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北京 100091)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领域的生动实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开辟了广阔空间。新时代新征程,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国式现代化良性互动。
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很多条件和支撑,这些条件和支撑既有一般要求,即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要求,体现共性,还有一些特殊性或者个性的要求,也即本质要求。本质要求是由一个民族国家的国情现实、历史文化、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是一般要求之上的特殊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既遵循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的一般特征,也有基于自身历史文化和现实实践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既有体现共性的普遍性一般要求,也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九条要求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融通相互衔接的一个整体;没有主次优先之分,而是在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制度属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世界意义、文明形态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本质性要求。其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层面、政治领域“落地生根”的本质性要求,为打通和实现其他领域现代化相互融通提供民主法治支持。
民主是政治现代化的标配。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实践来看,民主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政治层面得以实现的必然条件。现代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等各领域全面的现代化;狭义的现代化则主要是指经济层面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的主体内容。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政治民主化本身就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民主化和高质量民主的实现。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经济现代化必然推动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教育水平特别是公民素养的提升,这就为政治建设特别是民主法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经济社会基础。从历时性来看,西方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由经济现代化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也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层面、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各领域全面现代化的过程;从共时性来看,当今世界各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各领域各层面现代化要素的衔接和互动,凡是现代化成功的国家无一不注重现代化的全面性和平衡而协调的发展。当然,在政治实践中,民主与现代化的关系更为复杂,二者存在一定的张力,甚至在特定国家和特定时空,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不平等和紧张关系可能会对民主制度及其实践构成挑战。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的支撑作用,没有民主,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残缺不全”的现代化。历史和现实表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早在1915年,列宁在《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一文中就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2)《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这句话的意思是,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前置条件。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将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进行阐释,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这里的现代化还是狭义上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经历了从经济层面、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再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全面现代化。1964年底到1965年初,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里“四个现代化”的性质是物的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器物层面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相比,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也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这是因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之前提出的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相比,是更加全面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在全球治理中不断作出中国贡献的现代化。。2014年9月,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重申了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并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这就把人民民主提升到关系社会主义生死存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的高度,也意味着党对现代化和民主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定性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定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作为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非西方式现代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将现代化的真正普遍规律从西方化的单一形态桎梏中解放出来。与此相联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建设上的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成就说明:“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8页。“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8页。推进中国式民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坚决避免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共同推进的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的现代化,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生态文明相互融通的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核心构件,为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提供政治条件、夯实政治基础和坚定政治保障。我们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首先适用于政治领域但又不限于政治领域,而是在其他所有领域普遍推行的一种实践形式。比如,在经济领域的企业民主管理、经济民主,在社会领域的城乡社区居民自治,在文化领域的学术民主等等,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
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要注重民主的活力与秩序,强调参与的平等性,突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不断健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注重形成共识和凝心聚力。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这些独特民主观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价值与制度优势在于,通过将民主和权威、秩序与活力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努力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民主活力中体现了对效率的追求,从而破解了当代西方民主与现代化过程中这些关系的失调和失序。
现代化需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在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动态平衡中行稳致远。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既不能是“一潭死水”也不能是“波涛汹涌”,“一潭死水”意味着僵化和停滞,国家的发展将缺乏效率、活力和动力,而“波涛汹涌”则意味着混乱和失序,国家甚至会陷于动荡和内乱。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超越式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政党和强大政府的权威主导以保持秩序和稳定,强调治理的高效能和发展的高效率。为此,党和国家必须集中足够多的资源和足够大的权威,整合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参与,强调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热情而理性的深度参与和创新活力。这就要求处理好秩序与活力、效率与民主的关系,“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8)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求是》2023年第19期。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助于实现政治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政治秩序的构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凭借其强大的政治权威,为现代化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秩序和政治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中国式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实现了人民全程参与的民主。通过全程参与的人民民主,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了有效的社会动员和有序的民主参与,确保人民群众的理性表达,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力,有效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保证国家现代化的活力和创新性。
平等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民主主体的最彻底的平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一个追求平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具有参与决策过程的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享受平等参与的成果。现代化需要平等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消除人民内部各方面由于所处阶层、身份地位以及资本等一切可能影响平等进行政治参与的负面因素;保证人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平等行使民主权利,既注重机会的平等,也注重结果的公平和改革成果的共享。可以说,平等是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和社会公正的基础,而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塑造平等的政治生态。这是因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积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赋予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更广泛的民主权利,真正让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服务人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协调联动和优化集成,遵循并联式发展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多领域均衡化发展的现代化模式,要求政治领域的现代性要素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加快发展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种文明新形态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协调发展的,互相融合而不割裂、互相衔接而不掣肘、互相促进而不抵触。并联式发展逻辑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挥其他各领域的改革优势,全方位推动、各环节协同。目前中国的现代化正处于各领域协调推进的关键时期,单兵突进或者单领域的变革必然会受到其他领域的影响甚至牵制。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系统思维和系统观念,发挥其他各领域的改革优势,推动现代化整体上跃升。在政治领域,政治制度的创设与完善离不开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国内外现代化的实践来看,政治制度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自主性,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这是因为政治制度具有四大功能,即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政治稳定。正是因为政治制度的反作用,才决定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的现代化取决于政治领域的制度安排,并不断适应政治制度安排。