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图书馆建设研究*

2023-03-05 20:01黄万强邓银花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建设

黄万强,邓银花

(1.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03;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507)

1 我国乡村图书馆发展概述

1.1 民国初期

民国初期是我国民主科学与社会进步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同时又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这一时期虽各种社会思潮涌起、政权频繁更迭、各种运动不断,但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对建设乡村图书馆倾注了极大热情,希冀图书馆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中发挥重要作用。 1914 年,北洋政府颁布《通俗图书馆规程》,要求县、私人或公共团体、公私学校及工场,均需设立通俗图书馆[1];1927 年,南京政府颁布《图书馆条例》,要求县、区应设立图书馆。 许多爱国人士和社会贤达出于开启民智、传播科学、推行乡村教育运动之目的,也纷纷创建乡村图书馆,如:1912 年邱哲等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乡村图书馆——松口图书馆,1914 年荣德生创办了第一个最正规的乡村图书馆——大公图书馆,1928 年李日垓等人创办了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等。 同时,一批留学欧美学习图书馆学的专业人员回国后发起了“新图书馆运动”[2]。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图书馆得以迅速发展,至1916 年全国共建成乡村图书馆237 所,1918 年建成286 所,1934 年猛增至1,002 所,占当年全国图书馆总数的35.5%[3]。

1.2 抗日战争时期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年我国就损失图书馆1,242 所,整个抗战时期共损失图书馆2,118所、民众教育馆839 所、图书1,000 万多册[4]。 至1946 年,全国(不包括陕甘宁地区)仅有各类图书馆731 所[5]。 在此期间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图书馆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38 年边区政府印发了《社会教育工作提纲》,规定县、区、乡、村都要设立图书馆或红角,米脂县姜新庄村甚至出现了“农民图书馆”,开创了农民自办图书馆的先河,这些图书馆不仅开展图书借阅、读书读报活动,还通过新闻播报、抗战动员、政策宣传、民众教育等活动支持抗战[6]。

1.3 1949 年至今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教育,1951 年文化部制定了图书馆网络建设计划;1956 年中央提出在全国农村普及包括图书室在内的文化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图书馆事业的恢复和发展;1958 年全国共建成47 万余个农村图书室[7]。 1982 年,中央提出了乡乡有文化站、县县有图书馆的建设目标,乡文化站数量迅速从1978年的1,729 个增加到1986 年的53,519 个[8]。

进入21 世纪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重视,从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等方面推进了乡村图书馆建设的研究。 在理论建设方面,图书馆界借鉴、吸收、创新国外研究成果,2008 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图书馆服务宣言》,提出了“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 在制度建设方面,国家密集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意见、办法等,如:2013 年文化部发布《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建立中央、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2016 年文化部制定《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提出农村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建设方案;2016 年、2017 年全国人大分别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法制保障乡村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在硬件建设方面,自2002 年起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农家书屋”“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三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截至2017 年年底,全国建设县级公共图书馆2,753 家,乡镇综合文化站33,997 个,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发展目标[9]。

2 乡村图书馆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2.1 乡村图书馆发展的挑战

2.1.1 乡村文化步入危机。 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乡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乡村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出现空心化,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思想不断侵袭乡村社会,传统伦理道德、乡规民约、公序良俗逐渐瓦解,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 此外,随着微博、QQ、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兴文化信息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快餐文化、不良文化乘虚而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生态受到严重影响。

2.1.2 乡村居民文化素养水平较低。 一方面,农村居民普遍缺乏阅读能力和阅读意愿以及阅读动力,虽然我国自1986 年就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时至今日农民文盲还广泛存在。 相关调查显示,2018 年全国乡村文盲人口占1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8.07%,女性更是高达12.17%[10]。 另一方面,乡村居民数字素养较低。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化社会正在加速形成,但农民的数字素养普遍偏低,2021 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平均得分仅为35.1 分[11]。

2.1.3 乡村图书馆持续发展存在阻碍因素。 乡村图书馆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然而建成后对乡村图书馆的持续发展缺乏长期规划;乡村图书室一般设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难以形成专业的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财政投入是其主要资金来源,但相关政府部门没有针对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等制定补助政策,难以解决乡村图书馆经费不足问题[12]。 此外,当前乡村图书馆的馆员主要由文化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村干部兼任,他们大都对图书馆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同时缺乏专业培训,难以达到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2.2 乡村图书馆的发展机遇

2.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图书馆的功能价值和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为乡村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发展乡村图书馆既是化解当前乡村文化危机、提高乡村文化供给的当然选择,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必须之举,因此无论是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振兴,还是作为实施要求的乡风文明目标,都离不开乡村图书馆的积极参与。 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要求加强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农家书屋服务延伸和提质增效。

2.2.2 图书馆相关法律的颁布。 201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要求重点增加农村地区图书报刊服务。 201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实施,要求建立覆盖城乡、便捷实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明确了政府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责任,体现了政府对包括乡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庄严承诺,同时彰显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全社会对乡村图书馆价值的认可,乡村图书馆在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下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3 推进乡村图书馆建设的策略

3.1 以乡村振兴规划引领乡村图书馆建设

乡村图书馆建设应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相融合,以乡村振兴规划引领乡村图书馆建设。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乡村图书馆可以也应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其应有功能,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乡村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居民文化科学素养提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2 推动乡村图书馆提档升级

实践表明,地方政府微薄的财政投入难以解决乡村图书馆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当务之急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要求,推动乡村图书馆提档升级:一是因地制宜推动县域总分馆制落地生根,提高乡村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资源保障能力。 二是建立乡村图书馆经费保障法律机制,可借鉴国家保障农业、教育财政投入的做法,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政府每年对乡村图书馆的财政投入。 三是制定乡村图书馆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目前乡村图书馆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主要是参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和《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执行,未来应结合乡村实际分类制定乡村图书馆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切实提高乡村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3 提高乡村图书馆利用水平

乡村图书馆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居民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的机制,一方面加大对乡村图书馆功能价值、服务内容、运作方式、馆藏结构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认识、了解和接纳乡村图书馆;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研、座谈等方式搭建乡村居民对图书馆的需求表达渠道,分析他们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适时调整、优化馆藏结构和服务方式,切实提升乡村图书馆的内涵建设水平,结合当地地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服务。 按照新文盲标准,现代文盲包括不能读书识字、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和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管理等三种类型,第一类文盲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第二类和第三类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识字但在数字社会背景下生存较困难[13]。 农民是乡村图书馆的利用主体,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技术是提高乡村图书馆利用水平的前提,因此乡村图书馆需开展二次扫盲,提高农民的阅读能力和数字素养,以提升农民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3.4 探索乡村图书馆“1+X”服务模式

与其他社会组织融合发展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乡村图书馆除需发挥其自身的信息传递、社会教育等基本功能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1+X”服务模式,挖掘和拓展新的服务功能:一是顺应农村电子商务的井喷式发展,将乡村图书馆拓展为乡村电子商务中心。 二是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将乡村图书馆拓展为数字信息技术的培训中心,针对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乡村直播、“三农”金融、数字服务等培训活动,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是深度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挖掘、整理、展示当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地名人事迹等,将乡村图书馆打造成为传统文化展示中心。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图书馆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