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新特征及世界意义

2023-03-07 11:13:42曲慧敏韦子木
理论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世界经济发展

曲慧敏,韦子木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青岛理工大学党政办公室,山东 青岛 266520)

当前,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面临新课题。比如,世界多边贸易体制遭遇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挑战,经济全球化何去何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如何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要在严峻形势下破冰,不仅需要塑造对外竞争新优势、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还需要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传递普遍认可的价值新支撑、提供深受欢迎的中国新方案。党中央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把握我国对外开放规律、经济全球化规律,使新时代对外开放理论呈现出新特征。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内涵拓展、价值意蕴以及实践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指导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中的创新性贡献。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内涵有了新拓展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直面新的世界大势和我国发展中的新课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开放发展的重要论述。面对逆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的局面,他多次阐述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趋势;面对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格局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的态势,他多次强调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内涵有了新拓展。

(一)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是更为积极主动的高水平开放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成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是120多个国家排名前三的贸易伙伴(1)张翼:《入世20年,中国与世界共赢》,《光明日报》2021年12月11日。,占全球FDI的比重从6.1%(2001年)增长到15%(2020年)(2)赵蓓文:《中国入世20年:从市场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2日。。进入新时代,中国开放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面对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选择是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奉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致力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时代的开放是具有高度理论自觉从而主动顺应历史规律的开放。面对近年来国内质疑改革开放的声音和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中国将何去何从?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关于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预言,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利用世界经济的主张,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要学习一切国家一切民族一切好的东西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多次强调:“开放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3)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理论上的自觉使中国的对外开放顺应历史规律,坚定而自信。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他还强调要用哲学上全面的观点看待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问题:“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5)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这种更为积极主动突出体现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上。“中国将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格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6)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中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政治博弈的影响,也会面临经济制度与发展模式的异质性挑战,因此,对标全球化高标准新规则、实施制度型开放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必由之路。例如,“浦东要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7)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3日。。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从上海自贸试验区一枝独秀到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雁阵”,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278项制度创新成果(8)《不断扩大开放的中国充满机遇》,《人民日报》2023年8月17日。。新时代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构建对外开放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新时代对外开放更为强调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更加注重标准、规则等制度性开放,致力于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拓展了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内涵特征。

(二)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双循环开放

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内涵,它更加强调国际国内双循环,更加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

新时代中国的开放经历了由单向开放向双循环开放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总实力的增长,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弊端和风险日益突出,主要依靠净出口量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进入转型期,国家开始更加重视由国内市场内需增长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44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内为主,弥补过去偏重出口忽视国内经济循环的不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强调双循环,并不是减少对外开放,相反,中国承诺不断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从2018年到2023年,中国连续举办了六届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在世界疫情严重期间也本着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兑现了我们的承诺。中国还承诺完善法律法规,改善营商环境。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结果,中国的营商环境2020年比2019年提高4.26分,进步15个名次,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10)屠新泉、武赟杰:《入世20周年推动中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7期。。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决心巨大。强调双循环,就是要通过对外开放、自主创新推动国内高质量生产,打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梗阻,从而实现国内经济循环和畅通,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最终高水平融入国际大循环。中国的开放,是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的更高水平更有挑战性的双向开放,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这体现了中国的胸襟与眼光,也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新时代中国的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一方面,“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1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另一方面,对外开放要更加强调自主性、更加强调内循环。只有具备强大的内生市场动力、构建双循环的开放格局,才能为对外开放提供安全保障。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国内大循环是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的优势。只有发挥好这一优势,才能增强我国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重塑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确保经济安全。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7日。中国的企业不能再走依赖国外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热衷于以市场换技术、以资源换技术,长期处于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的老路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双循环开放,走的是一条自立自强的高水平开放新路,强调以内为主,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发展优质产能为基础,以自主创新、新科技革命为动力,通过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维护经济安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发展实践,注重强化内生市场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从而形成更加安全也更为自信的双循环开放新格局,拓展了对外开放理论的内涵范围。

(三)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是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全球化,再到引领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开放不仅影响着中国,更影响着世界。新时代的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在内涵上也具有了世界意义。

