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锐◇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 贯彻“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 /www.gov.cn/govweb/zhengce/2021 -08/12/content_5630974.htm.2021 -08 -12.的工作方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努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https:/ /www.mct.gov.cn/preview/special/xy20d/9675/202211/t20221102_937156.htm.2022-10-31., 为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标志着旅游产业发展进入新时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作为历史文化见证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提供全新吸引力, 日益成为人们了解地方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 四川省乐山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优秀旅游城市, 长期以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旅游资源, 文旅业态缺乏创新, 亟待转型。 文旅融合背景下, “非遗+旅游” 是全新切入点。 在分析非遗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总结问题, 提出相关对策, 推动乐山文化产业高效传播和非遗资源活态传承, 有效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品质, 形成全新经济增长点, 激发行业投资活力和游客消费潜力, 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双赢,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 最深沉、 最持久的力量。 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休戚与共、 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①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 /www.gov.cn/xinwen/2020 -09/08/content_5541737.htm.2020-09-08.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 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 表演艺术、 传统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 实物、 手工制品等) 和文化空间。 非遗同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乐山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3000 年的历史铸就了以峨眉山、凌云山为代表的名山文化; 弥勒大佛、 夹江千佛岩为代表的名佛文化; 从开明王到苏东坡再到郭沫若为代表的名人文化; 最终汇聚成了山水形胜、 人杰地灵的名城文化②孙雁鸣,黄小平:《四名驱动大美乐山——浅析乐山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9 年第2 期。。 南宋邵博《清音亭记》 云: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 蜀之盛曰嘉州。” 乐山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是我国唯一拥有三处世界级遗产的城市。 这三处世界级遗产分别是乐山大佛景区、 普贤道场峨眉山景区、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 其中峨眉山—乐山大佛还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除人文旅游资源以外, 乐山非遗资源同样底蕴深厚, 数量众多, 如传承千年的峨眉武术、 唐太宗亲赐“黄龙” 之称的沐川草龙、 “好个嘉定府, 遍街摆围鼓” 的戏曲奇葩川剧嘉阳河艺术及峨眉堂灯戏、 被称为“嘉州一绝” 酥脆香甜的苏稽米花糖等, 丰富的非遗资源是嘉州人民的宝贵财富。截至2022 年, 乐山已公布了七批市级非遗目录, 嘉州田园画、 峨眉山雕塑等入选。 全市共拥有国家级非遗4 项、 省级44 项、 市级157 项③杨心梅,宋宇凡:《2022 乐山非遗品牌评选发布会举行》,乐山市人民政府网,https:/ /www.leshan.gov.cn/lsswszf/zwyw/202211/aa23afe1b5af44c08541605350039537.shtml.2022-11-06.。
1.内涵丰富、 形式多样, 较强的参与性与体验性
乐山非遗总体类别以传统技艺、 音乐、 舞蹈、 传统民俗类为主, 内涵丰富、 形式多样, 参与性与体验性强。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欣赏到民间歌舞、 节日表演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活动。 如罗城麒麟灯是乐山市犍为县罗城古镇所特有的传统民间灯舞, 源于清乾隆年间, 至今已传承300 余年。 它取材自神话故事《麒麟送子》, 麒麟送子来到人间, 麒麟灯舞开始演出, 多则上百人, 少则几十人参与其中。 如此盛大的场面是其他灯舞表演中极其少见的。 它极具地方特色, 游客也可充分参与其中, 沉浸式了解传统文化魅力, 丰富文旅体验。
