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

2023-03-04 10:33张丽丽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教师

张丽丽

(华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这是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政课不断改进方式方法的基本遵循,也是广大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讲好课程并藉此提升学生获得感的指导方针。当前思政课以丰富的形式提升了课程吸引力,但仍普遍存在学生对教学满意度和获得感不高的问题。为此,思政课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提升学术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大爱无疆、塑造灵魂、熔铸信仰,用心上好每一堂思政课。

一、制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教学现状分析

为解决思政课传统教学“配方”落伍、“工艺”不精、“包装”粗糙的问题,其突破点在革故鼎新,改革教学方法,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与“学”存在鸿沟:学生的思想状况、发展需求是什么?思政课教学有没有回应学生心理关切?课后成效如何?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师亟待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思政课堂上,前三排就座率低,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少;教师经常要面临跟学生抢手机或其他专业课书籍的尴尬境地,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枯燥乏味。众所周知,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有必要检视并分析制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部分教师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方式和方法上的积极改变。

(一)不能照本宣科,应提高授课创造性 调查获悉,部分思政课教师上课对着电脑、幻灯片,离不开讲台,与学生互动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互动;备课不充分,对教材不熟练,讲授过程充满了说教;照搬课本或理论文件,只陈述理论学说,而不作深入剖析阐释,不接地气。《孟子·尽心下》云:“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授课内容都没有学通弄懂,又如何让学生信服呢?“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思政课教师要秉持忧患意识,奋力拼搏、学思并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应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学习宝贵经验和深刻内涵,在日常细节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大四史”,更要学好校史、院史、学科发展史、专业建设史的“小四史”。只有这样,才能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为学生解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二)不能疲于应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 调研发现,在现实授课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任务流于形式,疲于应对,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此要坚决予以纠正。课程是体现“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主动挖掘思政教材中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砥砺初心,坚定使命,做善于钻研的力行者,在浸润式的学习中提升个人能力,与时代同频共振;主动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要运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指引学生领悟各种社会现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着力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三)不能人云亦云,应注重课程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康有为曾说过:“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思政课教师如果拾人牙慧,没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那就无法开创新的局面,正所谓“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在目标导向上应注重课程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以鲜活灵动的方式展现理论背后的故事,丰富授课内容、扩充思政案例库,开发特色课程、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着力培养有信念、有担当、有本事的时代新人。

(四)不能空谈理论,应强化理论实践统一性 部分高校教师授课只讲理论,使学生误认为思政课只是枯燥的理论学习,没有教学实践,导致学生坐在教室“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获得感自然不会很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原则,以积极推进实践原则为重要遵循。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基础之上,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调查研究,锤炼本领,发展多项技能,形成丰硕成果。在学习生活中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细落实、积微成著。

(五)不能陈旧老套,应提升信息技术融入性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亦如火如荼,而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依旧使用比较陈旧老套的教学手段,在面对“平视世界”的00后学生,显然已经过时。00后,有人管他们叫“后浪”,说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率真灵动,有着独特的时代个性。思政课教师应掌握科学的现代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可以使用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微信、微博、易班等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融入科技信息元素中,积极引导学生交流互动,以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

(六)不能刻板严肃,应注重情感真实性 思政课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也要备学生,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情感,时刻关爱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传递温暖与关怀,才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此以外,还需要深化理性层面的情感认同,针对教学痛点,改变理论讲述中过于严肃与刻板的现状,有效破解教学障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阐释,对优秀案例进行生动呈现,对教学理论层面进行高度概括,推动思政课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二、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逻辑理路

(一)理论逻辑:为谁培养人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担当。思政课蕴含大道真理、人文情怀,是指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勇往直前、奋力拼搏的智慧之学,无论是对于个人之微观,还是对于国家之宏观,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铸魂育人的全过程中,思政课发挥着“压舱石”之作用。

思想教育的途径有很多种,要通过思政课这个主渠道连接起来;铸魂立德的工作千丝万缕,要通过思政课这个“针眼”穿起来。思政课教师应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方法,持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二)现实逻辑:培养什么样的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作为新征程中的思政课教师,应该把握住时代和国家发展赋予的机遇,在关键历史节点中作出无愧于国家和历史的选择,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勇担家国使命。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时代的接力棒最终会传到青年大学生手上,广大学子应传递中国声音,展现青春风貌,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主动性。

新时代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特质:躬耕马克思主义理论,怀厚积而薄发之志,牢记初心使命,扎根红色血脉,争做“强国先锋,复兴栋梁”;应不负韶华、守正创新,不忘青春本色,将小我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洪流之中;对知识充满渴望,“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三)实践逻辑:怎样培养人 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加强理论武装,怀有理想信念、仁爱之心,具备扎实学识,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向着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勇毅前进。思政课教师应磨砺本领技能,“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脚踏实地,多虚心请教,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授课方式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共识点,解答他们的困惑点,做到无愧于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职责,努力开启学生智慧,努力让每一堂思政课都成为有温度、有深度的精彩一课。

三、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研究

(一)思政课教师应助力课程体系的完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平衡教学与科研关系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思政课教师应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学术性,既传播知识和真理,也传播智慧和思想,为思政课教学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促进完善课程体系,巩固阅读经典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制定马列经典精读篇目,构建教学实践体系,促进教学相长,建立多层次教学体系,注重课堂研讨;要用好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等高端资源,定期参加“周末理论大讲堂”“青椒论坛”等教学实践研修;要多方面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思政课堂与线下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回归文本、紧贴现实的授课模式,享受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激烈过程,养成温故知新、时常时新的良好习惯;要以全新的培养模式、深刻的学理熏陶与生动的教学场景,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学术盛宴,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培养做“真学问”、解决“真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干家”,为广大学子在新时代的青春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提供学术助力与资源支撑。

