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尤臻,段新义
(1.麻城市第一初级中学,湖北 麻城 438300;2.麻城市第七初级中学,湖北 麻城 438300)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在于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历经七十多年,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各个阶层不同人物的积极进取、勇毅前行的精神风貌。这种先进文化就是当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好基础”[2],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三有”新人。
现行初中课本(统编版,下同)里有近20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课文,这些优秀作品历久不衰,教育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课文的教学,要充分发挥课程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文本中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子,通过创设情境巩固之,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之,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3]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强调的就是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在课文《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五千年的华夏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张,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施政,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些言行的最好阐释。
周恩来同志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戴。他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周总理,你在哪里》(九年级上册,简称“九上”,下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诗歌塑造了周总理革命一生——关心农业、关心工业、关心国防、日理万机的伟大形象。教授这首诗歌时,指导朗读是关键。朗读是诗歌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获得思想熏陶的途径,是传递情感的纽带。对诗歌的朗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在诵读这篇诗歌时,要把握正确的节奏,运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在对高山、大海、森林、大地这些意象的理解中,通过朗读体会亿万人民无限怀念总理的深情厚谊,读出自己对总理的缅怀之情。课后还可组织学生举办一期以“颂党恩”为主体的诗歌朗诵大会,以期达到学生在朗诵中感悟诗歌感情和党的恩情的目的。
《驿路梨花》(七下)文中描述的对象都是具有奉献意识并努力践行雷锋精神的普通民众。教师以“寻找小茅屋主人”为任务来开展教学,一下子就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在认真研习课文后能一一列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将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进行研判,发现解放军是小茅屋的修建者,哈尼族小姑娘是小茅屋的照料者,瑶族猎人为小茅屋送来粮食,“我”和老余是小茅屋的修葺者。解放军是服务(雷锋)精神最初的实行者和发起者,瑶族猎人和哈尼族小姑娘是这一精神的传承者,而“我”和老余不仅见证了这种精神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得到认同、传递的事实,也亲身投入其中,从而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学生在交流探究中得出文中人物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达到预期效果。课后可以进行“寻找身边的雷锋,我为传承雷锋精神接力”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自己的社区、乡村去探访,对先进人物进行访谈,记下其先进事迹,交流自己的感想或启示。通过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人人都应争当雷锋式的好少年。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就是江山。”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人民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让他们明白:无论在家还是在校抑或在社会,“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
热爱祖国是根植在炎黄子孙骨髓里的基因,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核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的“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5]。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已经成了中国人厚重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赓续奋斗、振兴中华。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八上)是很好的爱国教育题材。文章揭露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教学该文时,可让学生多方查阅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兽性,牢记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并对照当今日本政客无视历史、忘记历史的卑劣行径,彻底看清日本政客的嘴脸。课后建议学生观看电影《南京大屠杀》并写观后感,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要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九下)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描述了祖国过去的贫穷以及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苦难,并展现了祖国让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生,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献身的决心。学习时要深刻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进而与诗人同步共情之境。学习后可以举办一次以“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主题的红色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颂扬祖国的诗歌,推荐本组朗诵能力最强的选手参加全班诗歌朗诵竞赛,评出最佳朗诵者。在提升学生朗诵能力的同时,更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6]作为教师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并结合本地红色资源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二字入脑入心,为担负起民族伟大复兴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富强,但这不符合西方的意愿,他们不断从各个方面阻碍中国的发展,遏制中国的进步,挤压中国的生存空间,其逆历史而行的行径注定难以得逞。因为我们悠久的历史锻造了华夏子孙坚强不屈的性格和不惧牺牲的精神,这些是我们克难奋进的力量源泉。
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称赞《谁是最可爱的人》(七下)堪比历史文献,是真正的红色经典。遥想当年,在美国悍然发动朝鲜战争,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的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承担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文章以典型的事例表现了我们的战士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本文后,及时组织学生观看《上甘岭》《英雄儿女》《金刚川》《长津湖》等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强敌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最后艰难取得胜利的优秀影片。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血肉之躯和浩然正气构成了坚固的卫国盾牌,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必然会感动学生,让他们在感动之中写一写观后感。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长津湖》里,我们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里,缺衣少食,忍冻挨饿,为的是保家卫国,他们付出的是巨大牺牲,凭借的是抗敌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以令人无法想象的毅力,抗击着敌军一次又一次凶残的进攻,这种意志和毅力激发着我们为新时代立新功。”
学习《一着惊海天》(八上)时,以中国舰载机首次着舰的视频导入课文,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中国军力的发展和国防的强大。通过学习,我们仿佛亲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场面。这篇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精神的文章,所报道的事件在全世界面前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扬我国威,让人提气。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振奋自豪。有这样的钢铁长城,必定会更加坚定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同时坚信:任何侮辱和亵渎中国军人的言语和行为都将被国人所唾弃。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安宁的国家。我们幸福和平的美好生活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为我们负重前行而创造的。我们不仅要珍惜幸福生活,更应该记住那些不惧牺牲的人,从他们身上吸取这些精神。教师除了对文章进行讲解,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烈士陵园或革命烈士纪念馆实地参观学习,让他们带着课文中的疑问走近真正的英雄,以英雄的事迹感动学生,以英雄的精神激励学生,从而让他们学习英雄,培养自己为国担当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奉献的民族,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守望相助、勇于付出。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经典传说故事,弘扬的都是奉献。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徳。
