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MO 模式的文化遗产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3-03-07 04:13眭海霞黎玲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线下文化遗产融合

◇眭海霞, 黎玲◇

2019 年9 月, 教育部等11 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出, 在线教育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 数字化、 个性化、 终身化教育体系, 建设“人人皆学、 处处能学、 时时可学” 的学习型社会①《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 /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9/t20190930_401761.html.2019-09-30.。 政府的积极参与及政策推动, 是我国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 2020 年7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央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 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 提出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 构建线上、 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 形成良性互动格局②《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64.htm.2020 -07 -14.。 在政策支持、 技术支撑和市场引导多重因素推动下, 教育OMO 模式作为教育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 迅速推动了整个教育行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提升了教育行业整体效率, 拓宽了教育和学习的空间, 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 研究其基于OMO 模式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 OMO 教学模式概念及其优势

OMO (Online-Merge-Offline) 概念是2017 年由李开复博士提出, 最初出现在新零售行业。 教育OMO 模式, 是指以提升教学体验与教学效果为核心, 通过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通教育环节与教育数据, 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场景深度融合, 使产品和服务兼具标准化与个性化①多鲸教育研究院:《2020 年教育行业OMO 模式转型现状研究报告》,界面新闻,https:/ /www.jiemian.com/article/4828530.html.2020-08-15.。 教育行业的OMO 既不是单纯地把线下的东西搬到线上, 也不是单纯地将线上、 线下两套业务线进行平行并列, 而是将两者融合互补, 放大效能。 教育OMO 学习模式就是把传统面授与线上网络相融合, 线下支持线上、 线上赋能线下, 二者优势互补、 相辅相成。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融合, 完成1 +1 >2 的教学模式, 倍数级放大“教” 与“学”的效果。 因此, OMO 模式是现代教育的一次自我革新, 是数字化时代下教育全场景融合发展的新产物。

(一) OMO 模式是对教育行业全流程的变革

OMO 模式是线上、 线下相融合, 为学生提供更多、 更全、 更及时的教学产品与服务。 这就要求学校完成对教学与管理等全流程标准化覆盖, 如通过系统详细记录学生线上、 线下学习轨迹, 生成个性化学习档案, 据此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方案, 包括老师的教学方案以及个性化题库。 同时, 依托数据, 机构内部形成标准化的流程, 使学生在标准化流程下获得高品质、 全场景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从而优化服务体验并提升学习效果②惠青,陈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OMO 模式发展路径初探》,《经济管理文摘》2020 年第11 期。。

(二) OMO 模式是深度融合的全场景教学模式

OMO 模式是继O2O 模式之后, 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线上、 线下快速融合, 带来行业效率提升的一种新业态新模式。 OMO 模式深刻变革影响了教育机构的业务模式, 并且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OMO 是线上、 线下全过程融合, 包括课程设计、 授课实施、 效果评价等各环节, 以及涉及的传感技术、 人脸识别、 图像视频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的融合, 这样线上、 线下交互的场景才能真正智能化起来, 打通线上和线下的数据贯通, 形成线上、 线下相互渗透与交互的多场景融合, 最终实现深度融合的全场景教学模式。

(三) OMO 模式是新技术集成的应用场景

以互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为教育OMO 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5G、 AI 等科技的发展和建设, 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如智能排课、 智能分屏、自动化判题、 交互设计等技术相继推出, 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诊断学习者的薄弱知识点, 帮助老师和家长快速且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推送令学员单独训练自己的弱项, 从而实现个性化、 智能化的教育教学的新形态。

(四) OMO 模式是多维文化空间的新融合

“互联网+教育” 的推广应用, 打破了传统教学场所的限制, 出现了“实体教室” 和“虚拟教室”, 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物理空间, 打造了“人人皆学、 时时能学、 处处可学” 的学习新体系①《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05.htm.2016-06-07.。 从场景、 方式和体验上看, OMO 教学模式体现了跨时空、 可随处获取学习资源、 可组合使用多类型设备的无缝学习环境; 契合了知识合成、 多学习任务自如切换、 兼容多种教学模式的无缝学习教法; 呈现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 个人学习与社会学习和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学习文化, 即OMO 教学模式指向多维的良好学习体验, 以及多元的文化融合②祝智庭,胡姣:《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开放教育研究》2021 年第2 期。。

二、 基于OMO 的文化遗产学教学模式应用

从本质上来说, 教育OMO 模式是一种方式, 其核心目的是向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 提升教学效果。 因此, OMO 模式主要从教学时间、 教学空间、 智能教学师资、 教学方式四个方面来实现。 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应以跨学科、 超学科的前瞻理念,从学理层面和实践应用两种路径开展学科体系建构工作, 构建更适应新时代发展下的新模式新业态, 提升学科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 具体教学模式的应用设计涵盖课前自测学习、 课中教学互动、 课后练习答疑, 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四个环节。

(一) 课前自测学习

文化遗产学OMO 教学课前由教师发布将教学学习知识板块, 以及配套的视频、 遗产名家与官网、 PPT 等, 学生可自行灵活下载学习, 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模块知识学习与预习, 并保存学习记录。 在此基础上, 教师通过对记录的统计分析, 准确把握学生预习的知识点与兴趣点, 分析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智能推送相关知识内容, 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 精准化和智能化服务③徐柏权:《基于OMO 的教学模式设计探讨》,《广西教育》2020 年第9 期。。

