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芳,刘东红,张翰文,张 婷
(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2.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崇左 532100)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旅游刚需的双重背景下,旅游体验需求更加多样化、丰富化。以审美视角研究旅游体验近年来持续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龙脊梯田素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誉,拥有自元朝到清朝的悠久历史;是人类为生存开垦所形成的一种人文自然景观。相较于其他传统的风景旅游区,龙脊梯田综合了农耕、人文、环境、生态等多种元素,给游客提供更多元化、更丰富的旅游体验。研究龙脊梯田的旅游体验,便于更全面地探讨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议题,也符合习近平同志在《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这个任务十分艰巨、道阻且长、初心未曾改变。”[1]鉴于此,本文以龙脊梯田为研究对象,结合景区自然、人文、环境、生态的特点,从审美体验的视角探讨旅游体验的影响机制,为龙脊梯田旅游开发与自然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目前,审美体验不断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审美和生活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审美体验的研究中,潘海颖[2]认为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对生命归属及探索文化价值的一个过程,通过体验之美去影响人性与生活的美妙之处。张庆芳等[3]用SOR(Stimulus-Organism-Response)理论模型分析审美、忠诚度等内容,证实审美体验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陈黎[4]对美进一步的理解以及进行创造,引领人们把生活感上的研究转移到美感以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出审美体验中的美不仅是在某种状态下产生,更是在游客自身的某种行为下产生,达到一种情境融合的状态。Masahiro[5]运用探索性因子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出以视觉刺激产生的审美体验对颜色进行加工处理时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里吉等[6]通过用关于ERP 的研究强调刺激的审美价值贯穿整个情绪认知过程中起着关键性角色功能,审美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感知情绪相关的ERP成分具有调节作用。通过研究审美中某个刺激点,把审美与生活结合起来,借此研究龙脊梯田游客旅游体验在审美下会有什么变化。
从文献可知,在审美体验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以定性研究为主,基于此,本文主要是以审美体验视角为主,结合旅游理论、审美理论,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缺。
对于旅游体验,周思芬等[7]基于旅游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旅游体验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综合性活动,包括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变化还涉及旅游前后感知对比。马天和谢彦君[8]用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提出旅游体验主要围绕景物体验以及标志体验;另外是由旅游者、影响中介、当地居民及工作人员等多个部分相互之间互动所构成的结果。谢彦君和樊友猛[9]运用扎根理论和身体理论,构建关于旅游体验本质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把旅游体验归类为:浸入体验、唤起体验、共在体验以及生成体验。勒特鲁克等[10]用VFP 法分析游客的审美体验,得出自然、情感、场所以及商业化要素的融合就能给游客带来真实性的旅游体验。邵桂兰[11]对格式塔学派中的知觉理论进行分析,进一步强调审美的过程就是感觉的过程,认识的前提是感觉。结合国内外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起步上稍有落后,旅游体验侧重于量化研究忽视质的研究且方法单一,未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另外,旅游体验的研究注重于游客心理情感上的变化,本文认为五感上的刺激会对游客的体验产生一定的影响,刺激的程度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反应。本文弥补了案例地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缺陷,也增加了案例地研究的数量,夯实理论基础。
