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完整”的儿童
——读《描述性学生评价论》有感

2023-03-06 07:56薛佳慧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描述性分数班级

文|薛佳慧

在漫漫的求学生涯中,我们一定感受过每次考试后得到高分的喜悦和分数不理想时的沮丧。这样的喜悦和沮丧一直伴随着学校生活,再蔓延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而在学校获得高分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到了社会生活中就与利益息息相关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仿佛一直与“分数”二字息息相关,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切切实实的存在。

学习中,分数高低仿佛是判断一个学生“好”与“差”的唯一标准。2022年版课标中关于评价的建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我们以往的“唯分数论”就是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公平,但却不能让我们认识完整的儿童。

学生时代,我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了分数而努力,为之喜,为之悲。这样说似乎有些夸张,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在老师心中比较“乖”的孩子,大概都是如此。如今我做了教师,而且是语文教师,承担着班主任工作,每天的工作对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深知在认识学生时不能唯分数论。那么,该怎样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呢?我读到了李树培老师的《描述性学生评价论》。这本书从各个方面阐述了“描述性学生评价”,中间穿插的许多案例让我产生了共鸣,书中的许多观点也令我茅塞顿开。尽管一本书并不能让我学会如何评价,但却让我在内心产生了一种信念,那就是要“看见完整的儿童”。

一、何为“完整”的儿童

学校教育之中,教师往往承担着一个班级甚至是多个班级的教学或管理任务。因此,除了班主任出于对班级管理的需要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外,大多学科老师对于学生的印象都是基于“分数”。这本是无可奈何之事,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尝试全面地认识学生,这样有利于教学由死板走向生动。李树培老师在书中说道,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内容指向的是“不可测量”之物。“故而我们在日常教育中必须要面向真实、整体的人,把各具特色的学生看作真正的人,除了关心学业之外,更要关注那些常被忽视但对人的生长和生存极具价值的不可测量之物,让他们找回真实的自我。”

1.从价值出发

无论是摸底考试还是期末考试,分数体现的只是当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即使是对学习能力的反映也很片面。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能力也只是学生众多能力的一部分。对于教师而言,如果仅以分数看待学生,那更是局限中的局限了。“完整”的学生,要从学生本身的价值出发。描述性学生评价从学业成绩以外的各个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如侧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兴趣爱好和与他人的关系等等。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是从学生本身的价值出发,而不仅仅囿于分数。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例,仅从课堂教学上,我们就无法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兴趣往往对课堂教学助益颇多。从管理学生的角度来看,从兴趣出发,能够快速与学生拉近距离,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因此,我们在认识学生、评价学生时要从学生自身的价值出发,无论是思维的价值还是兴趣的价值,以人为本,才能让我们看到完整的儿童。

2.从个性出发

笔者曾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活泼可爱、衣着各异的儿童在通过一所名叫学校的建筑后,都变成了穿着统一、表情统一的机器。这幅漫画所讽刺的含义不言而喻。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规矩和标准来过学校生活,这样更利于班级管理,也能够让大多数学生坐在课堂中安安稳稳地学习。但是仅仅以“守规矩”来评价学生未免有失偏颇。我们常常习惯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如是否遵守纪律、是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这些都是可把握的外显性行为,我们很容易以此将学生划分为“优生”或“差生”。然而,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个体,是真实、整体的人。除了将他们置于集体中做出评价,观察他们与其他同学的相处,关注他们在集体中的适应力之外,更应该关注其个性发展。尤其在当今多样和包容的社会环境之下,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看见“完整”的儿童,一定要看见他的个性。

二、如何看见“完整”的儿童

李树培老师在《描述性学生评价论》中提出,描述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指向“不可测量之物”,而这些不可测量之物包括思维习惯、性格倾向、兴趣和爱好、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和状态、自我意识和身体状态。她提出在评价时要给评价更大的空间,要形成教师之间、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合力,要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通读下来,如何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书中提供了许多方法论和案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认为要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看见“完整”的儿童,一定离不开关爱之心和公平之心。

1.以关爱之心

每一位教师投身到这一职业的初心,一定是拥有为人师者的梦想。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时,也一定怀着关心和爱护。但是在各种繁杂的工作之中,在一些以“成绩”为导向的考核之中,我们有时会迷失教育的初心。