(二) 课中教学互动

OMO 线上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网络课堂, 授课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知识讲授与开展教学活动。 OMO 线下教学的核心是面授课堂, 基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 合理采用“问题教学”,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团队协作作用, 促进老师和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通过互动交流, 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与掌握学习知识, 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 课后练习答疑

教师课后根据教学平台上的数据记录, 有针对性地设置辅导答疑, 督导学习效果。 学生可通过老师的答疑以及辅导, 加深对文化遗产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 发挥教学大数据作用, 通过算法, 实时分析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多维数据, 实时互动, 引导学生针对薄弱知识点, 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 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内容, 进行练习巩固与测试, 实现因材施教。

(四) 教学效果评价

在OMO 教学模式中, 文化遗产学专业课程在考核过程中突破了对标准化考试的路径依赖,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考核, 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其中, 过程性评价包括线上资料学习、 线上问题预设, 以及线下小组意见和线下作业任务, 几乎覆盖了课程的学习全过程; 表现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 学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等; 通过线上阶段测试和线下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整个过程使学生可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老师能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相长、 共同提高。

三、 基于OMO 的文化遗产学教学模式的推进建议

文化遗产学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要审时度势、 超前谋划, 课程教学要从过去注重教授理论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一) 以“教师为主导” 到“以学生为中心” 价值理念的转换

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 一书里提出了未来社会高竞争力人才需要的七种能力, 包括:好奇心与想象力, 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 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灵活性与适应力, 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 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 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①张晓军,席酉民:《大学转型:从教师主导到以学生为中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年,第86 页。。 因此未来教育首先应从观念、 理念上革新。

第一, 要探索如何通过大学课程教学来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目前基于互联网技术, 出现了许多有关文化遗产学在线学习资源, 这是对传统教育知识的巨大挑战。 现在的大学课堂需要整合利用海量的在线学习资源, 引导和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利用这些资源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才可能使他们在毕业后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 要探索如何通过课堂给每位学生创设激发兴趣和追求个性的空间和环境。 大学课堂的价值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 还在于给予学生个性化关怀的环境, 激发其内在潜力。 第三, 要探索大学教育改革如何从学生端做起, 从而提升学生自主能动性。 从学生端出发进行文化遗产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导者。 这是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认知的改变, 需要和学生的校园活动相关的主管部门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有实质性改变②张晓军,席酉民:《大学转型:从教师主导到以学生为中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年,第87 页。。

(二) “以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 为目标构建线上、 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

线上、 线下的融合并不是新话题, 但真正创新的融合是围绕学生能力和素养为目标设计开展的融合线上、 线下活动的学习流程。

第一, 通过采取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线下学习的优势是能够贴近真实生活和实践, 因此可引导学生走入真实世界, 关注真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据此形成承载特定学习目标的项目和任务; 线上教学的优势是可以开放性地接触海量知识和信息,因此学生可在专注于文化遗产学某个任务后, 开展大规模的线上知识搜索、 信息整合和自主学习。 通过这一混合学习过程, 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文化遗产学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训练了对真实世界的洞察能力、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③张晓军:《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理念、设计与案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2 年,第65 页。。 第二, 通过线上、线下真正融合来培养未来人才。 线上、 线下要实现融合不是简单混合, 老师在设计文化遗产学课程时并不是把线上和线下看作独立的两个部分, 也不是简单把传统线下的一部分移到线上,而是通过线上、 线下融合, 给予学生新的、 一体化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同时, 作为文化遗产学的老师也不能从传统线下教学的任务出发去设计线上、 线下融合教学, 而应超越传统的线下,从该专业学生未来需求出发。 因此, 在线上、 线下的教学活动设计中, 通过线下课堂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和生活, 并带动学生自主搜索和整合海量的互联网资源, 是较好的融合途径。

(三) “以信息化素养提升” 为保障加强师生的信息化素质培训

信息素养与基本学习技能、 创新思维能力等并列为21 世界基本素质能力。 因此亟需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能力。

第一, 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 学生应具备利用网络资源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在识别、 判断和整合不同知识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 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已把之前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改为信息素养课程, 即学术研究的必修课, 同时还打造了信息素养MOOC, 该课程服务了广大高校学子, 在业内受到了广泛认同①夏璐:《“信息素养”——原来你是这样的学术研究必修课》,载于于世洁主编:《在线教育改变了什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137 页。。第二, 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 在以往的信息化教育发展中, “人” 的因素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特别是高校教师信息化工具的运用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提升。 教师既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更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要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能力, 制定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帮助教师获得与在线教育相匹配的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和教学能力。 通过大力加强线上、 线下融合在线教学, 引导教育科研工作者深度参与融合教育, 将在线教学的目的从知识搬运转变为创新研究, 制订线上、 线下融合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设计,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探索新知、 完善思维。

四、 结 语

教育的未来, 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OMO 这股“热潮” 也是探索未来教育的创新途径。OMO 教学模式将线上和线下教育场景的要素进行创新组合, 提供了全场景、 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供给。 适应OMO 教育模式变革, 还需要转变观念, 如教的变革、 学的变革、 评的变革。 其中, 教的变革会突破边界、 丰富供给、 创新范式; 学的变革将实现技术赋能、 聚焦素养; 评的变革要做到精准定位, 通过个性画像实现综合评价, 从而最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从长期来看, 随着硬件技术、 AI 技术、 大数据应用的快速发展以及学习场景的深化, 教学、 教研、 管理等多维度的数字化, 教育OMO 模式或许将成为未来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线下文化遗产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与文化遗产相遇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融合》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