新时代的开放是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开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有关研究表明,10年来‘世界开放指数’不断下滑,全球开放共识弱化,这值得高度关注。”(13)习近平:《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1年11月5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是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将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14)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蓬勃发展、亚投行的创立和开放式运行等,都昭示中国始终是世界共同利益、国际公平与正义的坚定维护者,是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未来福祉的积极贡献者,是更加美好世界的主动建设者。习近平在向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致辞时又再次指出:“以中国大市场机遇为世界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服务,增强世界人民的获得感。”(15)《习近平向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发表视频致辞》,《人民日报》2023年9月3日。中国的开放是愿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开放,是顺应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是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更美好世界的开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是中国在回应新的时代课题时赋予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内涵。

新时代的开放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完善全球治理的开放。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将“共建共享”表述为“共建共治共享”,随后,这一理念被应用于我国处理内政外交等事务的诸多实践领域。共建共治共享既体现了国内大循环所需要依赖的社会治理体系的目标特点,又是国际大循环下全球治理的应有之义。从国内来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度融合,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全球传导风险在加剧,风险的跨界性、跨国性和复杂性、关联性也在不断增强。只有更好地完善和巩固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多元社会治理主体防范应对风险的普遍意志和共同行动,才能形成国内经济体的互联互通,保障国内大循环的安全运行;才能破解发展壁垒,重塑中国经济体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才能以更高水平融入国际大循环,推动和引领国际大循环的畅通。从国际来讲,随着全球发展性难题的不断累加和国际制度性话语权争夺的升级,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推行的建立在新自由主义制度范式基础上的国际秩序和治理体系急需改革,新的更加体现公平正义、更加均衡的国际治理体系急需构建,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正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它有助于新型国际治理体系建立起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制度模式和组织支撑,构建不同主体之间互信、互惠、互助的共生关系,有助于解决当下全球治理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全球治理共同体。新时代的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为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彰显了价值自信

进入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中,蕴含传递了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追求,倡导遵循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出具有世界意义的理论魅力和价值自信。

(一)合作共赢是摆脱西方文明困境的人间正道

资本的本质导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甘愿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他国权益,造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不信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旧版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基于传统的利益分配模式导致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塞缪尔·亨廷顿用文明冲突论来解读西方现代性沉疴难除情况下全球范围内的交锋和对抗,体现了西方文明的唯我独尊和零和思维。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推崇的零和思维、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彰显的核心价值是合作共赢,遵循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强调:“人类文明已经进入21世纪,冷战思维早已过时。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开辟合作共赢的新境界。”(16)习近平:《共迎时代挑战 共建美好未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6日。

合作共赢,有着东方文化深厚的文化基因——“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文化思维传承。“和合共生”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文化基因,“美美与共”是中国人美好的文化愿望,它们使得中国人热爱和平、追求和谐、与人为善,也使得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继承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精髓,在国际交往中强调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倡导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从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实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来看,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取向的文化传统恰恰是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和取得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社会基础。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虽然人类历史的前提是个人的存在,但从人的发展与解放的角度看,单个人并不能独立地获得解放,只有在一定的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实现全面发展的手段,只能“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所以,合作共赢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19)参见曲慧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82—184页。。

习近平多次强调正确的义利观,秉承的核心价值也是合作共赢。他指出,在国际合作中要“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20)《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7月5日。。“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不能互相踩脚,甚至互相抵消”(21)习近平:《发挥亚太引领作用,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人民日报》2013年10月8日。。“面对变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是各方的正确选择”(22)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创繁荣美好世界》,《人民日报》2019年6月8日。。这些论述,既鲜明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又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处世理念和价值意蕴。成为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零和博弈、赢者通吃不得人心,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才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二)人民至上是消解资本逻辑弊端的道义高地