政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直接影响并不断平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现代化的进程,而在政治制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维护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体现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实践活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创造活力,促进现代性要素不断生长。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治领域政治层面得以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通过制度体系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实现国家民主和基层民主相统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包括党对人民民主的领导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地位不同,所规范的领域也有所不同。比如,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范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权力框架、权力运行等的全领域全过程;而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则规范着政党领域等特定领域、特定区域、特定层面的政治制度安排。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具体的政治制度,如人民政协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民主集中制、爱国统一战线制度,以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相关制度规定和程序安排等。这些制度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较为稳定成熟的政治性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物”和“人”的有机衔接和高度统一,就需要各领域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和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在政治建设领域满足人的现代化和主体性的根本需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雄厚的力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诸多领域现代化的根基。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是14亿多人共同的现代化,关键是实现14亿多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广大人民群众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现代化事业的参与者、现代化成果的共享者,现代化过程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在人的现代化维度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培育“现代人”所应具备的理性、宽容、责任等公民意识不可或缺的政治实践。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的需求进行利益综合和整合,并通过民主的程序上升为国家的公共利益,最终根据利益需求导向转变为国家的政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从人民主体性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通过各种民主形式和渠道,参与决策并监督和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实现人民民主的权利行使和权利保障。在制度的现代化维度上,全过程人民民主下的国家制度建设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较之以前的制度安排也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既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设定了现实基础和发展空间,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奠定了民主所需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有效协调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避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秩序迅速崩盘的现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党的十九大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作为2035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党“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总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条件。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生产资料。经济现代化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它通过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般来说,首先,经济发展通常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由于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中等收入群体对政治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需要也会较高,从而能够推进民主发展。其次,经济发展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和基础设施,提升公众的满意度。人们通过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增加,从而增强对民主制度的支持和参与。最后,经济发展需要注重公平和可持续性,使经济增长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普惠社会的全体成员。这意味着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提供公平的机会和资源分配。这些经济社会领域的变化为政治领域的民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当然,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导致民主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其他治理要素的衔接和配合。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为我国民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2022年,我国GDP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约为18%,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2022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4.5%,GDP增量约3.5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增量比重超过1/4,是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13)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抗疫三年我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民日报》 2023年3月10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生以及促进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建设,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经济的繁荣为人民实现民主权利和参与政治决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为人民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愿和追求个人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打破了西方学术界长期流行并得到广泛认同的“亨廷顿悖论”,即“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但现代性的实现却伴随着秩序混乱。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尽管人口规模最为巨大、过程最为复杂,但却成功地避免了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悖论。究其原因,则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通过改善社会福利政策、推动收入分配调整等措施,缩小了贫富差距,提高了社会公平性。这有助于人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方国家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否决、互不买账的竞争性博弈型民主政治不同,中国式民主强调共治共建共享,强调利益各方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同心圆。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广泛的参与和民主决策,鼓励人民群众理性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意见主张,增加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减少社会不满情绪的产生,化解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各界的共识和团结,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传承中华文明,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富有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文化对打牢民主制度的基础具有深刻的影响。文化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影响着人们对民主制度的看法和态度。具体而言,文化可以为民主制度提供道德和伦理基础,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守民主规则和程序,促进民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其次,文化对民主制度的实践具有重要影响。文化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着民主制度的实践过程和结果。文化可以为民主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思维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民主制度,提高民主制度的效率和公正性。总之,文化与民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可以为民主制度提供基础和保障,促进民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行,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普遍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于社会事务的理解和参与能力。具体而言,公民素质的提升使人们更加理性和务实地参与民主决策和社会管理,促进了人民在决策过程中的有效参与,从而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条件。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加速了劳动力、资本、能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共享,为转变发展方式、增进人民福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绿色化转型、推动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能、有效的共享机制、丰富的物质文化供给、可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数字化民主的进步提供了契机,为人民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人民群众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政府的相关信息,畅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诉求,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从而增强了公民对政府决策的监督和参与程度,拓展了人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实践中,公民可以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使得民主参与更加便捷、高效,并且成本更为低廉,民主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可行,民主监督更加及时、准确、有效。政府在数字民主的推动下更加注重自身行为,不断提高其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式民主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信息传播、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便利和普及,为中国式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近年来,一些地方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治理手段,不断提升治理的效能,人民群众对民主的体验感、获得感不断提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更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搭建更加便民、多样的参与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各部分各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这一伟大事业和全过程的一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建设领域有效管用的实践形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从和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工作大局,围绕不同时期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民主的手段和方式服务于现代化带来的整体推进。在现代化建设基础上发展民主,必须以民主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民主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互促共进。
