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柯宇◇
地方志作为一种地方性的百科全书, 记载了某一时期地方的沿革、 山川、 建置、 赋役、 人物、 古迹、 风俗、 兵制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被分门别类并详细地记录下来。 “要了解一地重要的人、 物、 事, 只需从中查阅即可。 这个任务是任何一部国史或任何一种类型的图书所未能承担, 也承担不了的, 只有千百部方志同时存在, 才能予以完成。”①黄苇:《方志论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258 页。著名史学家谭其骧称地方志为“我国特有的巨大的文献宝库”②中国地方史志协会:《中国地方史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11 页。; 方志学家董一博认为地方志“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③董一博:《董一博方志论文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92 页。; 王淑良在其著作《中国旅游史》 中写到“方志发展到宋代已进入成熟时期, 具有非常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 其价值和作用应予以充分重视”④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300 页。。 地方志所记录的内容与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存在共通性, 可以说“地方志是旅游文化的丰富载体”⑤林衍经:《地方志与旅游》,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年,第100 页。。
四川南充有着2200 多年的建城史, 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清代南充地方志记载了山川、 古迹、 风俗等有关旅游资源的内容, 其本身就是一本旅游指南。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是旅游业的基础”①石金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1 页。, 从清代地方志中挖掘旅游资源相关的内容, 对当代南充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最早涉及南充地区的地方志属《华阳国志》: “南充国县和帝时置, 有盐井……安汉县号出人士, 大姓陈、 范、 阎、 赵。”②〔晋〕常璩:《华阳国志》,济南:齐鲁书社,2010 年,第13 页。其中的南充国县为今隶属南充市的南部县, 安汉县为今南充市。 后代传明嘉靖年间曾有朱簠修、 郭睿等纂的嘉靖《顺庆府志》: “邑故无志, 明嘉靖中豫章刘侯、 石溪韩司马同声相应, 毅然秉觚牍为之, 见于少海任司直之序文, 然今所传残本, 寥寥十余纸。”③〔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序》,嘉庆十八年刻本,第1-2 页。“而后典籍散遗, 志乘剥落, 只字莫睹。”④〔清〕李成林修,〔清〕罗承顺等编纂:《顺庆府志》,《序》,嘉庆十二年刻本,第1 页。但因该志书散佚, 未能有传本流传下来。
现存最早的南充地方志为康熙时期李成林修、 罗承顺等编纂的《顺庆府志》。 康熙《顺庆府志》 不分卷, 共二十九门附二门,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 的原刻本已散失, 现仅存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 袁定远增补本。 直到嘉庆十二年(1807 年) 知府黄铣河等人又将此本补刻印行。 《顺庆府志》 以艺文、 人物等门目的内容最为详细, 注重地理、 人文方面的传统体例, 但涉及建置、 物产等经济方面的记载较为简略。
清代嘉庆时期才正式有记载南充本县的“邑乘” —— 《南充县志》。 嘉庆《南充县志》 为八卷首一卷(共八门五十九目附四目), 由南充知县袁凤孙纂修, “今存嘉庆十八年(1813 年)刻本, 咸丰七年(1857 年) 县教谕洪璋等补刻本”⑤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历代旧志提要》,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年,第282 页。。 该县志较为全面地记载了清代南充县的地理环境、 社会情况和人文风俗, 取材广泛, 内容生动, 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性。 但对于比较重要的门目, 如舆地志中的形势、 物产, 建置志中的学校、 寺观, 职官志中政绩等门目的记载则相对简略。 但综合而言, 该地方志仍不失为清代记载南充地情内容最为全面的地方志。
此后在民国时期, 有新修《南充县志》, 共十六卷, 由李良俊修, 王荃善纂, 今存为“民国” 十八年(1929 年) 刻本。 该志相比旧县志收集的材料更多, 包括南充县的多张详图, “内有南充全图一大幅, 及山脉, 水系, 交通, 市区等图约十幅”⑥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历代旧志提要》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年,第283 页。。 该县志存古纳今, 新增了许多民国时期的内容, 如团练、 警察、 议会、 图书馆等, 在物产一门中收录农业、 林业等近代经济类内容, 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地方志所记述的山川、 古迹、 坛庙、 寺观等内容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地方上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 “地方志中的旅游资源信息, 有量多面广的优势, 对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 有很高的信息价值”⑦林衍经:《地方志与旅游》,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年,第53 页。。 清代南充地方志中记载的旅游资源部分已毁坏消失, 但其中的文字信息却流传至今, 这些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旅游文化价值。 清代南充地方志中记载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