由资本逻辑驱动的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并激化,从而内生出了从自身内部不断“否定”自己的“逆全球化”现象(23)罗皓文等:《当代经济全球化:崩溃抑或重生?——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21年第10期。。有人主张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发展模式和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深度反思,对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进行批判(24)自马克思恩格斯以来,西方学者不断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度反思,比如加拿大的娜奥米·克莱恩、美国的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等用灾难资本主义,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借用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新自由主义进行过批判。还有以沃纳·博纳菲尔德为代表的开放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等等。。这些反思和批判意味着西方新自由主义制度范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受到了质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3年6月发表文章,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现有架构和规则“不公平地偏向于”发达国家,而欠发达国家受益于这两家机构的程度远不及发达国家。他说,上述对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支持力度的差异符合IMF的现有规则,但从道义上而言是错误的(25)《联合国秘书长:IMF和世行“该改革了”》,2023年6月18日,https:∥www.sohu.com/a/686846460_180220。。资本至上的价值逻辑导致多数人的劳动越来越多的被少数人所占有,而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更加强调包容性、更加强调公平公正、更加强调全人类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面对我国南北发展差距扩大甚至固化的风险,习近平曾结合世界经济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深刻指出:“我们要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增强广大民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26)习近平:《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1日。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他呼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护佑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帮助他们筑牢防线是国际抗疫斗争重中之重”(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16—417页。。这无不体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彰显了人民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对资本至上的价值追求的超越。新型经济全球化需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引领。中国在开放发展中越来越自信,开始自觉地构建惠及全人类的话语体系,让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长期以资本主义话语权和价值体系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社会传递出越来越强的声音。人民至上符合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论断,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面对全球现代性危机时,必然更加注重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增强人民的国际视野,使得人民迸发出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批判的是少数人对于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劳动的占有,以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价值尺度,取代物的尺度和资本至上的价值逻辑,纠正着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给世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占据了人类文明的道义高地。

(三)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引领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此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国内国际重大场合,习近平又多次阐发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态度和中国主张,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着眼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价值新主张,也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理论蕴含的引领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具有重大原创性的价值体系。

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强推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表面上反映人类共同美好愿望的价值追求,实际上则是用普遍性、人类性掩盖了特殊性和阶级性。在当代国际政治实践中,普世价值往往被霸权国家当作渗透他国、谋求自我利益的工具。塞缪尔·亨廷顿就曾坦言:“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2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泽,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全球治理体系因为深受权力政治、资本逻辑的影响,其治理主客体、治理价值、治理规则等日益凸显出违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弊端,变革全球治理价值、推动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转向全人类共同价值变得日趋重要(29)殷文贵:《批判与重塑:全球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及其变革转向》,《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5期。。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消解了西方部分国家长期抱持的文明优越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共同生活积累而成的稳定价值观念,也是人类长期以来不懈追求的理想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在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程中形成的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代表了不同群体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它既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又具有全世界的普遍性意义(30)于海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东北亚论坛》2021年第6期。。作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价值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更加美好未来的实现。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开辟了实现共同现代化的实践新路

新时代对外开放理论在为世界传递了合作共赢的价值自信、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依归之外,也开出了针对全球现代性社会矛盾的药方,提供了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探索了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实践新路。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走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应对全球现代性危机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塑成自身实力,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在实践中的新选择。作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格局加剧演变态势下的长远谋划,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而经济循环的畅通,本质上就是要打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梗阻(31)荣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理论:内涵和逻辑体系》,《宏观经济研究》2022年第1期。。生产以消费为目的才可持续,只有高质量的生产才能满足消费从而使经济循环通畅,而高质量生产的核心本质是科技自立自强。随着全球新兴科技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可以让世界经济走上包容、公正、可持续的快速增长之路。但是有些国家借助科技优势,奉行狭隘的技术保护主义,制造人类社会发展的鸿沟,将少数人的财富、幸福建立在大多数人的贫穷和落后上。科技创新要有世界视野、世界情怀、世界贡献。习近平提出:“造福人类是科技创新最强大的动力。”(32)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同处一个地球,各国休戚与共、命运相依,都平等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也都有权通过自身努力和国际合作从创新成果中获利。新发展格局要求改变战略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自主、安全、可控性,实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中的不可替代性,全面塑造我国开放发展新优势,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塑成实力。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的话语垄断。由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主导并建立在资本逻辑之上的世界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潮流,带来全球资本无序扩张和物化,打破了人类原有生存状态,造成现代性危机。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潮流中、在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发展中国家追求追赶现代化的跋涉中成功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它植根于中华文明,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摈弃了导致西方现代性危机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二)共建“一带一路”为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2019年,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3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90页。共建“一带一路”在推动国际合作上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的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经济目标,突出表现在构建全球增长共赢链和助推共同现代化上。