2.艺术审美价值高, 充分反映地方风土人情
相较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的审美对象是活动过程, 人类通过对活动过程的整体(包括其中的人与物) 把握来体验其中的美, 审美者参与美的创造活动, 通过观赏获得美的体验。 乐山市井研县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亦是四川唯一中国农民画之乡。 井研钟灵毓秀, 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绘画、 蜡染、 雕刻等上百种传统技艺在此地传承发展。 井研农民手艺精巧,20 世纪60 年代, 农民画根植乡村沃土, 吸取地方传统文化精髓, 是反映川南风土人情、 民风民俗的精美工艺品。 井研农民画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蕴含浓厚乡野气息, 是当地农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其整体构图饱满, 用色明艳, 画风朴素, 具有极高的美术、 民俗与市场价值。
3.历史悠久, 民族特色浓郁
乐山非遗是巴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带来的文化交流碰撞, 使乐山非遗烙上地域印迹。 乐山非遗扎根乡土, 无论是传统美术、 传统戏剧, 还是民间习俗、 手工技艺都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都是巴蜀先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的文化遗产, 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与艺术魅力。 如小凉山彝族刺绣, 距今已有1700 多年历史。 它的产生与原始绘画、 记事符号、 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如“阿依牛牛”, 是一种将音乐与民间文学相结合的民间艺术。 它以民歌为形式, 以民间文学为主要内容。 从事“阿依牛牛” 演唱的方式彝语称为“和” 或“牛牛和”, 这种民歌以传唱歌词为主, 其音韵旋律组合简单。 “阿依牛牛” 由彝族女子演唱和传承, 在彝族姑娘出嫁前, 邻家女子会集中在姑娘家里送姑娘出嫁, 每夜都在新娘家里演唱。 演唱时由两人组成, 通过一唱一和的形式表现歌词和旋律, 为游客享受地方文化带来全新体验。
4.类别全面, 地域分布广泛
乐山非遗数量众多, 各大类别均有涉及, 无论传统曲艺还是民俗节庆, 多元化的非遗资源都为乐山文旅活动多样性开展提供发展土壤与利用载体。 从地域分布来看, 乐山各区县无论是平原地区还是山地峡谷, 均有勤劳智慧的嘉州先民顺应自然、 适应自然, 用双手创造出属于本地特色的非遗。 如铜河船工号子产生自秦汉以来流传在铜河流域的筏子歌。 据《史记·佞幸列传》 记载, 西汉文帝时有三个宠臣, 宦者赵同、 北宫伯子、 士人邓通, 唯独“邓通无伎能”但却最得宠。 文帝把蜀郡严道县的山赐给邓通, 并允许其在今沙湾区铜街子铜山等地开采铜矿, 铸造钱币, 所铸钱币称“邓氏钱”。 邓通造币后, 当地社会发展空前繁荣, 大宗货物往来运输均经过铜河, 铜河劳动人民在航运繁盛中创造了铜河船工号子, 留存至今, 成为见证古代铜河人精神世界的活化石, 亦是我们了解铜河社会历史发展与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
非遗旅游是指将非遗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最终成为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旅游吸引物, 吸引游客前来的旅游活动。 非遗保护是一个系统全面工程, 需要庞大的资金维系。 旅游利用不仅能激发非遗潜在经济价值, 激发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扩大非遗知名度, 还能让游客了解到乐山非遗资源的独特魅力, 激发其保护非遗意识, 提高非遗资源富集地的旅游吸引力与知名度, 扩大非遗保护传承受众群体。 当地民众通过旅游开发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现象及活动具有极大吸引力, 自豪感由内而生, 从而产生自觉保护、 传承、 宣传非遗的意识。 当地政府通过对非遗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综合效益的评估, 也会加强对非遗的重视。 由此可见, 非遗旅游利用可行且必要。
乐山非遗以“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 为原则, 通过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科学规划、 分类施策, 实施好发展振兴非遗的“五大行动”, 推动非遗保护系统化、 全面化, 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非遗传承推陈出新。
1.非遗文旅品牌化成果明显
地方政府常态化举办乐山文化旅游非遗品牌主题评选活动, 命名乐山十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 切实提高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命名乐山优秀非遗传承人,总结创新性发展经验, 鼓励优秀非遗传承创新实践与创造性转化, 推选标志性人物发挥表率作用, 推进非遗守正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指导申报乐山文旅非遗伴手礼品牌活动, 激励非遗技艺产品化、 市场化、 品牌化; 发布非遗旅游精品路线, 提升非遗旅游利用水平。 目前, 乐山已开发非遗文创产品100 余件, 建成非遗传习基地17 个①杨心梅,宋宇凡:《2022 乐山非遗品牌评选发布会举行》,乐山市人民政府网,https:/ /www.leshan.gov.cn/lsswszf/zwyw/202211/aa23afe1b5af44c08541605350039537.shtml.2022-11-06., 非遗创造性转化效果明显。
