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协作伙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

2023-03-05 17:11张永福
科学咨询 2023年1期
关键词:导师师生关系研究生

张永福

(西北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室,陕西西安 710072)

2020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文件中指出:“个别导师存在指导精力投入不足、质量把关不严、师德失范等问题”。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导师与研究生“导学矛盾”频发,比如导师让研究生干私活,辱骂学生等。有学者研究指出,师生关系失范主要体现为“金钱关系、占有关系、情感淡漠化”[1]。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一、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外在表征

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师生互动效果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以双方亲疏程度为划分标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父子”关系

大学校园里也时常能听到“某某老师爱生如子”,研究生“爱师如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就像父子一样,导师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之外,还经常给予研究生生活上的帮助与关怀,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学生。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一个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有限,导师“爱生如子”,经常一对一对学生进行辅导。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研究生数量的增多,让导师对所有带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都“视如己出”,所有研究生对导师都“待师如父”,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是不现实的想法。

(二)师徒关系

在古代中国,要想学得一技之长,那就得拜师。武术界、演艺界、理发界、烹饪界,师傅遍布工、商、艺、学等各个领域。古代师徒关系非同寻常,人们常用父与子的关系来形容师徒关系。师傅对于徒弟的一切都要包办,都要负责,徒弟对师傅也要像对待父亲那样服服帖帖、倍加尊敬,不然,就有可能被师傅逐出师门,断绝师徒关系。在古代,师徒如父子的关系更能保证工、商、艺、学等社会各界的稳定,能够保证传承世代积累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三)导学关系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是第一责任人,既要在研究生学习与科研中予以指导帮助,又要关注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及思想状况。研究生从一入学起,就跟导师、实验室建立起了伴随整个学习生涯的“导学关系”。导学关系主要体现在“教书”和“育人”这两个方面,但是这种关系和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并无明显差别。有学者研究者指出,要构建“以价值导向为基础,以真情实感为动力,以知识交流为媒介,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导学关系,这是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点[2]。

(四)雇佣关系

当下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通过主持国家、地方政府课题或企业委托的课题获得科研经费资助,研究生通过为导师完成科研任务获取一定的经济补贴,这已构成事实上的雇佣关系,这种关系饱受媒体和社会大众的质疑和批评。很多高校的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私下里称导师为“老板”。其实,研究生通过所谓的“雇佣关系”进入导师的实验室或项目组,不仅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报酬,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导师的指导与实践机会。相较于一些学生外出在企业实习,从事一些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在导师项目组从事科研实践更有价值。所以,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缺少法律和制度依据[3]。

二、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要求导师不得故意制造障碍让学生延期毕业;不得让研究生从事与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性工作;不得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工具。其中,关于师德师风方面,导师不得讽刺、挖苦或辱骂学生,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任何形式的不正当关系。由于师生双方人格特质的差异,必然会引发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一)传统的“父子”关系导致过度依附

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遵循师承和延续,学生必须一辈子尊师如父,老师要对学生严加督促。现代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了。过去一些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已经落后于现实的教育,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应该是人格上的平等,教学相长,导师应将研究生视为有自己尊严和权利的独立个体,不存在绝对的依附与服从。

(二)师徒关系混淆了导师与家长的界限

许多导师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自觉做起了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监护人,把研究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呵护有加,指导其做科研,关心其生活。然而,爱之深,责之切,这种“师徒”模式下的师生关系,导师对研究生有比较严苛的要求,有时可能会介入研究生的私人空间,混淆了导师与家长的界限。现在的研究生大多数是90后甚至00后,自我意识比较强,面对导师的严苛管教与行为约束容易引发矛盾,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4]。

(三)“导而不学”或“学而不导”矛盾多发

目前,被学界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是“导学关系”。洪堡认为:“大学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而是学生自己进行科研,教师只指导和支持他的科研。[5]”但是在中国,由于传统尊师重教、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既像是长晚辈关系,又具有民主平等的特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以“师徒关系代替导学关系”是导学关系的重要表征。导师与研究生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学生随之而来的学术压力、科研难度、职业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容易导致师生双方匹配的错位。

(四)雇佣关系漠视了师生交往的教育性价值

“雇佣关系”是饱受社会诟病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述,导师通过主持国家、地方政府课题或企业委托的课题获得科研经费资助,研究生通过为导师完成科研任务获取一定的经济补贴。研究生将科研成果报给导师,导师整理之后再报给项目主管部门,研究生变成了“打工仔”。从这一点来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关系,因为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可以获得学位。“雇佣关系”彰显了功利性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导师立德树人以及师生交往的教育性价值。

