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镇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建造一座大厦的施工过程,那么人文情怀将是施工者顺利建设的品质证书,对大厦的建设举足轻重。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立足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点、新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深刻性、实践性、时代性无不与思想者有着深邃的人文情怀紧密相关。”[1]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背后,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对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进行探索,不仅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内容和本质特征,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提供根本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说服人、开解人、引领人的过程。不管是说服、开解还是引领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秉持人文情怀。一直以来,学界对“人文情怀”一词的使用较为频繁,却少有对其旨意的明确界定,导致我们在一些学术成果中,常看到与“人文”相关的近义词与“人文情怀”混用的现象。事实上,人文情怀虽然与其他相关的近义词在词义上有交叉,但更有其特指的专属意蕴,在严格的学术活动中,应加以科学界定。因此,为更好地讨论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我们将对人文情怀一词进行系统的探究。
(一)人文情怀的涵义 “人文情怀”的重点在于“人文”一词。因此,在研究“人文情怀”的内涵之前,我们要对“人文”的概念进行准确地把握。首先,我们对 “人”和“文”这两个基本对象进行仔细的追溯。《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人”之含义的:“天地之性最贵者也。”[2]意思是,人是万物之首、万物之灵。关于“文”字,《汉语大字典》中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一是“纹理,花纹。‘文,理也’;‘五色成文而不乱’”。二是“美德,善。韦昭注:‘文者,德之总名也。’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三是“乐声节奏和谐。毛传:‘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四是“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些规律性现象。”[3]通过汉语大字典对“文”字的释义,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三层意思:一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发生的某些规律性现象;二是这些规律性现象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其规律运行具有着独特的秩序之美;三是特指人自身的美德。其次,我们对“人文”一词的出处进行准确的溯源。“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它的概念也会有所差别。因此,为了避免对“人文”概念的理解出现混乱,需要对“人文”一词最早的出处进行探究。“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之中,作为“天文”的对应概念出现,代表着与自然天象相对应的社会人伦。《周易·贲卦·象辞》中说“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所谓“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要求统治者必须按照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去教化民众。这里的“文”除了人事之纹理的意思外,还有礼教文化的意思。最后,我们对“人文”一词的含义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探讨“人”“文”二字含义和“人文”一词出处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梳理“人文”一词不同的使用语境,我们可以归纳出“人文”至少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泛指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在这里,“人文”特指人类的文化,即由人类创造、被人类使用传承,关心人、重视人的文化,包括艺术、历史、建筑等等方面。从古至今,“人文”常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现象中的先进和核心部分,代表着人类社会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例如,《民权初步自序》中“会此世运进化之时,人文发达之际”[5]中的“人文”指的就是人类的文化现象。二是指礼教文化。例如,“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人文指的就是礼教文化。三是指人事。人事,即人世间的种种事情。例如,《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徵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李贤注:“人文犹人事也”[6]。四是指人情和习俗。例如“人文风尚”中的“人文”就有人情习俗之意。需要说明的是,“人文”一词不仅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人文”一词也常被提及和使用,但在意义上和中国存在差别。学者们对西方“人文”一词的溯源通常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humanism,意为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情怀”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为“充满着某种感情的心境”“胸怀”。“情怀”彰显着人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情感,因此,我们尝试给人文情怀作这样一个解释:一种为人所独有的,关心人类文化、关注人事人情、关切人类发展的博大情怀,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普遍关怀。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的意涵 人文情怀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博大情怀,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言,人文情怀彰显着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项事业的满腔热忱,主要表现为教育者高度关注并充分尊重人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两个方面。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体现在教育者对人成长需求的高度关注上。人的成长指的是人或事物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人的成长需求,通常指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包括学习需求、道德需求、爱的需求等等。同人的成长历程一样,人的成长需求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换句话说,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的人成长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的教育者,会适应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寻求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对象成长需求的契合点进行教育。以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为例,具备人文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常会结合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交友、恋爱、就业等实际问题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在对学生成长的引导和真诚的关心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体现在教育者对人发展需求的充分尊重上。人的发展通常指的人不断壮大、不断更新自身的过程。人的发展需求,指的是人在满足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对需求、能力、个性、社会关系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人的发展需求相较生存需求要求较高,满足难度较大。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的教育者,充分尊重人的合理发展需求,不会因为人的发展需求较多、满足难度较大等因素就对人的合理发展需求视而不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情怀促使教育者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为促进人的发展提供帮助,而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视为一项灌输性工作。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教育为例,具备人文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常会在知识性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锻炼,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对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人文情怀的基础和前提。