2.非遗保护系统化开展
全市每年开展非遗工作推进会, 学习交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经验; 制定发布《乐山市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方案(2022—2025)》, 实现非遗保护和传承系统化、 整体化、 科学化、 产业化发展; 地方政府牵头开展非遗全面普查, 先后命名“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县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 构建乐山非遗传承人保护体系, 设立民间保护非遗组织, 发挥智囊团作用,定期召开非遗保护专家联席会议出谋划策; 组建非遗专家评审团队开展乐山非遗评定工作。
3.非遗文旅产业区独具特色
乐山市夹江县依托国家级非遗, 结合区域民族文化特色, 以禅意小镇为载体, 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园区, 成为集非物质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展示、 旅游观光、 娱乐商贸、 休闲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 此外, 沙湾沫若戏剧小镇、 大千纸故里、 根书艺术博物馆、 “记忆峨边” 历史文化街区等也都各具特色。
1.重申报轻保护, 群众参与度欠佳
乐山各界对非遗名录申报积极性较高, 相关举措层出不穷, 但在申报认定后, 后续保护工作积极性明显不足, 群众参与度也欠佳。 人们往往对非遗文化的具体内涵及为什么要开展此类评比认知不足, 大多只关注展示结果, 保护过程中的参与度不足。
2.内涵挖掘不足, 品牌效应欠缺
乐山市非遗旅游开发多为非遗静态展示或节庆展演, 游客只能走马观花, 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 例如, 乐山市市中区文化馆非遗展厅展览规模小, 非遗种类单一。 关于宋笔制作技艺的介绍仅为图片展示配合实物静态陈列, 既无专业解说也无视频演示, 面对展柜中的非遗成品,游客既无法触摸亦不能沉浸式体验, 无法体会宋笔制作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另外, 民俗类非遗是传统节日的主角, 通过与节会相结合, 可吸引大量游客参与其中。 乐山拥有峨眉山武术节、 峨眉山大庙会、 万盏明灯供普贤法会、 浴佛法会等民俗类非遗项目, 先后举办了五通桥龙舟文化节、 嘉乐汇戏剧周、 姆河达斯文化旅游节, 但常态化展演的只有峨眉山等非遗演艺项目。 各种非遗庆典均存在本地人不了解文化背景源流、 参与度低的困境, 节庆活动知名度也与旅游大市形象不符。 其中, 乐山市峨边县甘嫫阿妞艺术节由于缺乏资金, 至今仅举办了两届, 其余庆典展演也缺乏连续性。 此外, 以非遗元素开发而成的旅游纪念品大同小异, 未形成独有品牌, 非遗文化内涵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宣传力度不足, 客源市场狭窄
乐山市非遗数字化展示平台目前仅有市文化馆官方网站, 部分区县尚未开设专题网站。 已开设的网站仍存在线上展示内容不全、 更新不及时、 宣传力度薄弱等问题。 乐山市非遗宣传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对外、 对内两方面。 对外, 乐山市长期以乐山乐水、 峨眉名山、 沫若故里为旅游宣传重点, 鲜少涉及非遗, 各大新媒体上几乎见不到乐山非遗身影。 由于缺乏宣传, 乐山非遗活动参与者多为本地居民或周边游客, 非遗知名度整体偏低, 非遗旅游客源市场狭窄。 对内, 乐山市非遗保护宣传不足, 公众知晓度低, 乐山本地居民对辖区内非遗知之甚少, 即使听过也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 对非遗价值了解不足。
4.非遗传承青黄不接, 后备力量培养刻不容缓
非遗大多具有口传心授的特征, 因此如果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中缺乏传承人参与, 非遗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目前, 乐山市非遗传承人队伍老龄化较严重。 如乐山非遗李菜刀传承人李学荣已年过半百, 传统手工技艺锻刀制作技艺, 工序繁杂, 技术难度较高, 且还面临现代化机械制作的冲击。 此外, 夹江年画制作、 宋笔制作、 草龙编扎等均面临传承困境。
乐山市非遗保护与传承中, 静态保存只是让传统非遗留下来, 而如何使非遗“活起来”更为关键。 目前, 乐山四级非遗体系数量巨大且保护现状各异, 单纯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的外部输血模式并不现实。 旅游作为乐山发展支柱产业, 可在保护非遗原真性的前提下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利用最大化。
文旅融合背景下, 乐山非遗应加强合作交流, 推动非遗融入巴蜀文旅走廊, 打造川渝特色非遗文化名片, 为乐山非遗文旅品牌打响知名度。 如2022 年6 月, 德阳绵竹、 乐山夹江、 重庆梁平三大国家级非遗年画齐聚乐山夹江并首次举办川渝年画联展, 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与民间爱好者实地探访, 参与者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未来, 乐山可加强同各地科研部门的联系, 推动国家级非遗的联合申报, 也可通过共办非遗节会赛事、 共树非遗文旅品牌、共建巴蜀非遗研学线路等形式, 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添非遗活力。