清代南充地方志中对山川、 山洞、 河溪等自然旅游资源的记述较多, 其中嘉庆《南充县志》 记载的名山就有32 座, 主要记载了山川的大致地理位置及名称由来, 如“舞凤山在治西北五里, 状如凤翔”①〔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1,《舆地志·山川》,嘉庆十八年刻本,第4 页。。 另外还有关于著名山洞的记载, 如“朝阳洞在治西金泉山左, 两洞相通, 户东向, 因名”②〔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1,《舆地志·山川》,嘉庆十八年刻本,第6 页。。 部分山洞留有石刻, 如“栖霞洞在栖乐山, 有任瀚石刻读易记, 见艺文”③〔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1,《舆地志·山川》,嘉庆十八年刻本,第6 页。。 嘉庆《南充县志》 还对嘉陵江、 大斗溪等江河以及名井、 河滩、 湖泊等水圈旅游资源的位置及其名称由来进行了阐述: “大斗溪在治东八十里源出岳池县老君山, 西流入江溪, 旁有石如斗因名。”④〔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1,《舆地志·山川》,嘉庆十八年刻本,第7 页。“天封井在城南, 昔尔朱真人吐丹在内, 有疾者饮之即愈。”⑤〔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1,《舆地志·山川》,嘉庆十八年刻本,第7 页。虽然这部分内容虚构的可能性较大, 但仍展现出古代南充人丰富的想象力, 名称背后的故事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
南充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清代南充地方志记载了古迹、 寺观、 坛庙、 古碑等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 保存较好的古迹可直接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 部分古迹因年代久远而荒废、 消失,但通过清代地方志文献的记载, 我们仍可了解当时旅游资源的情况, 为复原或保护古迹提供文献参考。
1.古城
嘉庆《南充县志·舆地志》 中的“古迹” 一类, 首先记述了古充国城的旧址“充国城,旧址‘在治南三十五里’ 今查治东北六十里江陵坝, 现有城基瓦砾旧迹, 及邑人元进士, 文如玉, 碑记可考”⑥〔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1,《舆地志·古迹》,嘉庆十八年刻本,第8 页。。 因此可重点考察碑记和城基遗址来开发、 复建古城以及重新立碑。 此外还有规模较庞大的安汉古城, 以及宕渠城、 流溪废县、 徽州古城等, 共计六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些古城的遗址和历史沿革都被完整记录在地方志中。 这些大部分已消失的古城孕育了南充独特的历史文化, 仅存的遗址记录了南充千百年历史的变迁, 极具历史意义和旅游文化价值。
2.楼、 台、 亭、 塔等古建筑
根据嘉庆《南充县志》 中的记载, 楼、 台、 亭、 塔等古建筑的内容相对较少, 但其年代久远, 保存较好。 其中部分古建筑, 例如开汉楼、 万卷楼、 谯周宅、 白石塔等保存至今, 成为当代南充著名的旅游景点。
南充古楼阁有金楼、 谯周宅、 开汉楼、 万卷楼、 仙鹤楼等, 名称多来源于古代名人名事。台一般为古代高大平坦的建筑, 常用来观望及点火, 南充的古台有琴台、 观星台、 观象台、 七佛台、 览秀台, 同样为名人使用或名人建造。 著名的古亭有五友亭、 湖心亭、 藏春亭、 灵雨亭、 步虚亭等。 此外, 南充最著名的古塔白石塔(南充白塔), 建于北宋时期, 今仍屹立于嘉陵江岸的鹤鸣山上, 为南充八景之一, 也是南充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 对于保存至今的古建筑, 可在其介绍牌前, 或宣传语中增添地方志的文字记载, 丰富其历史文化内涵。
3.碑刻
南充的碑刻十分有名, 且数量多。 据嘉庆《南充县志》 记载, 著名的古代碑刻有汉车骑崖石刻、 唐移县碑、 谢寰山灵泉碑、 栖霞洞任翰读易记石刻等。 由于南充山地较多, 大部分碑刻都是名人刻于山上, 如“唐郑余庆诗刻在金泉山”①〔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2,《舆地志·古碑》,嘉庆十八年刻本,第12 页。, “伪蜀刺史徐光溥诗刻在金泉山”②〔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2,《舆地志·古碑》,嘉庆十八年刻本,第12 页。。 此外还有一部分碑刻位于人群密集的郡治附近, 如“二良牧碑, 马肩孟撰载唐二刺史事, 碑在郡治醋库之侧”③〔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2,《舆地志·古碑》,嘉庆十八年刻本,第11 页。, “唐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诗, 在郡治”④〔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2,《舆地志·古碑》,嘉庆十八年刻本,第12 页。。 以上碑刻不仅属于人文旅游资源而且极具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南充县志》 对碑刻的记载为当代人认识南充碑刻文化以及开发、重建碑刻景点提供了参考资料。