在SOR 理论提出之前,Watson[12]在心理学领域上研究外界刺激和个体的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即SR 理论,认为环境必须为行为负责[13]。而SOR理论模型是在SR 模型的基础上,由Mehrabian 和Russell[14]提出,最开始是应用在环境心理学这一领域,用来解释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在SOR 理论中,S 外部环境刺激是指由外界环境引起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O 有机体包括情感、认知、态度及其可以引起反应的行为;R 运动响应则是机体反应的结果[15]。国外主要将SOR 理论放在电子商务及医学领域上研究;国内则在旅游领域的运用较多,主要集中在研究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购”的方面上。本文选取SOR 模型框架,以评价感知为中介变量,研究刺激程度对游客反应的影响。
提取审美体验中的元素“外部刺激”“精神情境”,结合SOR 理论模型提出本文的模型假设,如图1 所示,从感官刺激、评价感知以及意向反应这三个变量的关系提出4 个假设:
图1 基于SOR理论的假设模型
H1:感官刺激对于游客体验的意向反应有正向影响,即游客感官受到刺激的程度越高,游客的意向反应越明显。
H2:感官刺激对游客体验的评价感知有正向影响,即游客感官受到刺激的程度越高,游客的评价感知越明显。
H3:评价感知对游客体验的意向反应有正向影响,即游客的评价感知程度越高,游客的意向反应越明显。
H4:评价感知在游客的感官刺激与游客的意向反应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本文的问卷主要由问卷介绍说明、矩阵量表、人员信息这几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受访人员的人口学特征,主要由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人均月收入、职业差异等问题组成。第二部分主要有三大方面:感官刺激、感知评价以及行为意向。该部分的内容结合审美体验理论来设置题项,感官刺激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个角度;感知评价是游客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想的感知变化;行为意向围绕游客对龙脊梯田的推荐意愿和重游意愿来设置问题。问卷采用的是经典李克特五点量表,受访者根据自己对于问卷各维度问题的理解有1~5 的数值可以选择。1~5 代表着不同程度的赞同度,“1”代表着非常不赞同,依此类推,“5”代表非常赞同。
受疫情影响,问卷收集采取线上发放的形式,主要针对去过龙脊梯田景区旅游的游客为主,发放的问卷均为电子版的形式,于2022 年4 月中旬发放问卷,共收集到455 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删除时间过短的、规律性过强的无效问卷共75 份,故本次问卷的有效率为84%。
1.人口学特征统计
用SPSS26.0 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其分布符合抽样要求。在450 名受访人群中,男女的比例分别是43%和57%;被调查者的年龄70%以上分布在18~40 岁;被调查者学历是本科以上的人数占比超过65%;被调查者的月收入在2000以上的占60%以上;被调查者超过70%的都有游玩过的经历;被调查者中学生占比43.4%,数据结果说明本次调查问卷具有可行性。
2.信效度分析
该量表问卷中各个部分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8,这也就说明了测量项目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题项设计合理;问卷测量结果KMO 值为0.981 而显著性为0.00,表明问卷的相关性很好,有良好的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
3.相关性分析
变量与变量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如表1 所示,各变量在99%的显著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表1 相关性分析
Amos24.0 软件中设置25 中拟合度指标,运用Amos24.0软件运算得出以下结果,参考温忠鳞等[16]的建议,选择9 个指标进行整体模型适配度评价。据数据运算结果和适配标准可知,CMID=124.639、DF=51、CMID/DF=2.444<3、GFI=0.95>0.8、AGFI=0.924>0.9、CFI=0.985>0.9、TLI=0.98>0.9、RMSEA=0.062<0.08、SRMR=0.017<0.08,表明模型拟合较好,可进行假设检验。
由路径系数分析的结果可知感官刺激与意向反应二者之间的直接效应不显著,即游客的感官刺激对意向反应的直接影响很小,游客只通过感官刺激产生意向反应的概率很小。这也就意味着游客意向反应的产生,并不仅仅由感官刺激直接决定。
本文主要是根据学者Hayes 所提出的SPSS Process 中的Model 4(Model 4 为简单的中介模型),对游客在感官刺激与游客意向反应之间的中介效应评价感知进行验证,感官刺激→评价感知→意向反应显著性未表现出来而根据路径系数可以知道P<0.001,在0.001 水平上显著且这两者表现为直接效应显著,根据置信区间为(0.440,0.710)区间内未包含0,说明评价感知在感官刺激和意向反应之间起到一个部分中介的作用。也就意味着游客的意向反应不仅会受到感官刺激的影响,也会受到评价感知的影响,由这两者共同决定。