此外, 乐山还可定期开展巴蜀非遗研讨会, 邀请各地优秀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交流, 定期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培训班, 沟通非遗技艺与保护经验。 例如, 四川乐山与重庆武隆携手打造川渝非毗邻地区示范合作典型, 武隆后坪天池苗寨获选“国家级非遗旅游村寨”, 这对乐山马边、 峨边彝族聚居区打造特色非遗文旅村寨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非遗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上,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相关研究。 如韩国政府为提高旅游吸引力, 在旅游开发和旅游品牌塑造中融入了地域饮食、 传统服饰、 瓷器、 歌剧和节庆等特色元素①仲寒:《韩国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当代韩国》2006 第3 期。。如日本的京都祇园祭是日本人民祈求洁净及消除瘟疫而举行的传统祭祀民俗活动, 2010 年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 京都祇园祭每年7 月在京都举办, 京都各区都会准备花车巡游, 期间会伴随日本传统民俗展示。 表演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既宣传了日本传统民俗亦带来丰厚经济效益, 文旅融合中促进了非遗保护与传承。 乐山可借鉴韩国、 日本等亚洲国家的非遗保护经验, 分析本地实际情况, 系统梳理本地节庆非遗项目, 通过多元评价制度分类定级, 加强行政引导与资金支持, 集全市之力推出精品庆典项目, 提升知名度与群众参与度, 找到区域内非遗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独特视角, 推动乐山非遗文旅融合创造性转化。
非遗文化IP 自身承载丰富文化内涵与内容资源,具有大量可深度挖掘的头部内容。 如故宫文创以600 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为IP 载体, 打造原创文创产品早已突破10000 种。 乐山嘉州文化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扎根于西南地区, 坐拥名佛文化、 名山文化、 名人文化及超百种非遗资源, 加之乐山大佛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IP, 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牵头成立以嘉州非遗为核心的文创机构, 统一管理, 通过企业模式运营, 统筹策划、 设计, 开发实用性、 特色旅游文创, 将乐山非遗元素引入产品包装、 推广、 营销等各大环节, 并将嘉州非遗品牌化, 进行门店化、 线上运营等多渠道销售。
同时, 还可通过与乐山高校合作, 开设非遗相关专业, 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办非遗工坊等方式宣传非遗文化。 非遗传承人还可通过高校智库力量, 提升知识技能, 激发创新意识。让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另外, 通过开展非遗订单班、 特色班等方式, 共同致力于非遗传承与文创产品开发, 实现乐山非遗活态发展, 永续传承。
乐山为开启全天候“嘉州游” 模式, 打造了夜游三江项目, 即船游三江, 观赏大佛夜景,感受嘉州夜生活。 该项目主要以科技手段和光影效果为主要宣传点。 在之后升级开发中, 可将乐山川剧艺术、 峨眉堂戏、 民间故事等项目融入船游活动, 游客们可以一边观景, 一边听曲看戏, 别有一番滋味。 此外, 还可在传统景区开辟嘉州非遗一条街。 目前来看, 乐山嘉定坊及上中顺仿古街区都有部分非遗项目入驻, 但实地探访后发现实际营业项目数量较少, 且多为传统成品销售模式, 体验性及参与性不足。 可采用前店后厂模式, “前店” 即为非遗产品展示、 销售场所, “后厂” 为制作工坊, 选取乐山市代表非遗项目且体验性较强的手工技艺类非遗入驻景区。 一方面吸引游客驻足购买, 方便非遗产品的销售; 另一方面能使传承人在景区内直接与游客交流, 让游客近距离接触非遗项目, 了解嘉州非遗魅力与历史文化。
文旅融合背景下, 以旅游为手段能为非遗保护带来持久关注度与资金支持, 同时, 非遗融入旅游又能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乐山非遗特色鲜明, 具有极高艺术、 历史、 审美、 科学价值, 为非遗旅游利用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 乐山在非遗保护方面做出一定成绩, 应给予充分肯定, 但在群众参与度、 内涵挖掘、 宣传力度及非遗传承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因此, 可通过融合交流, 打造巴蜀文旅走廊非遗名片; 借鉴经验, 推动乐山非遗文旅融合创造性转化; 产学研一体, 共创非遗文旅产品; 多元利用文旅载体, 倡导沉浸式文旅体验等方式,推动乐山非遗文旅融合实现创新性发展, 强化地方文化特色, 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利用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