(一)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情怀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指向,彰显着他对人民炙热而深厚的感情。一方面,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彰显着人文情怀。语言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载体。习近平的语言平和有力,深入浅出,对于我们转变文风和话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一是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人们往往容易接受平易近人的沟通,而反感居高临下的说教。习近平热爱人民,有着丰富的基层经历,常常使用大白话和谈心式的语气同群众聊天,从而了解到群众的真实需求,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看望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村民时的开场白是:“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就是来听大家意见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7]这种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习近平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显著。二是善于用典的语言技巧。用典是一种语言技巧,通过引用前人诗句或借用历史故事,丰富和形象的表达说话者的思想与用意。习近平谈话中善于用典,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能深刻理解他的思想和要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2014年八项规定实施后,在取得切实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群众对于这项措施能否长期执行的怀疑。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回应代表建议时,借用 “徙木立信”的典故,让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央坚决落实作风建设、取信于民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善于比喻的语言艺术。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浅显、简单的事物来代替深奥、复杂的事物,帮助说明深刻的道理,以方便教育对象更好理解事物的道理和本质。习近平作为一名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家,尤其擅长运用比喻。习近平在广东调研时说“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把深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观念阻碍和利益藩篱比作人们熟知的“硬骨头”和“险滩”,既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对各级干部提出了在面对困难时必须具备的勇气和智慧要求。
另一方面,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践行着人文情怀。除了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习近平的工作实践也在时刻践行着人文情怀。一是用座谈会的方式贴近基层。座谈会是指由训练有素的主持人以非结构化的自然方式对一小群调查对象进行的访谈。主要目的是通过选取特殊人群、专业人士等感兴趣或了解的话题来得到想要调查的资料。作为一种决策的机制,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座谈会一直就是党联系人民、问计于民的重要方式之一。座谈会的价值有二:一方面决策者可以通过与基层、专业人士的交流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和建议。另一方面,不同于一问一答式的面谈,座谈会的互动性强,受访者之间容易相互启发,收获意想不到的发现。习近平多次使用座谈会的方式贴近基层,涉及文艺、科学、卫生、教育、军事等国计民生的领域,真正做到了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需。二是用写信的形式关注人民。书信作为一种应用文书,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媒介。不同于通知、公文的正式,书信常常被用作朋友、家人等亲密关系之间的交流方式。习近平内心深处将人民当作自己的家人与朋友,常通过写信的方式问候人民,表达对民众的时刻关注与期待。2020年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回信,鼓励他们“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令医疗队全体成员精神振奋,取得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三是用走访的方法深入群众。习近平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8]习近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因此,习近平为了深入群众,常常通过走访的方法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和现实困难。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走访了浙江安吉余村,了解到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和良好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疑惑,首次提出了“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科学论断,普及了生态就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2020年3月,习近平时隔15年再次走访浙江安吉余村,发现余村环境优美,村民人人住进了楼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走访的方法,习近平解决了余村村民的现实困难,证明了绿色发展理论的正确[9],也充分说明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人文情怀的魅力。
(二)以教育对象为核心,加强人文关怀 人文情怀本身是一个静态的精神范式,需要通过以教育对象为核心的人文关怀的动态实践得以彰显。一方面,习近平关心教育对象的生存和发展,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自身需要,并且追求着这些需要得到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从低到高概括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种需要。这五种需要进一步可以划分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能实现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基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认为生存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了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人本身的个体价值和个人需要,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效性不高的现象时有发生。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并不排斥对教育对象物质需要的关怀,而是辩证地看待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教育对象不同层次的需要。2020年2月10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和实际需要,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他们,大力宣传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生活、安全、人文关怀都要保障到位”[11],以人文关怀免除广大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激发教育对象追求理想信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习近平引导教育对象树立理想信念,构建人的精神家园。人的需要除了物质需要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文化需要的充实。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和核心部分,人文关怀体现着教育者对人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和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最主要的是引导教育对象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首先,对于有着美好生活需要和向往的人来说,理想信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已经成了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理想信念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三观和崇高的人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有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具备着浓厚的人文属性。其次,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蕴含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人们只有拥有理想信念,才能具有昂扬的生活态度和坚定的意志品质。理想信念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人的精神动力,引导激励人们努力奋进;作为人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精神支撑;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崇高的人格。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告诫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体现了他浓郁的人文情怀。
