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话语锻造

2023-03-04 10:33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时代

陈 杰

(信阳师范大学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层次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态也发生了极大改变,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过去传统媒介与单向传播的现实生态,向现代多元、深度互动的混合生态转变。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强调:“着力拓展全民数字生活、数字学习、数字工作、数字创新四大场景”“提升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这种以数字理念、数字发展、数字治理、数字安全、数字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生态环境创设,也必然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时代,思政课要实现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师就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这使处于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了新的话语诉求,遭遇了新的话语困惑。如何提升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话语能力,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话语诉求

(一)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思维话语亟待革新 传统思政课教学环境下,思政课教师立足于课程教材,结合自我研读与实践感悟,更多关注的是本门课程的知识传授,局限于“我讲你听”的单向度、一元化知识传授的惯性思维。学生能够接受到思政课之外的知识和信息捉襟见肘,渠道和方式也比较单一。此种语境之下,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专业思维话语分界明显。所谓专业思维话语,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的组织、设计、管理、实施、提升过程中,受到思政课教师专业思维支配,彰显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技术性的专业教学话语集合。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于教育发展的革命性、深层次影响和改变,思政课堂上师生教育话语分界发生了明显分化,教师思维话语危机与学生思维话语多元并存。当然,互联网的技术实证、数据分析、信息检索等不会简单地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需要思政课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既不能在专业发展中对“互联网发展视而不见”,固守于传统专业发展模式,又不能“对互联网一知半解,赶时髦、炒概念”,而是要自觉在专业发展中“学网、懂网、用网”[1]11,以“运用‘网言网语’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2],提高互联网思维融入专业发展的驾驭能力,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向。互联网时代,面对数字素养越来越高的学生,思政课教师也充分意识到自身专业思维话语面临着的挑战与危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互联、跨界思维要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首先从革新自我专业思维话语开始,以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互联网思维,将一切资源整合到专业发展过程中去,主动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数字化建设要求。这是实现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二)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话语亟待刷新 传统思政课教学环境下,思政课教师所能凭借的是为数不多的课程教材和辅导用书,或者从一些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生活感悟中涉猎,进而综合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知识体系中去,所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相对稳定。但由于缺乏时代性、创新性的专业知识话语,导致他们对于新版教材、新的理论不能深入讲解阐释,大多是照本宣科地讲授。同样,学生也是在被动接受状态下从教师那里获取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权威性毋庸置疑。但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同处在一个知识爆炸与跨界融合的时代,他们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形式多样、数量巨大的专业知识资源,共享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特别是能够跨时空共享外校优质课程资源,进而大大地拓展和提升了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话语,即思政课教师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所以说,如果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话语不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丰富专业知识话语体系,那就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被学生所“嫌弃”,师生之间的“数字鸿沟”也会愈加明显。因此,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积极构建自身教学与技术融合发展的专业知识话语,就成为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诉求。这是实现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三)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实践话语亟待创新 传统教学环境下,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话语似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这里面既有学校实践教学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思政课教师自身安于现状,不愿突破的僵化思想,更有自身年龄、知识、学历、科研等因素而导致专业实践话语动力不足,常常满足于照本宣科式讲解。专业实践话语,是思政课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载体、平台、评价等过程中,融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为一体的话语体系,旨在引导学生提升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当前,思政课教师良莠不齐的专业实践话语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线上讲授与线上体验相结合,“注重构建知识更新、创新驱动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3],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传统实践教学的空域,克服了以往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思政课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解决了传统教学环境里诸多“不可能”问题。互联网时代,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了集交互性、沉浸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环境,开发了思政课“VR沉浸式”体验教学、3D可视化等教学模式。比如利用虚拟技术开发的《重走长征路》体验式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学习更加身临其境,使其在沉浸式、交互式和趣味性、体验性的学习中,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伟大实践,大大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单一模式,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了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效。这是实现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