其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处理好碎片化学习与系统性学习[4],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以问题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穿插翻转课堂、辩论比赛、诗歌朗诵等教学活动,使“教、学、评”三者联动效应显著。通过学评教、满意度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思政课“答疑解惑、终身受益”的获得感体验显著,课堂吸引力提升,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互动次数、互动时间增多,使教学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在教学时间、空间和方式上实现变革,教学有效性提升,体现在教学内涵、教学设计的关联性、学习主体性、考核全程性等方面,学生获得感较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学识,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才能。

再次,在平衡好教学和科研关系上下功夫。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思政课教师既要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也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在处理好理论和现实关系上下功夫,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思政课应在改进中加强,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应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对待每堂课和每位学生,创新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融入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教研一体,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学术问题,矢志奋斗、不负时代。

(二)思政课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能够讲好、讲活、讲透道理的思政课教师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为学生种下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信念种子。

首先,采用沉浸式讲授课程。与灌输式直接讲理论不同,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兴趣、喜好,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不同方式的走心的沉浸式讲授。从入情入理开始,向入脑入心转化,回应学生的关切,又与生活紧密联系;用演讲加讨论的方式,结合身边实例,对主题进行解析。将思政课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实现学习全覆盖,让学习更亲切、更有实效,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帮助学生克服理论学习浅层化的问题。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理想、有思考的一代,越来越关注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正如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一样,当代青年正逢其时。高校是精神风貌引领之地,是思想教育的标杆之地。多层次、多角度浸入式授课,不仅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高校遍地开花,也给其他高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式。浸润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高校学子才能更加清楚和明白新时代、新思想、新任务、新目标,才能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放飞青春梦想。

其次,用好用活教材。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在思路、教材、教法、机制等方面持续创新,围绕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如何提供宏大的视野和宽广的纵深,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如何通过创新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思考的问题。随着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政课进行的时间、空间和载体都大为拓展,取材范围也更加广泛,将理论性的教材话语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话语,深度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不断保持与时俱进,是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利器。

再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立足现实激活其生命力,在传递价值理念中发挥好思政德育功能。《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思政课教师应认真学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作为自觉追求;脚踏实地,深耕专业领域,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青春力量。此外,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筑牢青年学子理想信念,让红色成为广大学子的精神底色,使学生在红色历史学习与政治传播实践中,不断提升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促进课程思政和专业实践有效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的新探索。

最后,创新教学思路,将红色歌曲融入思政课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中可进行“每课一歌”环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最优的契合点[5]。例如课程导论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可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建国大业》主题曲《追寻》。歌曲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呈现出来,歌曲名称既有追寻新中国,又有追寻共产主义和幸福生活之意,展现共产党人对胜利的渴望、对革命的豪情壮志,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努力拼搏的精神气概,使学生认清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朗诵毛泽东诗词,加强诗词的品读鉴赏,对增进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新发展思路构筑意识形态教育平台[6],教师常关注、善沟通,坚持立德树人,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能弥补师生间的空间隔阂,增强师生间的情感链接。“潮头登高在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

(三)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育人平台,完善思政课价值引领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任重道远,身处全新的发展际遇。习近平总书记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战略定位、人文情怀”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寄予厚望,明确了“三大体系”的建设方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事业推进过程中存在很多“难题”和“硬骨头”,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砥砺前行、勇往无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办学原则和鲜明导向,坚决做到在马信马、在马行马、在马爱马,真正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学术建设和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轴心学科”,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时代。

首先,高度重视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继续为青年思政课教师成才铺路搭桥,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7]。在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建立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人才成长培养方案,构建有助于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此外,思政课教师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严谨的科学精神、稳健的工作方法,在传统的课程学习、经典阅读之余,积极拓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对马克思主义原著反复研读、咀嚼与推敲,在联系贯通中思辨,在温故知新中优化,因为专业知识及经验积累是让所学理论知识“开花”的“土壤平台”。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开拓课程建设新局面,思政课教学必将在深化改革创新中走向高质量发展。

其次,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作风,我们应保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仅思辨性、学理性丰厚,更是一门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浓厚的学问,需要学生成为学识丰厚、敢于用脚步丈量大地的“时代青年”。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需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积极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生动连接起来,启迪心智,引起共鸣[8],积极组织班级同学参观各种成就展、革命圣地等活动,真正实现“理论研究”与“服务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成为一个个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干家”。

最后,完善思政实践育人模式。思政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从农村、乡镇、城市等多个空间维度帮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掌握分析的方法、提升分析能力、训练综合思维,由此培养学生主动关心地方发展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磨炼意志,厚植家国情怀,体验将专业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思政实践于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主体性。他们带着问题出发,亲身体悟革命精神、感受时代脉搏,加深对历史的感悟,探寻街巷、村落中的故事,真切倾听百姓心声,体会农村社会的“温度”,深刻践行“实事求是”的文化传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协作能力、学习为人处世方法,展现自己在群体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在实践中与实践后,及时做好总结与反思,在获得满满的成就感的同时,形成有价值、有深度的调研成果,展现莘莘学子的良好风貌。

思政课是一门讲究战略性、体现引领性的重要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的“实战场”,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9];要把握理论宣讲的“金话筒”,始终铸牢理想信念根基,传承红色基因;要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云课堂”,展现思政课在移动信息化时代的传统优势和育人价值[10]。思政课教师更应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继续为思政课创新改革添砖加瓦,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引领广大学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胸怀国之大者,勇当开路先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教师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