(三)以学校为基点,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育人 人文情怀是围绕人、关心人、培养人的博大情怀。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缩写为“思政课”)对于人才的培养,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2]一方面,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政课课程建设。习近平着力推进思政课课程建设,从站位、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推动思政课创新,使得思政课适应时代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彰显了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一是站位高远。习近平要求思政课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和“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12]。首先,思政课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也有着严密的学术逻辑。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思政课要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武装学生的头脑。只有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才能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思政课除了教授学生知识,还具有传播正确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使命。只有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才能让学生在增强科学本领的同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后,思政课是门铸魂育人课程,除了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要教会学生抵御和批判错误思潮。只有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才能更好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二是内容丰富。习近平要求思政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12]。首先,思政课具备着深厚的理论性和鲜明的实践性。它的理论性体现在思政课作为成熟的学科体系,有着科学的教学过程、目标和方法;它的实践性体现在思政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这也要求思政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理论教学中引进实践性课程,提升教育实效。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体现在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元指导,有着教学目标、性质、内容的统一要求;它的多样性体现在由于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差异,要求思政课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三是方法多样。习近平要求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12]。首先,主导性和主体性是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教师主导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合理的设计,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正确的考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学生主体是指按照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灌输是思政课的主要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思想政治理论系统教授给学生。启发作为灌输教学方法的配合,能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自行思考出正确的认识和理念,提升育人实效。最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通过公开渠道直接影响和隐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两种方式培育人。以上要求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思政课应当确立的历史方位。
另一方面,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为什么要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怎么样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三个方面,提出了他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视和期望。一是肯定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地位和作用。思政课相比其他知识性课程,除了基础的育人功能以外,还具备着鲜明的方向性、政治性、引领性色彩,涉及到“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的特殊地位。对此,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用两个“关键”肯定了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12]二是明确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习近平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出了导向性目标,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好经师,成为人师”“做大先生”“甘当人梯和铺路石”“做教育家”[13]。习近平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14]思政课教师上的是政治引领性的说理课程,要想把道理讲透、让人信服,首先自己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就要过硬,有行为世范的自觉。人梯的意义在于负载,铺路石的价值在于承重。习近平希望思政课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还应该将自己的温暖和情感灌注到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为教育事业不断奋斗,成为学生热爱、学界认可的大先生。三是提供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外部保障。除了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建设以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外部保障的支持。党中央和地方政府严格落实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精神,为全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外部保障。首先,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配备。在我国高校,每个人都离不开思政课的培养,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数量众多。众多的学生数客观要求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队伍的数量不够、配备不全,在职在岗的思政课教师就会承担过重的教学育人任务,势必会影响育人的成效。对此,教育部明确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要求高等学校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15],通过给予编制、鼓励兼职等多种方式,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其次,加强了思政课教师的双重激励。在激励机制层面,国家注重对思政课教师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一方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收入水平和科研经费。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置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建设专项经费”,改善思政课教师付出和汇报不相匹配的现实局面。另一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激励,加强“师德标兵”“最美思政课教师”的榜样宣传,提升思政课教师行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特征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特点。只有科学分析事物的特征,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有着人民性、情感性、实践性的显著特征。
(一)人民性 人文情怀,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情感和态度。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体现着习近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关注,为人民服务是它的价值指向。一是交心知心亲民。为人民服务的首要条件是与人民交心、亲近人民,把人民当作真正的朋友,同人民建立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只有真正走进人民、把人民当作亲人,才能了解到人民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工作实践上,都始终保持对人民的热爱,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同人民进行交流。他平易近人的亲民态度是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人文情怀人民性的重要表征,也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二是全心全意为民。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深刻地体现在习近平所从事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为了给习近平自身或者某个特别群体谋福利,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它要求教育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在工作内外关心教育对象的成长,想方设法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三是真心实意惠民。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实实在在地满足了人民的思想需要,开解了人民的思想困惑。无论是它亲民爱民的态度,还是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促使它真正做到了团结人、培养人、让人民获利的根本目的。
