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治疗解颅诊疗特色探讨*

2023-03-04 00:56刘玉堂
西部中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脑髓六味地黄脑积水

张 宇,刘玉堂,△,张 玲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2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陕西 西安 710032

陈复正,字飞霞,清代名医,注重临床实践,主张辨证用药,将古代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总结出一部具有独特见解的儿科大成《幼幼集成》[1]。陈复正辨解颅之病因病机,增补阳之药,斟酌之炮制,免腻膈损脾之患,注重外用治法,为现代医家所沿用,此书至今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实用价值。

脑积水是颅脑内脑脊液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积液和脑脊液间隙增加的一种疾病[2-3]。小儿脑积水又叫做解颅、囟解、解囟、囟开不合等病名[4],是我国常见的疑难重症。笔者试以《幼幼集成·卷二·胎病论》[5]为主,分析脑积水的病因病机、用药及特色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论述。陈复正提出:“解颅者……由禀气不足,先天肾元大亏。肾主脑髓,肾亏则脑髓不足……宜久服地黄丸。”并陈述与古人的不同看法,古人以六味地黄丸为补剂,但陈复正则认为此方实为凉剂并增加附子、鹿茸、乌头等温肾补阳之药,一则达到阴阳同补之效;再者《幼幼集成》一书中提及小儿为纯阳之体,苦寒之药必伤脾气,脾弱多痰,则易变生他病。陈复正对本病的介绍虽简短,但对于解颅治疗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小儿脑积水的病因、病机

解颅有先天和后天两个致病因素导致,先天主要与禀赋不足有关,后天则因疾病所致的颅囟闭而复开[6]。

1.1 先天不足,脑髓不充《幼幼集成·赋禀》提出:“然天地之气化有古今,斯赋禀由之分厚薄”[5]8。禀赋不足与天地气化有关,攘窃天元,耗本伤元,导致胎孕愈薄。婴幼儿胎元受气于父母,父主阳施,母主阴受,形乐气散,精气妄泄,孕后不节,发泄过伤,伤及母阴,导致小儿先天禀气不足,精髓未充,脑髓失养。《幼幼集成》提出:“阳精之凝……与母同呼吸,共安危”“禀受先天不足……解颅行迟等证”“故小儿有头破颅解……此皆胎禀不足之故也。”[5]9由此可见,陈复正将解颅归因于先天禀赋不足、阳精失养、阴气护养不全、脑髓不充等因素[6]。

1.2 后天失调刘昉在《幼幼新书》中提出新的观点“小儿客风伤肺”[7]。指出导致解颅的重要因素是外风;如《育婴家秘》中认为解颅是胎气怯弱,肾气虚衰,髓热上冲所致;再如《幼幼集成·五脏所属之证》提出:“肾者,足少阴水也……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5]35,而《幼幼集成·说明头项囟证治》中“小儿头囟之证,多由脾胃而得”“若成与病后者,犹凶”“小儿解……病后忽然囟门宽大,头缝四破。”[5]112陈复正不仅对南宋《幼幼新书》脏腑蓄热上充脑髓解颅病机进行了补充,还总结出幼儿解颅之病因有二,一是肾气不成,胎禀不足;二是病后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上充脑髓,致使囟门迟闭、水停于脑。

2 类证鉴别

在宋之前,对囟陷、囟肿和解颅没有过多的区分,再者刘昉提及肠内有热或小儿泄利引起囟陷,这与严重脱水导致这一疾病的观点是相似的。陈复正详细地讲述了囟肿、囟陷与解颅患儿的病因病机,认为囟肿是寒热上冲乘脾,脏腑不调所致,宜以调和脏腑为治法;囟陷则由于气血不足,不能上充脑髓所致,宜以急扶元气为治法;后又认为胃虚脾弱、元气暴脱和先天不足亦为重要病因,并强调气血虚弱等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见囟陷。但在明清之后,后世对这三种疾病进行了鉴别,又有新的发展,为临床治疗解颅提供了参考。

3 治法方药特点

3.1 培补元气,滋肾冲髓,阴阳同补薛立斋的《薛氏医案》和钱乙的《小儿要证直诀》分别对六味地黄丸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极大地影响了陈复正。在钱乙的“地黄”条[8]中详细记载了六味地黄丸的用法用量等,全方6 味药配伍,具有补泻兼施、补肾固精、以滋化源、强筋壮骨等功效[9]。薛立斋在《薛氏医案》中十分推崇钱老的地黄丸[10],认为“禀肾不足,解颅失音等证,皆属于肝肾亏虚不足之证。”

陈复正总结历代医家经验,在前人用药的基础上增加了附子、鹿茸、乌头等一些温补元阳的药物以治疗小儿胆怯、目白睛多、禀受先天不足等一些肾怯语迟、解颅行迟,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当代医家黄志明[11]、曹旭等[12]在治疗方药的基础上加入附子、鹿茸等填精充髓,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陈复正指出,对于阴虚枯燥者宜用六味地黄丸,但脾虚痰多、肥胖面白的小儿,则会变生他证,故提出“地黄阴凝之质稍近阳和……始能免腻膈损脾之患矣”的观点。

