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进阶的机制与策略初探*

2023-03-06 11:32谌建民
地理教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情境素养

谌建民

(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四川 绵阳 621000)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地理行动能力包含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选择并使用工具的能力、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实施方案的能力。意志品质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或形成的独立性、合作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等品质,内隐行动的动机与意愿、评价与反思。

中学地理教学主要在教室完成,教学中往往忽视将所学的知识、原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意识、方法和行为。这与课程标准中的地理实践力培养要求相差甚远,与适应未来社会、学生终身发展要求的综合素养有较大差距。本文通过课堂、校园、社会等场域,教师与学生协同、校际间的协同、区域共享等途径,探讨地理实践力课程资源协同建设的策略,以此促进学生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不断进阶。

二、地理实践力素养提升“两载体”“两路径”“两保障”机制

研究基于地理实践力素养内涵,以地理实践力课程资源与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课程资源建设与区域共享为路径,以组织机构与信息技术为保障,“指导组 —学科组—学科教师—学生”的四级主体开展由简单到复杂的地理实践力活动。同时协同推进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逐级提升中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见图1),促进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与学科基本思想方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基本价值观(人地协调观)的融合。

图1 中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开发机制示意图

1.地理实践力素养提升的“两载体”——地理实践力课程与实践活动

载体一为地理实践力课程。地理实践力课程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育人的价值。地理实践力课程是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资源,习得课程的过程是素养水平提升的过程。地理实践力课程也是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教师引领学生,与学生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载体二为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活动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地理实践活动包含观察、实验、模型制作、地理调查(野外实践和社会调研)等,遵循人地关系基础。地理实践力素养应构建由单点到关联、由简单关联到复杂关联、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常态化实践力提升时空体系。

2.地理实践力素养提升的“两路径”——课程建设与区域共享

路径一为地理实践力课程资源建设线路。该线路以课程资源建设为中心。多元的课程资源来源于学生、学科教师、学科组和指导组,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将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反馈,共同研究课程资源建设中的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地理实践力素养形成和水平提升的过程。

路径二为课程区域共享和再开发线路。该线路以指导组的调研和问题资源开发线路为依托,基于组织培训会、教研会、教师和学生交流展示活动等方式进行培训及成果推广,实现地理实践力课程区域共享和二次开发,实现对整个研究的调控。

3.地理实践力素养提升的“两保障”——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

保障一为组织结构。构建区域层面中的“指导组—学科组—学科教师—学生”四级主体,四级主体之间具有层级关系。指导组由区域性教研机构学科教研员和课程专家构成,负责本研究的组织实施,发挥研究和调控功能。所有学校地理组都为独立的子课题研究组,负责组织和管理学科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发挥研究和管理功能。学校师生在学科组的组织下,发挥初步研究功能,强调个体的亲身参与、体验、实践、研究反思。

保障二为技术手段和信息流。这是地理实践力素养提升的支撑。地理工具、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平台资源、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是地理实践力形成和提升的重要支撑,也是地理实践力课程资源。围绕地理实践力水平提升这一主线,研究构建了多通道的信息流。信息流在四级主体、学校与社会(政府、社区、家庭、机构等)间交织成网,是地理实践力课程资源有效建设、可持续利用和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提升的高实效性保障。[2]

三、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进阶策略

在实际的操作中,研究按照实践活动的场域的延展,形成了建设课程资源、促进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进阶的三种操作策略。路径主要是通过校园内外的实践活动,[3]学生从“做中学”到“用中学”,再到“创中学”,以此达成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的进阶。

1.基于情境化课堂教学,提高地理实践力水平

(1)水平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课堂实践活动情境,主题是教材或课程标准中的地理实践力内容,目标立足于达成地理实践力水平一和水平二的要求。

(2)操作策略

突出“情境”创设,学生在“做中学”。基本策略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体验,包含学生动手绘制、演示、实验,动眼观察、辨认,动口辩论、演讲、角色扮演,动脑辨析、感知等活动(见图2)。以教师课前的情境问题设计和活动任务为主线,核心是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实践性经验,提升信息转化、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内化意志品质。

图2 情境化课堂扩展地理实践力水平提升策略

这里的“情境”即地理实践情境,指在课堂内创设的、真实的地理实践活动,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课堂活动场域。“情境化”是指在地理实践情境中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角色体验”。