(二)情感性 人的情感,让人们能超越物质利益,为了彼此无私奉献。人文情怀的核心要素就是对人的真情实感。真正的人文情怀绝不是对个体的单独情怀,而是心怀天下、放眼世界的伟大情怀。一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民情。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指在人民群众利益矛盾系统中,涉及最大多数群众的整体利益,它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人民的利益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受教育、获得培养是人民不可缺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从人民最关心的教育问题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维护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为民族谋复兴的家国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人民更新思想观念、凝聚共识以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发展的背景下,习近平以他贴近人民、符合教育规律的工作实践为广大教育者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利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三是为世界谋大同的人类情。真正的人文情怀,不是只顾自身本国利益、自身发展的自私自利,而是兼顾他人、共同发展的伟大情怀。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有效传承。“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蕴含着充沛的人文意味。“和合”思想包含着两个层次的意味: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习近平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将“和合”思想有效传承了下来。一方面,习近平自工作以来,一直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山理论”。另一方面,习近平除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非常注重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在国际交往上,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力促进国际合作、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三)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有着鲜明的实践特征。一方面,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的形成来源于实践。人文情怀的生发和孕育,离不开思想者自身的实践活动。习近平在十六岁的年纪作为知青在陕北梁家河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厦门市副市长、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长、浙江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等职务。而后习近平进入中央任政治局常委,任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十八大后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通过研究习近平的工作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几乎担任过从地方到中央各个层级的领导职务,服务地区涵盖农村、城市、西部、东部等落后和发达地区。丰富的工作经历促使习近平与广大人民经常接触,涵养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一是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孕育了习近平的人文情怀。让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习近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初心,习近平每到一地,都会主动联系群众,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习近平在梁家河亲自参加当地村民的婚礼,进入中央后每年都要去群众家里坐坐。在一次次与人民群众的接触和了解中,习近平孕育了对人民群众深厚的人文情怀。二是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产生了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情怀。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的血脉,也是鼓舞当地人民的精神力量。珍视文化,就是珍视人民群众自身。习近平担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时曾对当地人民缺乏保护意识、破坏文物的情况十分痛心。“我们对文物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16],他带领县委领导班子一起成立了《正定古今》编写组,囊括了正定的历史文化、自然状况、经济概况、民风民俗多个方面,有效地保护了正定的历史文化传承。习近平在福州任职期间非常关系福州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亲自推动了林觉民故居修复、琉球馆遗产保护等工作,帮助福州确立了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条例。习近平曾在《福州古厝》的序言中深情的写道:“衷心希望我的后任和全省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比我做得更好一些”[17]。三是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展了习近平的人文情怀。仅有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是做不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的实践性还来源于其超越情感之上的理性认识。中国人口众多、风俗各异,民情十分复杂,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习近平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梁家河村“是一个姓氏比较多的自然村,家族之间、邻里之间、前后生产队之间、甚至兄弟姐妹之间,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18]。面对人民群众纷繁复杂的群众关系和矛盾,习近平非常注重思想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得以团结人民群众,使得工作顺利开展。这段经历使得习近平深刻感受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较好;凡事团结处理不好,就都做不好”[18],丰富了习近平解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孕育了他的人文情怀。
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指导实践的发展。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其基本内核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大有裨益。一是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传递了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理念。人民是我们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阅卷人,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评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好坏的关键准则。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文情怀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新内容和新途径,高度体现着对人的发展和关注,从根本上满足了让人民满意的评判标准,传递了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理念。二是它以教育对象为核心,加强人文关怀的动态实践,丰富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人文情怀在本质上是强调“以人为本”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发展。长期以来,部分地区思政课教师存在讲课方式教条、说理方法不当等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无法有效沟通,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的发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9],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在课堂上深入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升教育亲和力,多用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听得进去的话语和案例,真正做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充分满足学生的思想需要,及时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三是它以学校为基点,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举措,促进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到“铸魂育人”的关键地位,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助力,促进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