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艳玲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121)
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要通过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市场竞争,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和职场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市场环境,从而加快就业效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探索适合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竞争力[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将创新始终贯穿在国家发展中,它是指引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做好“十四五”高校就业创业计划的根本遵循。[2]为更好地应对目前的就业创业形势,开展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是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立足教育改革和工作实际,提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办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坚持走符合省情、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创新,坚持学以致用、产学研相结合。[3]就业创业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创业理念,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所以,研究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是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新时期做好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4]。
高校通过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引领更多大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的热潮中,为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008年,我国教育部发布通知,对各类高职院校提出要求,必须在高职学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必修课。2010年,为了进一步缓解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教育部再次发布通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政策。在此背景下,各类高职院校也纷纷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积极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越发凸显其重要性。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国内总体经济形势发展放缓,中小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下降,就业总体压力过大。在高职院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将完善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其开拓创新、勇于创业,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就业创业,对缓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甚至关系到我国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鼓励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是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教育教学工作。
“产教融合、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当前的主要形式。但在就业创业教育模式上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知识方面的教育。教师向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理论知识讲解,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就业创业知识,一方面讲解各种就业创业政策。另一种是就业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创业园、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业创业实践探索活动。
这两种教育模式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教师本身在技术指导方面存在欠缺和不足,很难给学生带来实践教育和支持,教师只是完成任务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降低了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热情,提高教师对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纺织鞋服是泉州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年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约占全省的半壁江山,是我国重要的纺织鞋服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为了解泉州市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和产业需求对接情况,对本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以鞋服产业为例,研究鞋服产业在人才需求、学生就业创业情况、以及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本区域主要产业的契合度等。
调查发现,几所代表性高职院校都设置有鞋服专业。随着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鞋服专业毕业生,除了选择进入鞋服行业,从事相关鞋服工作,更多的学生选择在鞋服相关行业进行创业,其中大多数以互联网+鞋服的新形式出现。在淘宝直播、抖音短视频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带动下,鞋服产品带货、鞋服配件生产、鞋服设计工作室等,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创业项目。而泉州市鞋服产业80%左右的从业人员主要从事具有一定操作性、设计性的工作。在被调研的几所高职院校中,尽管都设置有鞋服专业,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是以传统的鞋服基础设计为主,对于高素质、技术性、管理性的鞋服行业服务人才以及有关的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比重都较低。
除了调查鞋服专业,笔者对于样本中高职院校的其他几个热门专业,如市场营销、学前教育、建筑工程等专业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专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缺乏和地区产业发展对接,仍然采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专业人才培养过量,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大,就业困难,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不足。在调研的这些专业中,对接产业需求的就业创业教育薄弱,方式传统,偏重理论教学,实践较少,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对于创业项目的指导、开发等明显不足。需要高职院校利用好就业创业教育契机,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当下数字经济、互联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创业项目,加大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和地区产业需求相适应,真正提升人才在就业创业中的竞争力[5]。
许多高职院校对具体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向等缺乏思考,没有深入到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内部进行深入的调查,不知道社会市场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不清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现状,在专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样的就业创业教育很难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不利于人才未来就业创业竞争力的培养。[6]
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校可以更清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但从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情况来看,相关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构建。高职院校以传统理论课程为主,无法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缺乏专业育人平台的有效支持,导致就业创业教育存在很多困难,缺乏实际成效。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创业教育,需要优质的就业创业导师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高职院校在双创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高职院校中的就业创业教师多为其他专业教师兼任,具备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非常少,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中,教师只能以相应教材为主导,缺乏实践性。
注重市场调研,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等,广泛收集岗位需求信息,建立岗位需求资源库。要详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就业创业意愿以及方向,建立学生求职意愿库,通过需求库与意愿库的对接,精准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同时,把握创业市场的趋势,及时向学生传达有价值的创业信息[7],为学生的创业项目启动和融资等寻求渠道帮助。对于好的就业岗位、创业信息等应该进行及时推送,通过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全面、高效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解决学生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困难。
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要重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明确把握产业需求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时代发展特点,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联动、深化合作内涵,充分发挥产学研创优势,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形成价值整合、功能互补、创新资源共享的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在合作中,要为有潜力、有能力的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等,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就业创业技能不断提升。
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所以在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师资建设方面,首先就要构建一支完善的教师队伍。由于就业创业教育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不仅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还应该有创业经验和社会实践。一方面,拓宽教师选拔的范围和渠道,让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创业经验的行业人士进入学校,通过实际案例进行现身讲解和指导;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与企业技能大师、工匠的交流,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进而在学校教育中更有实践说服力。
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创业背景下,要进一步结合双创教学目标,培养出一批有就业创业素养和技能素质过硬、专业能力扎实的专业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就业创业教育中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落脚点。要鼓励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尝试通过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整合,将“工匠精神”、行业企业中的劳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就业创业教育,树立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等优秀意识,注重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引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提升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强调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始终,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课程体系彰显创新创业内涵和专业特色。对于不同专业,对接产业需求,通过针对性制定,使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能够充满多样化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以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不仅对自己现有专业进行分析,还能通过选定创业项目,构建创业思路,以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以赛促创,赛创融合,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将竞赛内容融入教学中,以实际案例作为课程内容,兼顾学生就业需要和长远发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咨询服务,以及科技支持、问题辅导、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协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对高职院校而言,对传统就业创业教育进行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需求为主导,实现产学研创相融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也是深化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