笔者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小A 是一个所有老师眼中调皮捣蛋的学生,上课从不认真听讲,还搅乱课堂秩序。不仅自己不学习,还带着周围的其他学生打打闹闹,我总是收到其他学生对他的“投诉”。关于他的学习情况,各科老师都很忧心,和他的家长沟通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反馈:他的爸爸认为自家条件非常优越,对于他的学习不必过于苛责。好在他的妈妈对他的教育非常上心,不仅配合教师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在处理和其他学生的矛盾时也能做到积极客观。一次他妈妈讲,在课外补习时,一位工作人员不小心把他的胳膊拉脱臼了,他忍着没有告诉妈妈。被发现后还一直对妈妈说,那位工作人员不是故意的。听了这件事后,我开始慢慢观察他。他虽然总是与其他人发生冲突,但是面对别人的“伤害”却从来都大度得很。总是听到其他学生对他的“投诉”,却从来没有听过他对同学的抱怨。如果不是妈妈看到他身上磕碰的伤痕,他大概也不会对妈妈讲。而他与其他学生的冲突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方法表达善意。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学期末,学生都大包小包地把留在学校的物品拿回家。排队时,一位学生不慎打翻了工具箱。可能是受到我平时的叮嘱,学生都依然守纪律地向前走去。那时正值放学,我看到那位撒了东西的学生投来了无助的目光,我刚要叫两个学生帮忙,就看到小A 捡起掉落的物品。他那小小的身影提着一大堆东西,一会儿蹲下一会儿起身,自己的东西都险些掉落,但还是坚持帮助别人。那时,夕阳刚好落在两个孩子身上,他的身影略显笨拙,但却让我看到了他性格中闪亮的点。在学期的评语中我这样写道:“夕阳中,我看到你乐于助人的身影,只有你一个人对需要帮助的同学伸出援手。你有着金子一般的品格,就像那天洒在你身影上灿烂的阳光。你是个善良、热心的孩子,找对方法和同学们相处,会让其他小朋友也看到你金子般的品格。”

如果仅从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人大概都只能看到他的缺点。作为教师,一定要以关爱之心,细心地观察和发现,才能看到学生完整的表现,才能看见“完整”的儿童。

2.以公平之心

我们常常会对一些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如果是个好孩子,就仿佛一切坏事都与他无关。如果是个坏孩子,当发生冲突时,我们可能会先考虑他的错处。然而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一定要秉承客观、公平的原则,这样才能看见“完整”的儿童。

一次班级出现了“失窃”事件,我放在教室的奖品不翼而飞,而这些奖品却出现在了班级里学生的手中。低年级的学生常常会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因此这类事件教师一定要好好引导,不然会对他们以后的行为习惯产生重大的影响。一番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却让我有些不敢相信。在我的印象中,那是一个乖得不能再乖的女生。虽然我不敢相信,但是事实的确如此,叫了她的家长来沟通这件事,可是她父亲认为我有些小题大做,并且对这件事已经被班里大多数学生知晓表示非常不满。但事实是,她把拿到的东西分给了班里的大部分同学,这是我想瞒也瞒不下来的。沟通、批评、教育,这件事平和收场。但是,不久后,她在其他班级上社团课时,又发生了同样的事件,这一次还有很多“目击证人”。我再次把她的父母叫来沟通,这次,他们的态度缓和了很多。我们一起剖析孩子做出这种行为的原因,再次对孩子进行了深刻的教育。

这件事解决后,我开始对自己进行反思。事实上,在第一次“失窃”事件发生时,当时的我由于对她的刻板印象,认为这件事绝对与她无关,于是错过了纠正。如果我能秉着公平、客观的心态,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对她的教育也会更及时。鉴于此,我更加明白了对学生秉承公平、客观态度的重要性。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更完整、更具温情的评价。它让我们看到了更完整的儿童,看到了除了成绩以外闪闪发光的生命个体。如果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能够静下心来,多看到那些“不可测量”之物,学生的成长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也终会培养出更加鲜活的生命。

猜你喜欢
描述性分数班级
班级“四小怪”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分数的由来
班级英雄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一种基于英文网页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