本文以SOR 理论为基础,明确了龙脊梯田旅游体验的感官刺激和意向反应之间的路径。H1 成立,说明龙脊梯田景区在五感上的旅游资源在游客旅游体验的影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SR 模型也可以说明游客感官受到刺激的程度越高,游客的意向反应越明显。在审美视角下,龙脊梯田感官刺激的增强会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意向反应。H2、H3 和H4 成立,意味着感官刺激的质量提升,游客的评价感知也会提升,从而正向刺激游客的意向反应。一旦感官刺激的质量下降,就会负向调节游客的评价感知。
1.感官刺激S 层的建议
(1)注重梯田的生态保护,增强视觉层面的刺激。闵庆文[17]提出在龙脊梯田实施动态保护过程中处理“变与不变,变化程度”是龙脊梯田生态保护措施的关键。鲍青青等[18]提出维持好龙脊梯田长期以来形成的“上林下田、动态平衡”水土保持模式。因此,保护龙脊梯田的生态智慧是十分重要的。
(2)完善景区景观设计,增强触觉层面的刺激。注重对于原生建筑的保留,尽可能维持村寨原有的风貌。通过掘出龙脊梯田中的美学元素,即生态美、生产美与景区建筑设施的设计相结合起来,以达到梯田美与建筑景观共生。比如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建筑的材料上尽量选择用接近于本土建筑材料、色彩;传统服饰上尽可能使用原生的材料或是接近程度较高的材料。
(3)丰富景区食物种类,增强味觉层面的刺激。可以重点关注在挖掘龙脊梯田的特色食物上,比如在食物文化上用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丰富、食物的用材上尽可能来自于当地自产以及食物的菜式、烹饪方式上加以丰富。从古至今,龙脊人民因其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喜爱米食,如糯米、稻米。因地制宜,培育多种原生态谷类食物,给予游客不一样的味觉体验。传统龙脊节日、祭祀祖先、婚丧嫁娶等代表性食物可以适当给予游客味蕾与心灵上的体验。龙脊梯田充分展现“龙脊四宝”(茶叶、辣椒、水酒、香糯以及“饭稻羹鱼”)所代表的龙脊饮食文化,让游客深刻体验“舌尖上的龙脊”。
2.评价感知O 层的建议
(1)注重景区情感氛围营造,增强情感层面的感知。重视对农耕氛围和观赏氛围的开发工作,拉近游客与该氛围的距离,让游客尽可能的身临其境,打破游客是“外人”的标签,让游客有归属感可以丰富旅游者的体验视角、提升游客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丰富游客对景观的审美体验。更为重要的是让游客充分感受到龙脊梯田的农民身上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自然环境的险恶,与大自然抗争,不仅维持生存,更为世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2)注重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生态层面的感知。梯田实现可持续的循环发展这才是龙脊梯田景区得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的重要源泉。比如合理控制好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加强对于景区内垃圾的处理以及景区保护生态体系的构建。通过祭祀活动规范村民行为,有利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农耕文化宣传,增强认知层面的感知。通过宣传让游客对于龙脊梯田在脑海中产生一定的预想认知,然后增加游客对该景区产生旅游冲动。重点宣传龙脊梯田景区与其他景区的不同点,突出梯田的独特性,即梯田农耕文化的宣传,拉近游客与农耕文化的距离,让游客对于龙脊梯田的农耕文化有深入了解收获不一样的体验。龙脊梯田的农耕文化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活上,如吊脚楼建筑、服饰、节庆、语言、耕作方式以及独特的农耕节日。保持好龙脊梯田农耕文化的原真性,避免农耕文化过度商业化。
3.利用中介效应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重视对于农耕文化和观赏景观的开发工作,拉近游客与该景区的距离,让游客尽可能的身临其境,打破游客是“外人”的标签,让游客在交往过程中和客体建立一种比较友好的关系和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丰富旅游者的体验视角、提升游客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丰富游客对于景观的审美体验。
综上,龙脊梯田依托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以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将使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深层次的体验旅游转变。基于审美视角,探讨龙脊梯田感官刺激对感知评价、行为意向的影响,将审美体验的特性引入到龙脊梯田感官刺激中,从五感的刺激下研究游客的旅游体验,引发游客对龙脊梯田旅游体验的重新认识,同时引导人们保护龙脊梯田的农耕文化,营造满足龙脊梯田旅游审美体验的意向。提出注重梯田的生态保护,增强视觉层面的刺激;完善景区景观设计,增强触觉层面的刺激;丰富景区食物种类,增强味觉层面的刺激;注重景区情感氛围营造,增强情感层面的感知;注重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生态层面的感知;重视农耕文化宣传,增强认知层面的感知;利用中介效应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深化龙脊梯田旅游审美体验发展的创新思路,提升游客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游客对景观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