此外, 清代南充地方志中还记载了其他众多旅游资源, 如寺观、 津梁、 坛庙、 风俗等。 只有重视清代南充地方志中关于旅游资源的内容, 才能发挥其促进旅游业和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地方志与当地旅游业及旅游文化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旅游文化涵盖的内容, 仅限于地方志记载的在实际旅游中显示作用的部分旅游资源, 并不是所有旅游资源, “那些虽被地方志记载了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没有、 也达不到旅游活动意义上说的那种观赏审美效应, 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旅游文化资源”⑤林衍经:《地方志与旅游》,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年,第96 页。, 因此“地方志中记载了旅游资源这种‘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 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信息”⑥林衍经:《地方志与旅游》,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年,第96 -97 页。。 合理利用清代南充地方志中关于旅游资源的文献资料, 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开发当地的旅游文化项目, 推动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进而发掘出地方志与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结合的新途径。 有关部门应充分开发南充地方志中的旅游文化资源, 使其潜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以提升旅游业吸引游客的能力。
部分南充历史上曾存在过的旅游资源, 因时代变迁而荒废或被毁。 早期南充著名的古迹,例如寻羊观, 位置“在治西三十里, 唐时建”⑦〔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2,《建置志·寺观》,嘉庆十八年刻本,第26 页。, 相传“成都青羊宫铜羊在此拾回”⑧〔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2,《建置志·寺观》,嘉庆十八年刻本,第26 页。, 现已消失。 同时南充也有保存较好的古寺观, 如著名的清泉寺、 栖乐寺和玉皇宫。 可借助地方志的记载, 确定古迹位置, 并收集其他相关信息以验证该地是否为书中所记, 如南充栖霞洞有古代石刻, 据记载“栖霞洞任翰读易记, 石刻在栖乐山侧”⑨〔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2,《舆地志·古碑》,嘉庆十八年刻本,第12 页。。 栖乐山位于今南充的西山风景区, 山腰有一处洞穴, 被当地人称为读易洞, 乃明代大学士任翰读《易经》 之地, 因该洞在山腰南端, 光照足, 洞内流霞结彩, 异常奇绝, 故又称栖霞洞。 任翰专为栖霞洞题刻, “他特为此洞题刻‘飞仙洞’ 三字于洞楣上, 至今尚能依稀辨识”①蒋小华主编:《南充文物旅游揽胜》,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40 页。。 根据地方志等文献资料, 洞内石刻为任翰亲笔书写的《读易记》, 虽经岁月洗礼、 人为破坏, 但主体内容保存了下来。 南充政府在洞口修建了读易亭, 以遮蔽风雨, 并在洞内修建了任翰读易石像。 该石刻于1994 年被划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得益于政府多种保护措施, 石刻《读易记》 至今保留在西山读易洞的石壁上, 读易洞也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旅游景点。 对于古迹的碑刻内容, 可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来重现。 如充国城旧址旁的石碑“碑记可考, 碑见艺文”②〔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1,《舆地志·古迹》,嘉庆十八年刻本,第8 页。。 虽然目前还未进行古充国城的复建工作, 但当地有关部门可成立专门小组, 通过研究清代地方志的文献内容, 了解古迹名称、 归属的变化, 确定其具体位置, 再按照艺文志的记载对碑刻进行原文复刻。 此措施既忠于地方志文献的记载, 又为游客还原了古城原本的面貌。 清代地方志对保护和重建古迹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 对于极具文化价值的古代遗迹, 同样可以清代地方志为依托,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建造等比例的遗迹模型, 建立相关的方志博物馆, 重现文献记载的历史遗迹; 也可制作相关视频、 图片,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 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促进游客对地方志史料的了解, 也使当地居民能近距离欣赏历史上的文物古迹, 感受古代南充的历史文化。