二、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话语困惑

(一)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知识中心话语调适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知识和信息开放自由获取的新时代。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交融,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自由便捷,甚至可以“不思就可以知、不学就可以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思政课知识学习的教学过程被阻滞,“‘学以致用’被互联网颠覆,‘用’不再以学为基础”[4],淡化了深度学习的时机。一句话,思政课教师知识中心的话语沃土正在被稀释。互联网时代,对于教育最大的一个隐性影响就是改变了人们获取各类知识和信息的方式,给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带来知识教学的革命化影响,即思政课教师知识中心的教学地位开始向外部偏移,尤其是一些互联网上泥沙俱下的负面话语会干扰和影响部分师生的思想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知识中心的思政课堂话语,从而造成互联网时代的“思政课堂出现了魅力危机,思政课教师出现了本领恐慌。”[5]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奉献给学生“一滴水”,不仅需要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指引学生发掘真正“水源”所在。因为,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拥有更加多元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能够犹如超市购物一般自主选择、开放体验所需最优质的知识商品,其知识的领悟与解读能力逐渐提升。所以,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只有大大地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认知层次,才能游刃有余地胜任教学工作,才能以更广博的知识和更宽广的胸怀视野给学生以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知识中心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淡化了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这就倒逼思政课教师知识中心话语需要不断去调适。

(二)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讲授行为话语突破 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在教学应用中加剧知识碎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思政课教师讲授行为的改变。比如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就是以直接告知的方式提供知识信息,可以实现不思而知、不学即用的学习效果。相对于传统课堂“理论讲授——学生学习——作业训练”的讲授过程而言,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思政课教学中“点赞”“后浪”“蛮拼的”等新词汇开始涌现,教师讲授行为的门槛大为降低,但其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疑被不断抬高。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思政课讲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和需要。而在互联网条件下,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角色、讲授行为正在现实和虚拟之中发生转变:一是从课堂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整合者,将碎片化知识信息转化成为结构性、体系性的价值框架;二是从课堂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需要;三是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思想启发、价值引领者,通过系统化讲授与批判性反思,给以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确立学生正确的思想信仰。因此,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讲授行为也亟待话语突破。

(三)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讲坛权威话语转向 传统的思政课教师讲坛权威话语,源于对专业知识和讲授行为的控制,充分享受着学生的尊崇和信任。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发生的深层次变革,思政课教师这种安逸平稳的现状逐渐被打破,特别是智能化、移动化、交互式的教育教学技术平台出现,如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知识教学实践载体,相较于传统思政课讲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容易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传播频率、传播成本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讲坛权威的话语转向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知识开放、共享越来越普遍,思政课教师知识话语权被迫受到限制,讲坛权威话语解读不再拘泥于课堂,教材文本话语解读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很容易使思政课教师陷入失语的角色困境。二是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优质教学资源、名师授课的示范效应、便捷交互的学习配套服务体验,使得学生知识话语权相对提升,教师“不教可知”的现象日渐增多,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教师似乎不那么重要了”的错觉。基于网络学习的超前学习状态,正在弱化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信任和情感依赖,不断消解思政课教师讲坛权威的外在认同。同时,诸如此类的技术优势,也正在不断挤压传统思政课教师讲坛权威的空间,使得思政课教师正经历着一个相对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讲坛权威面临着话语转向。这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三、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话语锻造

(一)更新专业理念以实现话语主体角色转变 思政课教师与“互联网+教育”时代的“不期而遇”和“深度融合”,是一个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时代发展的结果。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终极目标来看,任何有助于学习者知识汲取的体验,都应该被理性对待和正确接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赋能下的思政课“培养人、发展人”的本质永不会变。所以,只有重新认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才能使“思政课教师职业”在互联网潮流中始终发挥其价值。为此,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既不能刻意回避当前的互联网大潮,也不能无端排斥技术融入的现实挑战,而应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积极融入技术赋能思政课的应用场景,不断解放思想,转变主体角色,以开放心态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实现专业理念发展的与时俱进,形成全新的教学观、发展观,积极推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时代转变。

