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2023-03-07 11:13
理论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农村

孙 方

(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26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长期形成的城市与乡村体制上分隔、城乡发展不平衡非常严重,成为迈向现代化征途上的一个巨大障碍。因此,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本文试就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作初步探讨。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般来说,在现代化进程中,根据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城乡关系,是任何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工农城乡关系处理得好,就能形成工业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局面,反之,就会造成农业发展跟不上、城乡关系对立,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困境,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可以说,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乡关系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从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到城乡逐渐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1949—1978年)。由于受前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采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策略。为了集中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发展,政府推行了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集体经营和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2)蔡昉: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与之相配套,从50年代后期开始,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同时,在城市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建立政府统一安排就业和商品粮供应制度,由此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3)刘应杰: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处,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向工业贡献了6000亿到8000亿元(4)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由于农村长期投入不足,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同时,长期执行严格计划配置城乡要素,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受到严格限制,而资本长期从农村流向城市,造成城乡经济要素配置失衡(5)王雪磊、郭兴平、张亮: 《建国以来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其评述》,《农村金融研究》2012年第7期。。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农民以户为单位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并充分享有相应劳动成果。这一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国家允许农村自主创办企业,乡镇企业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乡镇企业多数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发展各类生产加工和服务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式转向非农产业。农民逐步摆脱原有农地制度束缚,从而促进了城乡格局优化,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第三个阶段: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阶段(1992—2003年)。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为标志,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这一阶段,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大型国有企业体制。受困于财政对农村投入长期不足,农村经济发展遇到很多困难。

第四个阶段:新型城镇化阶段(2003—2012年)。在这一时期,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旨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政府也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农民工的迁徙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就业机会增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收入状况。

第五个阶段:城乡融合发展阶段(2013年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先后提出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进而又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的根基。新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共识: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的国家现代化。实践中,国家致力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施城镇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村的政策,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的:“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第159页。。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目标任务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振兴乡村的前提下,实现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高度统一、要素自由流动、功能优势互补、共享发展成果。

“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56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遵循。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26日。。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均衡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一)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人为核心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立场在城镇化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社会变迁。因此,人的城镇化是核心,物的城镇化由人的城镇化引起、必须为人的需要服务。新型城镇化是对过去城镇化道路的反思和调整,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核心,将发展目标转向实现人的城镇化,即转移到城镇的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市民化。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就业创业等,鼓励和引导农民转移就业,让他们成为城市的市民,有基本的住房和同工同酬的就业机会,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便利和福利,与城市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一句话,要使进入城镇的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与原来的市民一样,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能够有尊严和体面的生活。

(二)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制度性壁垒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限,城乡生产要素结构性错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严重制约了城乡融合发展,对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阻碍。一是要全面盘活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实现城乡统筹配置。二是要打破劳动力、资本、土地三大要素流动的城乡壁垒。当前,这三大要素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流向城市,支持了城市的繁荣,但城乡间的政策壁垒又阻碍了这些要素进入农村,制约了农业农村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从要素配置角度来认识城乡关系,以畅通要素循环助力城乡协调发展。三是要全面激活乡村要素市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各种发展要素向乡村流动。以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提升城乡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既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让农村剩余要素充分参与经济循环,又把城市先进要素导入农村,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各项事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首先,城乡共同富裕,才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社会和谐。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更是社会公正的要求。在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其次,城乡共同富裕,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在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加大以城带乡的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城市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形成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再次,城乡共同富裕,可以促进城乡居民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有助于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增强城乡居民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促进城乡间的文化融合和社会和谐。

三、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10)习近平: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人民日报》2018年9月22日。。我国农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接近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非农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

(一)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因素

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体现在收入、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方面。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2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63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14∶1,消费支出比为1.9∶1。从产业结构来看,城市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202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仍高达22.9%,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全员劳动生产率的32.8%;2022年城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8%,农村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3%。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高于农村。2022年城市道路通车里程为382万公里,农村道路通车里程为115万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为99.8%,农村供水普及率为82.2%(11)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715.html。。

(二)城乡区位地理条件、交通设施条件的巨大落差,对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农村地区通常较为偏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这就增加了城乡间的物流成本。不便的交通条件会阻碍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市场,也会限制城市产品和服务流入农村市场,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受到限制。基础设施的差距包括道路、桥梁、电力供应、通讯网络等,城市通常拥有更先进的基础设施,而农村地区经常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或质量较低的问题,这会降低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阻碍企业和农民的创新和竞争力。由于上述因素直接影响了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农村居民通常面临社会流动性的限制,他们很难获得城市工作和更好的教育机会,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经济社会差距。

(三)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对城乡融合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和制约

我国曾长期维持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和城市割裂,严重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户籍制度,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在身份、待遇上的巨大差别,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落户城市的自由,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土地制度,城乡土地分割、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制约了农村土地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影响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差别巨大,农民和进城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四是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城乡融合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地方政府通常把城市和农村事务分为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容易导致政策协调和整合的困难,阻碍了城乡发展的协同性。

(四)教科文卫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2022年,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支出为3050元,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为1683元;城市居民人均医疗支出为2481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支出为1632元(12)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715.html。。近年来,国家通过农合保险制度加大了对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城乡之间差距有所缩小,与之相比教育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一方面,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大量农村民办教师退休后学校无以为继,导致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比较普遍,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他们在知识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可以说,教育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发展的最大障碍。

四、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实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种种制约因素;既有难得的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必须把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统筹安排、协同推进。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以破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为前提。当前,城乡要素难以实现双向流动,其最大障碍在于体制机制。因此,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而实现城乡之间的优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需要关注的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注重改革与构建并举。