南充的旅游资源虽然数量多, 但知名度不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得不够。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 都需挖掘其文化内涵, 才能持续地吸引游客。 嘉庆《南充县志》 记载了众多旅游资源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现象。 如津梁类, “永安桥……旧有石桥跨溪, 载郡乘曰西桥, 宋嘉定间建, 嘉靖初圮。 万历六年(1578 年), 大学士陈以勤复修改广恩桥, 后圮。 乾隆十九年(1954 年), 岳池国学生, 刘柱元募建西溪桥, 后又圮。 嘉庆十四年(1809 年), 知府黄铣、 盖方泌, 知县袁凤孙募建, 更名永安桥, 有碑记见艺文”③〔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2,《建置志·津梁》,嘉庆十八年刻本,第18 页。。由此可以看出, 永安桥的建造历史悠久, 从宋代以来历经多次改名, 但桥总是塌坏, 一直到嘉庆《南充县志》 撰写的时候, 由知县等官员重新募建, 并取名为永安, 象征其永远安定, 不再塌坏, 并立碑, 石碑内容记载在艺文志中。 可见该桥梁名称的由来与其建造过程有紧密联系,每一个建置、 景点的历史名称都记述着一段历史。 地方志还记载了极具当地文化特色的景点。龙门滩, “其地一山两段, 像若龙门, 为嘉江上游之门户”④〔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1,《舆地志·山川》,嘉庆十八年刻本,第8 页。, 其地貌特点显著, 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 同时在文教昌盛的南充, “龙门” 一词也代表着当地居民对子女科举中第的期盼。 南充当地还有以龙门命名的龙门街道、 龙门中学、 龙门医院等, 因此龙门滩具有重要的文化旅游价值。 通过嘉庆《南充县志》 的记载, 可帮助游客了解龙门滩的历史由来及重要地位, 有关部门可将地方志记载的相关内容制作成该地的宣传材料, 扩大龙门滩的影响力。
另外, 南充的许多建置名称, 如渡口中的李渡由最初的渡口名变迁为地区名。 李渡镇在隋朝时属羊耳镇, 到了清光绪年间改为李渡分县, 民国时改为李渡乡, 直到1984 年改为李渡镇。其名称体现的水乡文化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 并最后升格为本地官方地名。 如今南充的许多景点的名称都来源于一定的历史典故或地方文化特色, 如舞凤山、 鹤鸣山、 凌云山、 大斗溪、万卷楼等, 这些旅游资源蕴含着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 因此可借助清代地方志对建置、 古迹等门目中关于名称由来的记载, 服务于当今南充文旅融合发展规划。 根据这部分富有文化内涵的人文历史, 整理南充地方志中精选的古迹、 传说、 石刻等资料, 让游客系统地了解南充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 为南充区域旅游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推动南充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南充历史悠久, 民俗文化浓郁, 主要表现在民俗节日的庆典上。 “正月逢立春节, 县合盛服彩, 仗舆马僕, 从备极华美以迎春……次日鞭土牛, 谓之打春。”①〔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1,《舆地志·风俗》,嘉庆十八年刻本,第14 页。南充地处嘉陵江中游, 多水田, 居民对水牛的需求较大, 因此当地许多节日庆典都与水牛相关。 如前文所述的打春, 以及嘉陵江上游的奇观——白牛渡江。 “元旦早起拜天地、 家神, 卑幼, 拜尊长, 名曰拜年。 爆竹开门, 向喜神方拜, 名曰出天。”②〔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1,《舆地志·风俗》,嘉庆十八年刻本,第14 页。拜年的习俗是拜天地、 拜祖、 拜长辈, 这也是传统拜年习俗。 “方十三日, 城市建有禹王庙, 是日必演戏酬神。 十五日为上元节……乡好事者又或扮龙灯狮子, 彩女唱秧歌采莲曲, 遨游街巷间里, 通宵达旦, 鼓乐不歇, 谓之耍灯。”③〔清〕袁凤孙等修:《南充县志》,卷1,《舆地志·风俗》,嘉庆十八年刻本,第14 页。无论是禹王庙的演戏, 还是耍龙灯活动, 都是农历春节时期南充的传统民俗, 场面极其壮观, 十分热闹。可借鉴嘉庆《南充县志》 的记载, 了解以及发掘南充优秀的民俗文化, 包括节日文化、 饮食习俗、 穿衣习俗等, 利用地方志的记载, 恢复、 重现南充传统民俗文化, 打造南充特色旅游。
南充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时, 还可将当地自然景观与地方志记载的传统风俗相结合, 例如将打春习俗与当代著名景观“白牛渡江” 结合, 同时将嘉陵江沿岸的自然风光与当地的人文风俗相结合, 打造自然、 文化一体化旅游。
南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不仅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为旅游业所依赖, 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文化赋予了旅游发展的内容, 是旅游的灵魂,也是南充旅游业发展的必需品。 当前, 文旅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坚持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 /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 -10/26/nw.D110000renmrb_20221026_3 -01.htm.2022-10-26.在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 文化遗产和文旅融合的今天, 我们应高度重视清代地方志的作用, 充分挖掘清代地方志中有关旅游资源的价值。 嘉庆《南充县志》 作为清代南充地区内容最为全面的官修地方志, 其记载的旅游资源, 为当代南充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文献参考。 今后, 在南充旅游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清代地方志的作用将会愈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