(3)教学案例

【设计思路】遵循“通过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主要采用实验教学方式,突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体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思路如下(见图3)。

图3 “土壤”教学设计

【课程评析】教师以土壤作为线索,将情境贯穿课程设计教学,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式学习方法,重点培育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真实学情,设计观察实验、沉淀实验和渗水试验,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感受、体验、思考和生成知识。依据所学内容设计主题探究内容,形成层层递进、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链。

2.基于校园环境的课程建设,提高地理实践力水平

(1)水平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校园环境,设计校园内教室外实践活动,主题是教材或课程标准中的地理实践力内容,目标立足于达成地理实践力水平二和水平三的要求。

(2)操作策略

突出学校特质,学生“用中学”。基本策略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实践性内容的校本选择(见图4),教师设计校园微研学点,分配活动任务(学生持续性、系列化的观察与记录),核心是学生将已有经验与校园环境有机融合,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实践经验。最终的目标是习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办法,形成和牢固已有地理观点,锤炼意志品质。

图4 校园课程化延展地理实践力水平进阶策略

校园环境内蕴含丰富的地理实践力资源,教师立足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地理实践力内容,结合学校的校园环境特点,通过选择、再加工、再创造,最终形成校本化的地理实践课程。这一过程属于校园的课程化,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具有适宜性和选择性特点。[4]

(3)活动案例

【目标设计】通过校园“微”研学,提升学生对学校环境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学校。

【方案设计】高新区某中学微研学点设计与实施(见表1)。

表1 某中学微研学点对应研学内容

【操作步骤】设计校园微研学点—完成微研学—撰写学习报告—对比评估—微研学问卷调查—微研学改进策略。

【课程评析】该课程较好地利用了校园环境的自然与人文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实践活动,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校园环境之中,将知识运用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课堂迁移到校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实现已有经验的发展。

3.基于户外活动的课程建设,提高地理实践力水平

(1)水平目标

该模式为学生综合设计与实施户外实践活动,主题是探究式、项目式实践力内容,活动的载体主要是研学旅行、社会调查、综合考察等,核心是达成地理实践力水平三和水平四的要求。

(2)操作策略

突出“本地化”,学生“创中学”。该策略以“探究问题”为中心,通过方案的设计和方案实施来建构已有经验与实践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彰显合作品质,培育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品格(见图5)。[5]在方案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运用解决机理,创新解决方法,同时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促进创造性经验的形成,增加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图5 户外课程建设拓展地理实践力水平进阶策略

研学旅行、社会调查、综合考察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体验式+沉浸式”的户外课堂。[6]

(3)活动案例

【问题链设计】

生产调查组:鱼洞村柑橘种植园种植面积是多少?有多少颗柑橘树?未来该村的柑橘总产量是多少?劳动力是否充足?柑橘的生产技术能否满足柑橘的生产管理?

市场调查组:鱼洞村柑橘市场在哪里?当地交通条件如何?柑橘现代物流条件如何?有哪些政策的支持?

产业发展组:选择并论证鱼洞村依托柑橘种植产业发展的模式——柑橘+优质黑猪养殖业、柑橘+旅游业+互联网产业、柑橘+柑橘加工业。

【课程评价】学生基于探究性问题,从校园到田野,再从田野回到课堂,开展采访、观察、调查、测量、分析等综合实践活动,其创新品质、意志品质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得到了培育。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展望

第一,全体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进阶亟待强化。目前学校多采用“个案”和“小众”实验,通过实验在校内辐射影响。未来研究应从着力个别和关注小众向面向大众转变,目标是追求全体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的提升。

第二,设计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活动“链条”需延长。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地理实践力问题清单准备、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准备以及活动过程的指导。目前地理实践活动缺乏对学生提出问题或存在问题的收集,以及实践成果(论文、调查报告等)的展示。实践力活动“链条”还需延长,呈现形式还需优化,评价形式还需多样化。

第三,校际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还有待提高。围绕协同共建,着力地理实践力课程资源的建网“共享”,在校际和县市区内开展地理实践力资源的共享研究与实施。

第四,地理实践力水平提升的过程性评价实施与推广滞后。对已开发的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量表,应加强推广,用数据说话,基于证据,注重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评价。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情境素养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