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研究
——以三亚学院图书馆为例

2023-03-05 20:01杜赛楠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三亚图书馆空间

杜赛楠

(三亚学院图书馆,海南 三亚 572000)

高校图书馆是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空间场所。 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下,图书馆正在不断丰富“第三空间”,为读者带来“阅读+”新体验。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第三空间”具备多元服务空间的特点,拓展了图书馆逻辑边界。 探究“阅读+”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构建模式及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阅读+”模式下构建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意义

所谓“阅读+”,即将传统阅读与其他文化领域有机结合,推动阅读跨界融合,使阅读活动更具生命力。 图书馆“第三空间”是指除传统的阅读服务外,图书馆为读者创设的具备教育学习、沟通交流、休闲与自我展示的空间形态,其具备自由性、平等性、开放性、便利性的特点。 随着图书馆的智能化发展及师生阅读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第三空间”应运而生。“阅读+”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成为新业态下服务转型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其空间属性也由阅览、学习、体验、仓储,转为空间再造以及共享,更适宜于读者学习交流、休闲体验,成为自由、包容、亲切的文化空间与展示空间[1]。

“阅读+”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由传统的文献资源存储场所转变为向学生提供信息共享、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社交互动的空间场所,兼具放松身心、文化娱乐功能。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基于“第三空间”理念打造的现代图书馆在空间布局上除了图书、报刊等,进一步拓展了休闲区、展示区等特殊区域,并根据不同需求打造特色化、个性化功能区,主要包括知识共享空间以及由其延伸的信息共享空间,如图书馆+咖啡厅、图书馆+展览厅、图书馆+艺术室等,服务功能更加多维,受众日益增多[2]。 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新兴概念都是对图书馆“第三空间”的重新定位与探索,在此背景下,图书馆功能不再局限于馆藏资源借还,更多凸显了文化空间、学习空间、交流空间、休闲空间的功能。 二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空间重构更加注重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空间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整体来看,图书馆“第三空间”不仅以图书馆物理空间服务为基础,也需要以虚拟空间服务为载体,从而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会贯通,为读者提供线上线下交互融合的一站式、开放式服务。

2 三亚学院图书馆构建“第三空间”的实践探索

2.1 发展现状

三亚学院图书馆始建于2005 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流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除了为三亚学院的师生服务,也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三亚学院图书馆围绕打造“中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的目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及场馆空间优势,不断加强图书馆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在“第三空间”构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基于“阅读+”理念,不断延伸阅读服务半径,在“第三空间”建设中注重空间文化属性的打造,追求服务类型的多元化,积极开展“名师面对面”、“学生讲坛”、“白鹭书社”、“落笔书院”、图书文化节等线下活动。 二是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空间。 例如,三亚学院图书馆创建“24 小时阅览室”,实行24 小时开放服务,供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使用,同时配套出台《图书馆通宵学习人员管理规定》《图书馆通宵学习人员管理工作流程》,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安全需求。 三亚学院图书馆还创造性地引入“学习用品收纳盒”,供每周入馆超过20 小时的读者无偿借用,解决了图书馆占座的问题。 三是开创共享、延伸的管理服务体系[3]。 三亚学院图书馆搭建了“学生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成立了图书馆志愿者协会,邀请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形成了学生自治与自主管理的模式,打造了一支学生服务团队。

2.2 面临的挑战

三亚学院图书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理念认知与理论支撑不足。 在建设实践中,由于对“第三空间”认识不充分,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理论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三亚学院图书馆基于“第三空间”的服务体系还不成熟。 二是面临“人文缺失”的挑战。 当前一些高校图书馆已建成的“第三空间”并未发挥预期的空间效能,读者的信息知识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且新开发的“第三空间”又进一步增加了读者的适应成本,导致他们与图书馆空间缺乏深度互动。 “人性化”“人文性”生态的缺乏,使馆舍空间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建设成效甚微。三是如何避免服务空间“空壳化”的问题[4]。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知识情境日益便捷化与多元化,高校师生知识获取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他们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致使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面临“空壳化”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个性化服务形式与内容,是高校图书馆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5]。