政治领域的现代化植根于我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是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推进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实践基础,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继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与此相联系,全过程人民民主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断深化,离开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民主就缺失了发展的大环境。因此,中国式民主在选择、制定相关的战略、路径和举措的时候,必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战略和发展节奏相衔接、相一致。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现有的政治制度巩固好、发展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系统性、规范性。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展人民民主的范围,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层面,覆盖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全过程和各环节,以确保人民意志和人民声音得到全面体现。首先,在拓展人民范围方面,由改革开放前的单纯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扩展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以及拥护祖国统一、拥护社会主义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其次,巩固好、发展好现有的政治制度,就是要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发挥人大制度作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载体的作用,切实避免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避免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切实避免形式上有权、实质上无权的现象。再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通过民主激发活力,通过集中统一意志,既避免无序的大民主,又避免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僵化局面出现,将民主集中制原则真正适用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另外,也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制度,真正将组织的意图和选举人的意志有机统一起来;完善民主协商制度,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协商,在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程序、协商结果的运行等环节体现人民意愿;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将专家的专业化判断和人民群众朴素的民主感知有机结合,既体现决策的规律,也体现民意;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将稳定的秩序和参与的热情结合起来,提高治理效能;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特别是探索“让人民监督政府”的有效措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明确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在2019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制定了一个制度建设完善的三阶段目标,即:第一阶段,到2020年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一目标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经过28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完成;第二阶段,到2035年制度更加完善;第三阶段,到2050年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2022年,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部署,我们党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出发,聚焦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凝聚力量。在概述未来五年(2022—202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任务时,报告提出,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领域要进一步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水平,使其成为一个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过程。这一阶段性目标旨在在制度的完备上使制度的操作性更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更具制度保障,特别是在一些维权环节更有制度规范。展望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人民民主将更加具体现实地体现到国家治理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中。为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就需要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国家民主和基层民主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有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比如,要探索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衔接机制,把选举前的协商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既尊重选举民主体现民意可量化的方面,也体现协商民主达到一致体现共识的方面。在国家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有机结合上,将国家政权层面的民主过程与基层社会层面的群众自治衔接起来,既将自下而上的群众意愿通过民主渠道向上反映,也要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载体产生的国家意志,通过自上而下的渠道向下传导,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注重人民的权利保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多元化的参与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重要评价标准(16)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7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数越多,人们的利益诉求也就越多种多样。人民群众由于职业、身份、区域、行业、年龄等差异,不同个人间的要求和利益各不相同,不同群体间的诉求和意见也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因此,不管是公民个人的个体表达,还是群体的组织化表达,都要求并事实上已经搭建了多样化的参与渠道和平台,推动了多元化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决策的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拓展民主形式和渠道,丰富民主参与实践,不断扩大民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广泛的参与和多元化的民意反馈,首先能够增加党委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动。在党和人民、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上,党委政府积极及时回应人民的诉求,使政府的政策更具针对性、有效性,确保党和政府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创造活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更多机会参与政策制定以及决策的过程,参与政策执行的监督,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从而确保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具代表性和责任性。这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增强党委政府的责任感和透明度,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其次能够增强人民内部各方面的良性互动。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促进各阶层群众的理性协商,达成共识。在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鼓励群众理性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平和地与利益相关方协商相关事宜,尽可能地达成一致,理性地接受达成的共识和所作出的决策。这种多元化的参与形式提高了人民的参与度和参与感,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全过程,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新理念的提出和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民主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功能,形成全方位全地域全领域的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优势。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政治方向,提供坚强的政治制度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展现出巨大效能和蓬勃生命力,根本在于这条民主道路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要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但决不照搬照抄别国政治制度,而是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注重各项制度的有机衔接、协调运转,切实把民主制度的功能、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完善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制度机制,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机制、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等,畅通民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现代化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需要各个社会阶层群众的广泛合作和深度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汇聚各方力量。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实践,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构筑最大同心圆,有效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输送强大动力和活力,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推动现代化进程要更加充分地考虑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需求。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实现条件,为人民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良性互动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良性互动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理念、目标任务、规范要求、实践形式等切实贯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是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政治保证。民主与现代化在中国实现良性互动,离不开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就从制度体制机制等层面给予坚实的政治支撑。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良性互动的政治基础。不管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都离不开人民的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在民主和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才能使二者有丰厚的群众基础。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在现代化过程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在政治领域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后,全面依法治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良性互动的法治保障。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法治既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稳定性,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规范支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为民主与现代化的良性互动营造了法治环境。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各领域全过程,为此,要处理好民主与法治、法治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方面,在民主过程中坚持法治,在法治过程中体现民主。一个时期,学术界关于先民主后法治还是先法治后民主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实际上二者没有先后之分,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没有离开法治的民主,民主一旦离开了法治,则必然是无序的大民主;也没有离开民主的法治,法治一旦离开了民主,则必然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法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哪个领域哪个层面,都坚持民主与法治共同发展,通过民主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法治确保民主活动的稳定性和可预期。另一方面,法治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依据和清晰的发展轨道。中国的法治建设要跟得上现代化的脚步,否则就会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影响国家治理的效能,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发挥。这是因为,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进程中逐渐展现出来。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法治追求的目标并非仅仅是获得良法,而是通过良法实现善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以发展保障善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