客观公正,促进实践工作的考评方法。

(三)立足科学理论,保证融入质量

红色文化见证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而又璀璨的奋斗史,是历史的见证。必须立足红色文化事实、梳理红色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文化逻辑,把红色文化讲实讲深讲透,提升融入的真实性、理论性、教育性。

1.立足红色文化事实,将红色文化蕴含的道理讲实

要扎根红色历史,把红色文化蕴含的道理讲实。可从一个具体的红色故事,一处红色遗址或是一件红色物件中总结出一个实在的,具有普遍性启发意义的道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微知著,由浅及深地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做到红色文化同日常生活相融相通。一是进入学习生活。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应当帮助和引导青年学习和理解日常学习生活中身边红色文化的浸润。二是融入日常经验。教师要根据自身阅历、人生经验、结合专业知识,发挥“领路人”作用,结合青年求学实际,升学需要,求职需求,用从红色文化中提炼总结出来的道理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于心。三是结合日常规范。引导学生外化于行,切实做到将红色文化同日常规范结合起来,如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勤俭节约等。

2.梳理红色文化内涵,将红色文化蕴含的道理讲深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必须体现理论深度、厚度。一是讲深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核。把“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的精神内核讲深,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二是讲深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讲深。加深青年青年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解,领悟中国共产党独有的一系列优秀特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中国奇迹”绝非偶然。三是讲深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引导青年不能丢掉光荣革命传统,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历史,不能丢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意志。要把课堂教学同现实观照结合起来,结合高质量发展、反腐败斗争、乡村振兴、强军兴军、主题教育等具体案例把红色文化蕴含的光荣革命传统、价值意蕴、精神内涵讲深,从深处剖析红色文化形成的伟大精神,勉励他们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四是讲深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要通过具体案例从历史层面、价值层面、人民立场来阐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讲故事到倡行动,深度剖析清楚“王杰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坚定青年牢记初心使命,时刻与人民群众血脉交融的信念。五是讲深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新内涵。把红色文化同党的二十大相关精神进行融合阐述。讲深新时代十年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青年学习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领悟力。

3.提升红色文化逻辑,将红色文化蕴含的道理讲透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0]不仅要把道理讲实讲深,更要结合红色文化研究的逻辑性和学理性,把道理讲透。一是讲透红色文化的学理逻辑。红色文化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党的百年奋斗中创造总结的珍贵资源,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要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讲透红色文化的内在逻辑。包括红色文化的逻辑起点、逻辑层次、逻辑联系。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起点出发,以立体思维的思维层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解析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精神主旨、丰富内涵。厘清红色文化的逻辑主线和时间线条,以“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逻辑将红色文化进行串联,从专业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剖析,方便青年一目了然,理解透彻。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格局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