3.2 炮制特点陈复正在前人基础上,在增加温阳药物的同时,更加注重药物的炮制方法和用法用量,如将地黄放入砂锅中,以水煎煮,地黄糜烂为度。现代研究亦有证明,如:刘艳等[13]报道,蒸制熟地黄性寒而补肾,张文婷等[14-15]指出,地黄不同烘制时间及不同煎煮程度会对药性有一定的影响。牡丹皮酒炒用来清肝降火。泽泻用盐水炒焦,用于利湿泄浊,以防地黄碍胃伤脾之患。《幼幼集成·勿轻服药》提及:“汤丸叠进……药性不同,见识各异,娇嫩肠胃。”故陈复正把以上药物混合在一起,研成细末,加入少许蜂蜜,制成丸剂。用法用量:1 岁以内患儿,每天1 次,每次1 丸,3~5岁患儿,每天2 次,每次1 丸,空腹服,盐汤化下。忌生用,须水煎服之。本方剂中陈复正提到宜将乳汁蒸晒多次,在《医学入门》中记载:“乳汁甘寒润发肤,填补五脏点睛珠……补五脏。”研究表明,乳汁中的丙氨酸直接参与幼儿的能量代谢,根据患儿的需求,部分还可以转换为谷氨酸,促进患儿脑部的生长发育;并且乳汁中的唾液酸还可以为患儿提供潜在的必要营养素[16]。

柳少逸[17]在治疗肾虚风动型脑积水医案中记载:以加味补肾地黄丸研为细末,少加炼蜜以益肾清热,养血熄风,可增强六味地黄丸补肾益精、益气养血之功,与陈复正炮制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古至今,中药炮制以脚注的形式标注或在用法中予以说明,这足以说明中药的炮制方法对药效起着重要作用,而炮制饮片的质量也直接影响方剂的效果。

3.3 六味地黄丸的化裁陈复正以八味地黄丸治疗肝肾亏虚之证。肉桂其性大热,味辛甘,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之功效[18];《别录》记载附子“脚疼冷弱,腰肌风寒……坚肌骨,强阴。”这两味药都具有辛热助命温热化气之功。杨元宵等[19]研究表明,附子和肉桂能使机体的能量代谢增强。

八味地黄丸最早记载于《医宗金鉴》[20],后经钱乙命名为“地黄丸”。陈复正受钱氏影响颇深,既有继承,又有发扬,提出:“凡齿迟、语迟、行迟,囟门开大,肾疳等证……皆禀先天不足……名八味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在改善脑功能方面的作用也已经得到了现在医学的证实[21],六味地黄汤可明显改变肾阴虚症状,药物的协同作用不仅起到了滋补肝肾、填精益髓的功效,也有温阳化气、利湿的功效,可在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同时,促进患儿脑积水的吸收。

曹旭认为,在治疗先天禀赋命门火衰、肾精亏虚及髓海不足,颅解不合的小儿脑积水虚证,用加减六味地黄汤填精益髓,强筋健骨,以滋化源,疗效显著[12]。黄志明教授认为脑积水的主要病机是“其主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当以三阴同治、标本兼治。”

3.4 头项简便方,外用封囟法陈复正总结前人经验,并以“解颅为脑髓不充……宜久服地黄丸,外用封囟法”为总纲,用“鹿茸、防风、白及、柏子仁……做饼,贴囟门上”。孙思邈也提到用防风、白及、柏子仁三药研末外敷,有祛风定惊消肿生肌之功效[22]。陈复正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鹿茸,以滋阴补肾,补气养血为功。现代研究发现,鹿茸对骨髓间质干细胞有明显的增殖现象,对组织创伤修复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23]。封囟法养血、利湿、消肿治其标,而六味地黄丸补肝肾、益精髓治其本,内服加外治,标本兼治,可益气养血,肾强髓密,开结通络,肿消水除,囟封颅合[24]。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临证加减,疗效显著,为治疗脑积水提供了简便有效又极易操作的方法,为后世在脑积水治疗中有一定的启发。

4 小结

总之,陈复正对解颅的理、法、方、药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出在治疗时宜胎养思想和顾护元气,扶补脾胃,并增加温阳化气之药。此外,还应注重药品炮制,防腻膈损脾之患,内服六味地黄丸,外用封囟法治疗临床效果颇为有效。《幼幼集成》中提及治疗解颅的方药和外治疗法注重实用,慎施攻伐,简单有效,用药精简,为当代临床医生治疗小儿解颅树立了规范。其理论、方法和治疗不仅有助于内外合治,也为后世诊治和预防相关疾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幼幼集成》在谈论解颅病因时没有提及“痰瘀”这一致病因素,需要我们后学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脑髓六味地黄脑积水
中医脑髓学说发展沿革与国医大师任继学脑髓学说撷华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六味地黄丸的现实应用
什么是脑积水?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六味地黄丸(汤)治疗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逍遥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男性更年期抑郁症48例
脑积水的影像诊断技术进展
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