三、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导师方面

1.导师的人格特质与风格

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质的综合表现,包括个性倾向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调节。因此,导师的管理风格与人格魅力是对研究生构成吸引的关键因素,其指导风格是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要通过良好的专业素养、品德修养来指导和影响研究生,激发其从事科研的进取心,锻造其坚毅的品质,导师要通过自身独有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励研究生坚持传播好声音、展示好形象、输出正能量,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品,为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筑基铺路。

2.导师的课题与经费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会根据学生专业基础情况为学生定制培养方案及研究计划,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和兴趣给学生分配课题项目,指导学生做学术研究。科研项目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通过项目经费保证了学校和导师的研究生培养能力。对于承担科研项目较少的导师,经费相对不足,面对庞大的研究生群体,经费支持显然不足以保障研究生的日常培养。

3.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支持力度

导师与研究生同处于从事科研的学术共同体内,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之外,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外出调研、做实验也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活动,导师能与研究生在新的学术环境中进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建立学术与社会网络。由于研究生导师个体研究方向的差异、学术网络及社会影响力也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导师帮助研究生扩展学术网络的广度与力度。

(二)研究生方面

1.研究生培养特点

研究生教育是基于本科教育阶段完成之后更高一层次的教育,旨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知识分子,提供高学历人才和智力支撑。研究生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底子和创造力,这是必备素养。研究生培养过程与本科生培养也不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研究生培养是由导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需要共同参与,并且目标一致,克服浮躁与功利心,静下心来做科研。

2.学习自主性不足

学习自主性不足必然导致研究生创造性不足。有学者研究指出,“研究生不学”主要体现在读研目的不纯、学习方法不当、自我意识太强、理论功底薄弱、急功近利谋毕业等方面。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作为学生,学习是第一要务,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丰富学术资源和软硬件设施,发挥个人主体作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磨砺坚毅品性,激发创造潜能。如果“学生不学”,导致师生之间在学术研究上无法契合,目标不一,导师和研究生会产生矛盾,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3.研究生对导师的学术评价

“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在选择导师时,大多是注重导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以及社会知名度。导师对学术前沿的感知能力以及在这一领域的建树对研究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不失风骨,行胜于言,质胜于华,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研究生在和导师朝夕相处中要经常观察体悟导师的治学研究风格,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制度与环境

由于制度和环境因素的客观约束,给师生和谐相处带来一定影响。比如导师和研究生互选机制不健全、师生权益维护申诉机制不畅通、缺乏制度保障等,对导师潜心科研育人和学生身心健康都有影响。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方式,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能随之减少,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

四、构建基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师生关系

鉴于以上几种师生关系的固有弊端,我们尝试提出构建基于战略协作伙伴(strategic partner)的师生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运作模式,是国与国之间高度信任、共享竞争优势和利益的长期协同发展关系。引申到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中,提倡师生找到某个共同的目标或共同完成某项科研任务,彼此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明确双方责权利,以达到师生长期平等友好交流的初衷。

(一)研究生导师身份释义及重构

导师与研究生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导师”身份进行重新释义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父子”关系导致学生过度依附老师,师徒关系混淆了导师与家长的界限,“导而不学”或“学而不导”使矛盾多发,雇佣关系淡漠了师生交往的教育性价值。因此,传统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不能很好地体现导师与研究生目标的一致性、导师应有的身份地位与职业归属感,所以我们提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导师与研究生是学术责任共同体,导师须完成岗位要求,师生长期团结协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6]。

(二)明确导师与研究生的责权利

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背景下,导师对研究生主要是进行学术督导与人生价值引领。学术督导乃人师之天职,师生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确定研究领域及方向,明确导师对研究生指导期间必要的学术准备、研究过程及预期目标,可通过签署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确保研究生最终按照“规划”完成学习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以研究生为主体进行科研,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和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人生价值引领主要是指导师要成为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影响研究生价值观塑造和人生选择的人,导师要成为“以学术知识指导人,以人格魅力感召人,以奉献精神鼓舞人”的重要他人[7]。

(三)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发展和成长

构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主要是为了突破传统师生关系的束缚和固有弊端。在此背景下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相待、互相尊重、追求共同进步的命运共同体、学术责权利共同体。导师与研究生要通过友好协作实现师生双方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导师和研究生学术发展的平台与良好氛围,从规章制度上给予保障和约束,建立健全师生权益保护机制。导师和学生要努力寻求双方学术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实现导师与研究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这才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要义[8]。

猜你喜欢
导师师生关系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