《邓稼先》(七下)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八上)这两篇文章讲的是科学家的奉献。前者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后者是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的一篇演讲稿,透过王选的抉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扶助年轻人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七上)是教育家的奉献,从几件小事中,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他待人的宽厚中就包含着对青年人的奉献。
撰写演讲稿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演讲比赛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奉献”主题组文后可配合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活动·探究”的“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三大任务,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以“无私奉献”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比赛,首先让他们阅读本单元演讲文章,再按照活动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优秀者在全班进行决赛,评出优胜者予以奖励。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积累,还能锻炼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能力,更能激发他们无私奉献的情怀,激励他们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中。
自古至今,中国人就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从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中,我们的先人对未知领域就寄托着探索的怀想;我国古代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探索浩渺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7]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七下)很好地践行了这一航天梦,让我们感受到了杨利伟一丝不苟、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探索精神和拼搏勇气,在他身上凸显出来的敢于探索、勇于探索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永不衰竭的精神财富。语文实践活动是积极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综合性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习《太空一日》后,让学生查找搜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联系到当今的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和中国空间站等领跑世界的航天科技,在班上交流分享。学生会在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的过程中大开眼界,增长知识,也会提升民族自信心,更能激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如此既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八下)将作者马丽华跟随摄制组两天的探险经历和独特感受写了出来,即使环境极端恶劣,作者尽管身体虚弱到“似乎衰竭”,她还是用笔记录了各拉丹冬的美景,从环境和感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溜索》(九下)是一篇小说,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驮队的人际关系,表现在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从而体现了马帮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表现人敢于战胜艰险的胆识和气魄。
辩论会是锻炼学生思维反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辨别是非能力的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各种素养的开放性的活动。学习了“探险”主题组文后可以将学生分两组开展一次“七嘴八舌话探险”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推崇探险”,反方观点是“反对探险”。双方就探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等方面展开讨论,借此帮助血气方刚的初中生全面深刻地认识探险:探险能丰富人生阅历,能磨炼坚强意志,能激发自立意识,但探险也是危险的,需要一定的经验,不可以盲目去探险。
时代在前进,要教育学生树立“为了未来、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信念,利用他们渴求未知问题和好胜心强的心理,培植他们着眼未来、勇于探究的理念,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奋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立世界潮头,才能屹立东方不败。
梦想是领航的灯塔,指引船舶航行的方向,催人奋进;梦想是初现的曙光,照亮夜行者前行的路,勇往直前。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怀揣强国之梦不懈追求的历史。每个人也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为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地追求,努力地奋斗,最终就能梦想成真,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棵小桃树》(七下)借一棵小桃树的顽强生长,书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作者种下小桃树,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它的身上,因为“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文章明写一棵小桃树的生存环境和成长经历,暗写作者自己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学习后可让学生回忆一下儿时类似贾平凹种桃树的事件,写一下自己当时的梦想。《台阶》(七下)中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不甘人后,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此,这个要强的农民虽然也存在短视和不足,但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辛苦劳作大半辈子,终于盖起了高台阶的新屋,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正所谓“心中有梦,何惧远方”。
感悟是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认识和启示,是课文知识的延伸,是对已学知识的深入领会,是走进课文并读出自己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写作练笔的好机会。谈感悟是对课本的拓展与延伸活动,能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与课文进行一次感同身受的对话,从而达到熏陶思想、洗涤灵魂的目的。可将《一棵小桃树》和《台阶》两篇文章进行思辨性阅读,找出两文的共同之处,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以此让学生明白:一个国家要确立未来的梦想,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的梦想,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定能实现美好的梦想,创造出幸福的未来。《壶口瀑布》(八下)中有很多作者的感怀,上完该课后,笔者让学生联系当下中国的国情,写出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这样写: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和奋力向前的力量给我们极大的鼓舞,让我们学会以一种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精神面对艰难险阻。
“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8]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奋斗是为理想而奋斗。一个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能为着理想不断地奋发图强,不懈地奋力追求;一个人的理想只要是崇高而伟大的并付诸于实践,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果的思想精神结晶,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全部经验,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充分体现当今时代要求和人类发展进步趋势的崭新文化。这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其他民族文化合理因素,是对人类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扬弃和超越。”[9]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树立理想、确立信仰、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的教学,要把握文章的内容,深挖文章的精髓,紧扣时代精神。这样就可以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真正充分发挥课程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这正是初中语文教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所在,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可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提升文化自信的一个良好并行之有效的路径。在学习时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取这些精神力量,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学生懂得:作为初中生,应该与党的路线方针保持一致,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身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把自己的学习与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