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全球增长共赢链提供了新机遇。全球增长共赢链的提出,是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对国际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创新。构建全球增长共赢链,就是要从传统的基于比较优势的利益分配模式(不平等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模式),向利益共生共享模式(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实现全球经济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坚持在国际合作和利益分配时,既着眼于自身的经济增长和利益获取,又立足于让其他国家从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受益,形成产生正向相互作用的利益链、增长链、共赢链。“一带一路”是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34)《八年了!来看看这份“一带一路”成绩单》,中国日报网,2021年11月30日。。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推进构建全球增长共赢链的必由之路、实践新路。

共建“一带一路”为助推共同现代化提供了新机遇。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的,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一带一路”实践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共同现代化提供了契机、注入了发展动力。一方面,“一带一路”的关键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一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如今我国已与10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64个国家保持定期客货运通航,构建起新时代空中“丝绸之路”(35)邱超奕:《我国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54个》,《人民日报》2023年1月7日。。 无论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的基本形成,还是不断深化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布局,都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探索共同发展的新路、实现互利共赢、走向共同现代化奠定了硬实力支撑。另一方面,“一带一路”贵在坚持开放包容。西方现代化秉持的赢者通吃,往往把发展中国家排除在现代化之外,而“一带一路”主张合作共赢,鼓励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目前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国家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93页。“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94页。

当前,“一带一路”促进互联互通合作成果不断显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既夯实已有发展根基,又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通过“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为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带来新希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包括经济、政治、生态、安全、健康等在内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目标。应对一些重大考验和重大灾难,往往需要全世界的集体智慧和团结协作,在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38)习近平:《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日。。在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核心利益的情况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利于构建公平包容、平衡普惠的当代国际经贸合作与发展新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公平正义、更加普遍安全、更有活力、更可持续前进,形成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指出:“坚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化解各种风险,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破浪前行,在合作中形成共同体意识,成为实现不断发展的深厚根基。”(39)习近平:《坚守初心 共促发展 开启亚太合作新篇章——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8日。“各国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应该以邻为壑,构筑‘小院高墙’,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40)习近平:《共迎时代挑战 共建美好未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6日。

进入新时代,全球经济格局和国际分工模式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进一步带来了全球贸易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并对国际经济规则和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新挑战。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只有真正做到互利共赢,才能实现全球生产网络的可持续发展(41)戴翔等:《论“全球增长共赢链”》,《江海学刊》2020年第5期。。而习惯了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国家,无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呼唤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需求,或阻挠全球治理的民主化改革,或各种退群、另起炉灶,试图压制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而继续实行垄断。鉴于此,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要真心实意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制度环境。”(42)习近平:《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 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6月25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要坚持真正的多边贸易体制,实践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共商,首先要坚持主权平等,就是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沟通,以协商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矛盾,体现国际秩序国际规则的民主化。共建,就是要在联合国和联合国体系基础上,创新完善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机制和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共享,就是要充分照顾发展中国家利益、使全球发展成果共享,体现公平公正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合作共赢、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支撑,开放包容是全球治理体制转型升级必由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新希望: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因此,要坚持平等公正、包容发展,倡导在开放中分享、实现互利共赢;要主张多元主体在国际治理中的共同参与、权责共担;要体现资源利用、利润分配的均衡与公平公正;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以均衡为导向的全球治理新观念;要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转型升级,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法治化、民主化,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更为公正合理。

随着“一带一路”不断深入推进,6届国际进博会成功举办,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发起金砖国家加强供应链合作倡议、贸易投资与可持续发展倡议等,都成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在新时代为遭遇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霸凌主义升级的世界开出的药方。

新时代对外开放理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外开放理念,凝结了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在内涵上有了新拓展,价值上有了新自信,路径上有了新希望,在实践中创新发展了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其中,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塑成我国开放发展新优势,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不仅回答了如何更好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等中国开放面临的新课题,还回答了是合作共赢还是赢者通吃、是人民至上还是资本至上、是共同现代化还是牺牲他国利益等人类社会现代化往何处去的问题,为解决共同面对的世界难题、实现全球经济繁荣发展、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使这一理论在新的历史方位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世界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