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蓉, 吴俊艳, 赵俊凤◇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文化的引导和推动。 文化旅游现象自古就有, 但现代化境遇下的文化旅游则是全新的文化形态和产业形态。 四川省南充市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现了文旅融合的历史与现实, 给当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践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根基, 旅游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①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2 期。。 以文化形态言之, 文化旅游是围绕旅游活动而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②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5 期。; 以产业形态言之, 文化旅游是文化导引下的旅游经济形态。 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来自于旅游利润的获取, 产业化是其出发点、 手段、 过程和目标。 因此, 文旅融合发展是文化与旅游双重发展的制度优化和战略选择, 是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最优路径, 是新形势下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①黄先开:《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策略与路径》,《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4 期。; 文化与旅游同步发展、 融合发展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 新时代, 随着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出台、 机构改革的推进和各地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文旅深度融合成为文旅融合运行的必然逻辑。 文旅深度融合要避免文化和旅游的盲目对接和简单拼凑, 通过文化向旅游的引入、 渗透, 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 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 增强旅游的体验感, 同时要通过旅游载体来彰显文化、 传承文化, 让静态的文化活起来、 用起来, 并实现产业化发展②李任:《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理论月刊》2022 年第1 期。。
三国鼎立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 其间孕育的三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这一历史与文化的标志性著作是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三国志》 成就了陈寿“并迁双固” 的史学家地位, 展示了其“文质辨洽” 的历史编撰追求③周国林:《文质辨洽:陈寿的执著追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9 期。。 陈寿于公元233 年出生于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 南充这一片文化沃土培育了陈寿, 也收获了“三国文化之源”的美誉。 南充地域内不仅有较多三国文化遗迹, 如万卷楼、 桓侯祠、 王平墓、 瓦口关古战场等, 而且有许多专家学者长期致力于《三国志》 及三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 南充三国文化旅游资源逐渐得到开发利用, 三国文化逐渐成为南充的城市名片, 文旅融合成效初现。 2020 年, 南充市被纳入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为三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契机。 2021 年, 《南充市“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出台, 明确了“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深度融合、 创新发展” 的文旅融合发展思路, 为南充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政策指引。
南充为保护、 挖掘和传承三国文化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 在此基础上也带动了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首先, 重建万卷楼核心景区。 万卷楼是南充三国文化的核心景区, 曾是陈寿少年读书、 晚年归隐并撰写《三国志》 的地方。 其次, 修缮桓侯祠重要景区。 桓侯祠, 又名张飞庙, 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 始建于三国时期, 历经兴废。 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的重建遗存,位于阆中古城西街。 目前, 桓侯祠景区面积较2004 年前扩展了一倍多, 改变了过去景区建筑密度过大、 游客参观拥挤的局面。 最后, 恢复重建周边特色景点。 目前, 南充恢复重建的周边特色景点主要有三国瓦口关古战场、 王平墓和诸葛寺石刻等。
首先, 举办三国文化节。 南充三国文化节具有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 参与性强的特点, 游客既能欣赏精彩的旅游节庆活动, 又可以参与众多的互动节目, 亲身体验到三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 开设三国文化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源于《三国志》 又不宥于文本, 既包括《三国志》 记录的三国历史文化, 也包括陈寿与《三国志》 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大三国文化或后三国文化等。最后, 创作三国文化艺术作品。 目前, 南充本土创作的文艺作品有三类。 一是关于陈寿的歌舞剧, 以歌舞剧《陈寿·梦魂三国》 及《笔墨著三国》 为代表。 二是关于陈寿的歌曲, 以歌曲《陈寿颂》 及《永远的陈寿》 为代表。 三是关于张飞的灯戏, 以川北灯戏《张飞轶事》 为代表。
一方面, 探索跨地域合作旅游项目。 2007 年, 南充加入了四川省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的南环线; 2009 年, 南充加入了川陕甘渝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2012 年, 南充又推出三国文化寻踪之旅; 2016 年, 南充与广安、 遂宁市和重庆合川区签署旅游战略合作协议, 实现了三国文化在周边近距离城市的推广。 另一方面, 探索跨行业合作旅游项目。 新世纪以来,为进一步激活旅游市场, 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三国文化, 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与教育部门合作, 开发了三国文化研学之旅。 2020 年,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十条研学旅行线路,万卷楼和桓侯祠被纳入三国文化研学之旅, 南充也因此获得“ ‘三国文化’ 研学旅行基地” 的称号。 以此为契机, 南充市开发了新的三国文化研学之旅, 即顺庆区的三国文化城研学实践营地、 西山陈寿万卷楼研学基地、 西充县的“忠义祠” 传统文化研学基地、 阆中市的汉桓侯祠研学实践营地等。