3 “阅读+”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路径

3.1 艺术性与人文性

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阅读和学习,更多地体现为区域性文化客厅。 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构建“第三空间”离不开对人文空间的重新定位与打造,无论在功能设计、空间构造、服务模式或是细节体验等方面,都应贯彻以人为本、合作共享等理念。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兼图书馆管理员David Lankes 指出:“一般的图书馆只注重藏书,好的图书馆会注重服务,优秀的图书馆会打造美好的社区。”在空间布局上,三亚学院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依山傍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氛围,基于美学等综合学科的融入,将图书馆打造为兼具人文性、美感与舒适感于一体的空间,通过灵活多样的空间规划与布置组合,营造出“人在书香里,书在咫尺旁”的阅读氛围与轻松舒适、充满人文美学的阅读环境。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在空间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要体现以人为本,在造型设计方面以师生需求为中心,可通过各类艺术元素增强图书馆的感染力与亲和力。 二是要体现功能为先,兼具实用功能与美学功能,从细节展现图书馆的人文性。 三是注重可持续性,室内材料的环保性、照明的节能性等,都应成为空间设计的重点,同时图书馆也应打造泛阅读空间,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率与空间层次性[5]。 高校图书馆建设不能只重视现代化而忽视传统人文环境的塑造。 总体而言,图书馆一方面要展望未来,关注最前沿的数字信息技术,构建具有高度现代化水平的数字图书馆;另一方面也要向后转身,关注传统古典,守护人文源泉,基于开放、创新、服务、共享的基本理念,着力构建集文化中心、知识门户、数字空间、情报枢纽于一体的校园人文空间。

3.2 主题化与特色化

在空间建设的主题化与特色化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图书馆应根据空间实际需求设置类型各异的功能分区。 在“第三空间”打造过程中,图书馆应融合行业发展前沿,提升对转型升级的先验性研判和对服务内涵的多元化认知,构建虚实结合的空间,拓展资源建设路径,开展传承创新活动。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在调研师生读者阅读行为的基础上,设计出了20 种不同的阅读场景,如:针对休闲式阅读设置了可睡可学的榻榻米区域,并配备自助售货机;设置了无纸阅览区、休闲会客区、开放演讲区等,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空间供其选择。 其次,图书馆需进一步加强对主题化、特色化、专业化空间的塑造,形成主题化、品牌化效应。例如,四川大学图书馆打造的“红动校园——红色文化教育”系列特色阅读空间,以传承“红色基因”为目标,构建了“明远文库”“明远展厅”“花雨厅”等特色阅读空间,以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空间为载体打造了红色文化教育新体系,不仅推广效果好,师生参与度高,还得到央视《新闻联播》等栏目的关注报道[6]。此外,图书馆应持续推进虚拟空间的构建,如:构建多元化场景,通过虚拟原生、数字孪生、虚实结合等方式构建阅读场景、学习场景、社交场景等,让读者在图书馆服务获得多元化的空间体验。

3.3 共享化与社会化

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升与“阅读+”的深入,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也应逐步转型升级。 图书馆可基于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读者偏好与需求,为大学生提供更具便捷性、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内容。 例如,成都理工大学推出“足不出户、图书网上借购服务”,以快递到家的方式满足师生对图书的需求,形成实体馆可借、自助可借、线上可借等多渠道的智慧文献信息服务体系[7]。 图书馆布局、服务方式、开放时间等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体现出人性化服务理念,如:建立有声朗读区满足学生背诵朗读的需求;建立音乐图书馆,为学生提供高清无损音乐赏析、音乐图书阅览、多媒体电子阅览等服务。

3.4 协同化与场景化

空间构建的协同化与场景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促进图书馆“第三空间”的协同化,提升合作与共享效应。 三亚学院图书馆联合图书馆志愿者协会,进一步延伸服务半径,推动服务社会化,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发挥了“智囊团”作用。 一方面,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开展联合服务,在专业领域与公共图书馆形成互补;另一方面,图书馆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共建共享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信息服务。 图书馆应打破传统“重藏轻用”、长期封闭服务的状态,重视服务社会的职能,同时逐步打破高校服务对象的限制,构建社会化服务的“第三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也可成立图书馆联盟,实现高校之间文献资源互补、服务共享、协同创新,打破传统高校图书馆各自建设、各自发展的管理模式,构建图书馆联盟成员资源共建一体化、服务共享一体化以及管理合作协同化的统一平台。 其次,打造社交场景。社交场景是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的重要内容。“第三空间”具备传统图书馆难以实现的社交属性与强大的社交功能,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以上海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为例,其是全球首家数字化沉浸式图书馆,集公共聚集空间、文化体验空间、旅游休闲空间、商业消费空间于一体,并且打造了我国首个“元宇宙”图书馆。 三亚学院图书馆可合理借鉴其经验,一方面开展科学、科技类主题研学活动,为学术作品、学术成果、科学活动等提供展示平台及物理空间;另一方面积极构建数字阅览区、VR 体验区、屏幕互动阅览区等空间,通过虚拟现实、场景再现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互动式、沉浸式阅读体验与服务。

4 结语

伴随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空间重构将会更加理性和成熟。 高校图书馆应具备危机意识,在“阅读+”背景下积极创新,以人性化、开放化、生态化的理念构建图书馆“第三空间”,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图书馆服务。

猜你喜欢
三亚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三亚的海
去图书馆
三亚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