互联网时代不仅是一个技术变革教育的时代,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变革的过程。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如果拒绝改变,则注定会被淘汰。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不再是完全按照教材和教案讲授话语的“权威中心”,而更应该是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武装起来的优化课堂教学话语的“统筹中心”。一是实现“理念更新”与“角色转变”的融合。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更是一个智能化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顺势而为,变革传统教学中的陈旧观念、僵化模式,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劳动,构建师生共享学习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新模式,而不是被互联网时代技术裹挟而身不由己去转变主体角色和教学话语。二是实现“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的融合。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互联网时代,思政课要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就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的“形式”有机融合起来,以话语内容深化技术的思政内涵,以数字技术提升话语内容的展现形态,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话语魅力。三是实现“知识传授”与“思维启迪”的融合。网络空间中知识获取的开放性、多元化,既有便利学生学习探索的一面,也有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价值认知选择、精神信仰引领困惑的一面。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既有知识传授的职责,更有思维启发、价值引领、信仰传播的使命。这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须坚定的专业理想。

(二)拓展专业视野以实现话语内容丰富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自觉主动的自我重塑过程。互联网时代,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教师专业发展同样提出了新诉求。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应该主动摒弃传统的被动发展模式,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主动寻求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学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突破路径,在不断自我反思与激励、调控与评价中实现专业发展的日臻完善,否则“思想不新会被笑死,本领不强会被气死,办法不多会被愁死,效果不佳会被骂死”,仅凭“广谱适用、大水漫灌”[1]75那么一套风格和腔调的“话语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和赢得学生认可了。

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关键在于视野,视野的宽广与否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话语内容的质量与层次。思政课教师视野宽广了,话语内容自然就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就包括“视野要广”[7],这也为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思政课教师的宽广视野与丰富话语内容主要来自:一是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贯穿到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向学生讲清讲透讲活。二是要具备基本的历史学素养和人文知识素养,能够以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探索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等基本历史事实,向学生讲清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能够从思政教育与人文知识一体化熏陶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三是要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刻把握,才能搞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体布局,否则就无法解答清楚学生们的思想困惑。四是要有对多个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贯通,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占有知识的唯一性、权威性和前沿性正在日益下降的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宽广和渊博的知识基础,就很难精准识别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问题并给予价值引领。五是要有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和当前我国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了解,及时化解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与疑虑。如此,思政课教师才能以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话语内容,使学生信服认同。

(三)强化专业能力以实现话语体系跨界融合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对于新一代生于网络、长于网络的学生来说,“数字原住民”的特征愈发明显,更倾向于接受慕课、微课等多元、开放、灵活的教学形式。相对于“互联网移民”的思政课教师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数字鸿沟”现象,这就对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视角来看,要在专业领域提升思政教师专业发展话语能力,就需要实现大学与中小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跨界融合,实现思政课教师在跨界融合过程中的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的双重素养结构重塑,锻造成为思政课教学领域的“专才+通才”,进而获得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话语权。

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强化与话语体系跨界交融互为影响。为此:一要注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正确选择和培育高素质思政课教师,关键在于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的持久力和鲜活度;核心在于强化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学生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与话语体系、以独特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和引导学生;前提在于涵养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身强烈的政治认同向学生讲清楚现实世界的真问题,识别虚拟空间的假问题。二要强化精准培训以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将互联网空间的网络话语与思政课教材的政治话语结合起来,以学生认知中的困惑点、疑问点、矛盾点为基准,实现向符合学生认知起点和生活逻辑的教学话语转变,达到教材知识逻辑与学生生活逻辑相统一。这也着实考量思政课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也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精准培训的核心目标。三要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措施。通过名师工作室、教学竞赛、优质精品课堂、“金课”打造、表彰奖项设立、云端思政课资源库建设、专项教改课题研究、单列职称评审等激励平台,借助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展示舞台,激励思政课教师不忘初心、苦练内功、强化能力、加速成长,争做专家型教师。四要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互联网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要敢于和善于打破学段限制,积极开展一体化的教研训练项目、教学实践活动、师资培养,实现大中小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设定、内容衔接、方式方法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适应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比如上海市推进的大中小学“美好生活”系列思政课品牌活动,就非常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