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逆向教学设计*
——以“土壤”为例

2023-03-06 11:32焦文佳
地理教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逆向新课标土壤

焦文佳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上海 20008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导构建地理课程,创新学习方式,建立相应的学习评价体系。“双新”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这些”“为什么这样教”,[1]通过思考教学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只有立足于“学”才能理解“教”,教学设计应基于学生立场,从课程的视角出发,以对“学”的理解为基础逐步进行。

一、逆向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课堂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大多比较呆板单调,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种方法假定学生通过“听”来学习,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视觉、触觉或组合感官功能来学习,且学习效果更佳。

逆向教学设计由美国课程研究专家于1998年提出,是针对传统教学设计中“活动导向的设计”和“灌输式学习”提出的“翻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开始前详细阐明预期结果,根据学习目标要求或暗含的表现性行为设计专业化的学习体验(见表1),[2]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真正学习。

表1 传统教学设计流程与逆向教学设计流程对比

二、逆向教学设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鲁教版必修《地理2》“土壤”为例,笔者在教科书内容梳理过程中发现,学生活动“感受土壤的孔隙和水分”内容比较单一。结合上海版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和马关县当地多山的自然地理背景,笔者利用乡土资源进行了逆向教学设计。

1.确定预期结果,强化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

在本阶段,所确定的目标主要参考新课标。新课标在必修“地理1”模块的要求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新课标要求“野外观察”应观察具有一定深度的(一般达1米)、新鲜的土壤剖面,最好是自然土壤。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学生不仅需了解主要的成土因素,还应知道这些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教师在说明成土因素时,应引导学生从观察土壤特征入手,再探究各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基本问题部分要确定基本问题,思考什么样的启发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理解和迁移,关注教学过程及揭示所学的重要概念。理解部分要思考本课涉及的概念,期望学生获得的理解和可预见的误解。学生将会知道和学生将能够做到的部分,确定希望学生知道的知识和能够操作的技能。预期结果设计如下表(见表2)。

表2 预期结果设计

2.显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证据,以设计评价反馈教学的活动效果

在本阶段,教师设计的表现性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真实任务证明自己达到了预期的理解目标,明确可以通过什么标准和证据评判理解的成效。评估证据设计如下表(见表3、表4)。

表3 评估证据设计

表4 表现性任务的评价设计

3.设计学习体验,细化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

在本阶段教师必须思考,为了使学生达到预期结果,自己在教学中需要选择哪些资源、设计哪些活动。本阶段用字母作为教学活动编码。W指Where/What(帮助学生知道学习方向、预期结果;教师了解学生的先备知识),H指Hook/Hold(把握学生情况、保持学生兴趣),E指Equip/Experience/Explore(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或能力、帮助学生体验观点及探索问题),R指Rethink/Revise(为学生提供机会反思和修改自己的理解及学习表现的机会),E指Evaluate(学生自评、互评学习表现),T指Tailor(个性化处理学生的不同需要、兴趣和能力),O指Organized(组织教学使其最大程度提升学习动机与持续参与的热情)。[3]

高一学生在认知方面有较强的自主性,能够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但理解层次较浅,对于现象背后的原因缺乏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马关县学生大多来自附近村镇,从小有较多与土壤直接接触的机会,关于“土壤”这一基础概念的教学难度较小。马关县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触摸土壤探究、归纳土壤的性质、质地、成分的经验较少。在实践方面,笔者设计了挖掘新鲜土壤的标准剖面,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感知及记录、归纳的环节。在思维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圈层构造的大气圈、水圈等知识。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学习有关土壤的知识有利于理解自然地理的整体性。高一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综合思维较弱,不易理解各要素对土壤形成所起的作用。针对这一点,笔者设计了实例对土壤成因进行说明、分析。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涉及“保护耕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等内容,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渗透了保护土壤、合理利用土壤的观念,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见表5)。

表5 学习体验设计

三、逆向设计的教学反思与启示

教学结束后笔者访谈了学生,得到如下反馈。第一,学生不清楚应从哪些方面描述土壤的特征,本课给了学生很大启发。第二,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亲自挖取土壤剖面和土壤样本,设计实验,利用实验器材,推测土壤成分,分析土壤形成过程,感受土壤这一自然地理要素的时空演变过程。

相比于马关县的学生,城市学生对土壤的了解更多来自多媒体,需要近距离观察教师准备好的土壤样本并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不仅需要线下的课堂学习,还可以利用线上的慕课、微课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自主建构知识框架,教师利用基于目标设计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

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在顾全整体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以课标为纲领、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获得各方面的锻炼、发展与提高。教师应将“教—学—评”置于一条线上进行思考,以“是否学会”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和行动的终点。教学的过程是监测目标达成或评价的过程。不断镶嵌评价任务,不断引出、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做出新的教学决策,有利于学生实现信息的二次转换,发生真实学习的过程,逐步将知识条件化、情境化、结构化,深度理解和应用知识。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品质,增强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猜你喜欢
逆向新课标土壤
逆向而行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土壤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灵感的土壤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灵感的土壤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