一是弘扬了三国文化。 南充三国文化景点的开发与修缮、 三国文化活动的举办及跨地域和跨行业相关文旅活动的开展, 不仅诠释了文化旅游活动本身应有的内涵, 而且弘扬和传承了匡扶正义、 胸怀天下、 报国安民、 赤胆忠心、 淡泊明志、 鞠躬尽瘁的三国文化精神, 让三国文化传播的深度、 广度都得以拓展。 二是满足了游客的旅游需求。 自1993 年召开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 南充“三国之源” 的文化旅游地位已经奠定, 陈寿读书的万卷楼也已被海内外三国文化爱好者所熟知。 新世纪以来, 南充三国文化节的打造, 更是扩大了南充三国源文化的影响, 吸引了大量的周边游客。 三是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 南充是一个内陆型的中小城市,农业大而不强, 工业基础薄弱, 作为第三产业重要支撑的旅游业在南充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 而其中三国文化功不可没。
1.景区开发缺乏长远系统规划
目前, 除了《西山风景区总体规划》 涉及万卷楼景区中长期规划外, 其他景点并无系统的规划。 各景点都以属地管理为原则, 即西山万卷楼景区、 桓侯祠和诸葛寺的管理与服务分别由其所在顺庆区、 阆中市、 高坪区负责。 三地政府在开发与利用景点时各自为政, 侧重于推荐行政区域内的景点, 较少考虑南充三国文化源的整体架构。 因此, 南充三国文化资源开发缺乏科学的系统规划和整体包装, 导致景点比较分散且规模不大, 难以吸引和留住游客。
2.景区整体品质明显不高
南充三国文化景点中, 除位于阆中古城景区的桓侯祠做过维护外, 其他景点自建成以来几乎保持原样。 万卷楼三个展馆展品以汉砖刻画和线条画以主, 谯公祠里谯公像、 生平事迹都是绘画作品, 均显得过于陈旧。 三国文化论坛永久会址设在第三展馆楼上, 其入口在背面, 进出道路狭窄, 室内光线昏暗, 陈设简陋, 与三国文化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符。 陈寿故居展品不足而且严重受损, 墙壁上的水彩画也有脱落。 除日常照明外, 整个景区缺少三国文化的音频、 视频介绍, 也完全没有使用现代声、 光、 电技术, 更未运用AI 技术进行布展。 另外, 景区的游乐项目停止运营后, 游乐设施清退工作进展缓慢, 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3.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够
自1993 年以来, 南充虽多次举办三国文化旅游的学术性会议, 但参会人员更多关注三国文化本身的内涵、 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考辨、 三国文化影响与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而对这些思想在文化旅游中如何展现的讨论极其有限。 同时, 在南充召开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 参会的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 讨论主要集中于旅游相关话题、 展示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而对文化方面的讨论相对不够深入。 此外, 文化研究成果未能广泛运用于旅游开发。
推进南充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注重景区系统规划, 服务多层次游客群体; 挖掘三国源文化精神, 塑造三国源艺术形象以及延长三国源文化产业链,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文化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的精神与物质文化体验需求, 其开发必须始终以人为中心、 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基于三国源文化的历史传播特点, 提升景区规划系统性, 应主要服务于三类群体。 一类是省内外和国外的专家学者, 主要是研究型的旅游群体。 他们对三国文化历史渊源有浓厚的研究兴趣。 因此, 三国源文化的深度打造要在研究中心设计、 三国文化精神挖掘、 资料存储与展陈上下功夫。 第二类是周边省市的普通游客。 南充缺乏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对国内远距离游客的吸引力极其有限。 因此可针对周边省市普通游客开发短小精干的三国源文化旅游路线。 第三类是本地市民群体。 南充人游南充已成为常态, 针对在校学生的三国文化研学旅游的形成可进一步促进本地游的规模。 另外, 部分三国文化相关景点也可免费对市民开放, 带动本地旅游文化消费。
南充三国源文化的开发必须始终立足《三国志》 这一文化载体和陈寿这一中心人物。 《三国志》 是三国时期曹魏、 蜀汉、 东吴纪传体断代史, 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 之一。 《三国志》 的历史地位、 蜀汉政权的主体地位、 陈寿的八大贡献等都是三国源文化精神研究的典范。 同时, 还须赋予三国源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将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 并进一步融入南充地方文化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在于物质载体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南充三国文化源的打造须多维度、 多种手段进行。 一是改造室内布展, 提高各景点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在维护万卷楼、 谯公祠、 陈寿旧居、 桓侯祠等景点原有建筑、 保持各景点布展简朴性、 历史性与学术性的同时, 可借助“互联网+” 推进三国文化智慧化展示和利用, 让展品动起来、 活起来, 并增加与游客的互动环节, 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感。 二是增设室外游览景点。 尽快清除游乐园的废弃物品, 根据该处地势特点, 再造“三顾茅庐” “桃园结义” “草船借箭” 等经典故事场景, 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三是创造出更多的文艺作品。 尊重和维护南充研究者们已有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 支持其公开出版, 再进一步将其开发为旅游或文创产品。
南充三国源文化的打造必须延长文化产业链条, 使各产业环节都有相应收益, 以此激发相关市场主体的活力。 南充虽已开发了一些具有三国文化特色的文旅产品, 如张飞牛肉、 熊猫乐园、 万卷楼酒店、 三国文化快餐店等, 但较之于厚重的三国源文化遗产而言, 这些开发与利用还相对薄弱和不成熟, 产业关联度仍然极其有限。 因此,要深度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 就必须将文艺作品进一步打造成文化产品, 形成以三国源文化为核心的多类别多层次的三国文化产业链条。 既要利用四川清音、 川剧、 川北大木偶、 川北皮影等地方传统艺术发展三国源文化产业, 又要借助现代科技和多种传媒手段, 运用网络文学、音乐、 电影、 短视频、 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 推动三国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 还应充分考虑青年群体的文化旅游消费特点, 尝试开发VR 全感游戏和大型沉浸式剧本杀, 并进一步将线上潜在的游客引向线下的实地游览。
从古代到现代, 文化旅游从偶然的现象演进到普遍化的行为。 从20 世纪到21 世纪,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 文旅融合发展从自发到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南充市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需通过文旅融合战略导向的调整、 运行策略的优化和各方力量的积极支持, 全面实现南充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