一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落实好各项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整顿力度,加快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的培育、选拔和储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坚强保障。构建城乡资源整合协调统一领导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协同推进工作,增强改革合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要构建城乡要素激活机制,推进要素制度改革。构建适应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土地制度、人才制度、财税金融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系统性、一体化改革,合理引导土地、人才、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城乡双向流动。一方面以构建农村闲置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和实现机制为重点,继续推进和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完善的土地流转分级审查备案和风险保障金制度,推进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入市,审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另一方面着力破除妨碍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拓宽城乡人才自由流动的渠道,进一步破除农民进城落户限制,推进县城租购同权改革,健全城乡人才“育、引、用”机制。同时,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城乡金融服务形式,提高市场主体获取专业金融服务的便利度。

三是要注重政策倾斜,改善优化制度环境。以制度延续和创新为重点,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着力点,做好城乡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探索建立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推动简政放权。全面梳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坚决取消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审批事项。以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着力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为城乡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体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发展环境,以改革推进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二)发挥县域载体优势,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13)郝宪印、张念明:《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化脉络与推进路径》,《管理世界》2023年第1期。。县域一头连着城、一头带着乡,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纽带,要科学利用县域这一空间载体,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一是要立足本地先发优势,充分发挥县域产业集聚效应。要强化特定县域镇的产业集聚功能,合理规划工业产业园区,积极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容纳和发展与邻近大中城市相关联的产业和配套企业,这一方面有助于县域经济形成更加综合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也便于充分把握承接城市产业链转移和延伸的发展机会,及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等领域主动部署,做好产业衔接,使中小型企业向中心城镇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二是要以乡村振兴为突破口,实现城乡产业链价值链联通。以实施农村振兴计划为重点,全面统筹农业科技推广、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多项措施,引导资金、技术和现代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转移,提高农村产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升级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产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促进城乡间物流、仓储、加工、包装、市场推广等环节的整合优化,进一步完善城乡间供应链和价值链,提高农村产业从生产到价值实现各个环节的协作效率。

三是要构建多元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县域内尤其是农村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既要着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兴乡村经济业态,也要推动绿色技术和创新在城乡产业中的应用,发展智慧农业、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建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生态补偿机制,改善城乡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间的失衡状况,推动城乡产业绿色可持续增长。

(三)促进农民共建共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进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设定了到2035年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全面树立“增长与共享型”的发展理念,发挥好市场、政府和社会三大主体的协同作用,按照“继续扩大工资性收入、提升经营性收入、保障财产性收入、拓展转移净收入”的发展思路,念好新时代的农民“致富经”。

一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持续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按照城乡产业梯度、农业产业链协同关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县域富民产业,辐射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依托农村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重点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持续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将新增就业与社会保障兜底功能紧密结合,激发低收入群体的内生动力。

二是要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经营性净收入增长。以农民合作专业社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组织为抓手,促进“土地+服务”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健全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更多富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持续“做大做强做专”品牌化农业;打造乡村消费型新空间,“做多做精做特”乡村旅游、民宿、观光体验等乡村新产业,加快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格局。强调数字赋能,持续推进科技下乡、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布局低门槛创业技术,让更多农民分享数字红利。

三是要进一步释放农业农村改革红利,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以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为契机,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参与或以联营、联建、入股等多元化形式开发存量建设用地,鼓励下乡返乡人员以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使用农村土地开展特色经营,最大程度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增收效应。适度激活农村宅基地的置换与经营权流转,保障与激活农民的宅基地权利。整合、提升与产业化开发农村可利用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协同共进。

四是要完善再分配和社会三次分配的调节功能,提升转移性收入的“提低扩中”作用。继续发挥政府再分配的调节功能,以保障农民的机会公平和能力公平为核心,提高农村教育、健康、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消费的支出规模和投出强度。大力拓展社会三次分配的独特功能,鼓励城市公益慈善组织向农村有序延伸,搭建专门服务农民、农村的慈善平台与载体,从而提升三次分配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聚焦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重点做好饮水、教育、医疗三大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要全力保障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开展农村河塘清淤整治、水污染治理、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行动,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实施水管网铺设延伸、城镇集中供水、小型水源等工程建设,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切实提高农村饮水安全。

二是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课桌椅、图书馆、科学实验设备、体音美器材、学生饮水设备、教学用网络互动录播设备等基础教育装备项目的配置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师资培养和城乡教师交流,加大对农村教师教学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教师交流轮岗,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能力。

三是要改进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装备标准,药品、物资配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确保农村群众看病有医有药;提高乡镇卫生院心脑血管救治站、基层中医馆覆盖率,实施基层标准化慢性病诊疗专科建设,强化农村群众主要慢性病早防早治;提档升级乡镇医院远程医疗设备,为城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切实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五)立足“三生”空间重构,助力城乡共同富裕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使自然地理格局与经济发展更加契合。

一是要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应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抓手,统筹布局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二是要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重要载体,大中小城镇协调、层次清晰、分工合理的城镇化体系。依托高能级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多中心、多节点、多层级的网络型城市群。发挥县城“城尾乡头”功能,全面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三是要落实耕地保护措施,重塑乡村人居环境系统。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业空间布局优化,加强农田集中连片整治,让高标准农田成为高质量的“饭碗田”。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特色美丽村居建设,注重还原古村特色风貌。搞好美丽村居建设试点示范,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四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构建秀美生态空间。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三线一单”空间管控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因地制宜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现“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大生态格局。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