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献平,徐婧怡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树立奋斗意识、发扬奋斗精神、勇于艰苦奋斗是新时代好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要求全党“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并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党的十八大以来,“奋斗”一词高频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将“奋斗”作为寄语青年的主题词。在新时代,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将青年的发展与党的事业、民族的未来相联系,将青年的价值塑造与党的使命、民族的复兴相联系,将青年的奋斗与党的奋斗、民族的奋斗相联系,对青年提出了奋斗的“新”要求,搭建了奋斗的“大”舞台。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围绕青年为何树立奋斗精神、如何树立奋斗精神,阐述了时代特征鲜明、价值导向明确的青年奋斗精神,为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引领。大学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阵地,大学阶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因此,将习近平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融入高校奋斗观教育,对于凝聚大学生的奋斗共识、引导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新要求,适应时代新变化,坚持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相贯通、赓续历史与立足现实相结合、扎根国内与放眼世界相协调,结合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发展的规律特点,回答了新时代青年为何树立奋斗精神、如何树立奋斗精神的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
(一)价值之维:青年要认识到“奋斗”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之梦、时代之问、人民之需、世界之变,科学地回答了“青年为何要树立奋斗观”的重要命题,为青年理解奋斗价值、弘扬和践行奋斗观奠定了思想基础。
1.实现民族复兴、创造新辉煌需要奋斗。首先,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青年的利益所在、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2]“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3]“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历史规律赋予青年“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时代责任。其次,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4]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青年人才之间的竞争,青年有想奋斗的意识、有敢奋斗的精神、有要奋斗的行动,我们的民族就会有蓬勃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而言,赢得青年就赢得了时代发展的机遇,掌握青年就掌握了时代发展的命脉。再次,青年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重要力量,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5]52青年的状态直接反映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状态,青年的价值取向直接表现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年崇德向善、积极上进对于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引导全社会的价值导向至关重要,青年崇尚奋斗、敢于奋斗、乐于奋斗,奋斗精神也会在整个社会蔚然成风。最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6]实现伟大梦想需要青年,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有其历史必然性。循史而察,一代代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斗争、参与伟大事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力拼搏,在此过程中,中国梦为青年实现个人梦提供了机遇与舞台,个人梦也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圆梦”。
2.人类谋求发展、世界保持和平需要奋斗。世界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青年是人类进步最富活力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球视野,将青年奋斗嵌合世界发展,寄语“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7]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下一家”“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中国青年在肩负“人生理想的使命”“民族复兴的使命”的同时,也肩负着“人类发展的使命”。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发展紧密相连,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世界也面临着战争冲突、气候变化、发展迟缓、难民危机等一系列难题。世界需要中国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肩负着更多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责任,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国青年既拥有了更广阔、更开放的交流平台和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也要肩负起更为艰苦、光荣的世界责任。因此,新时代青年既要有追求个人价值的定力和投身伟大事业的决心,也要有胸怀天下的人类关怀,将个人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
3.青年成就事业、实现个人价值需要奋斗。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黄金期,是习得奋斗意义、掌握奋斗本领、提升奋斗能力、积极投身奋斗的关键时期。毛泽东曾将青年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初升的太阳,习近平总书记以灌浆期的小麦描述青年不断成长的态势,并勉励青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8]回望历史,“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历史规律愈辩愈明。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像江姐、赵一曼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像钱学森、邓稼先等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科技工作者,还是各行各业中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都在激情奋斗中绽放自己的青春光芒。如今,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9]科技和创新不仅促进了人的进步、为青年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不能紧紧抓牢机遇之舟,就会落后于时代。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之下,青年只有克服懒惰,养成艰苦奋斗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才能抓住时代机遇,不断提升自我,成就一番事业、开拓属于自己的领域,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实践之维:青年要在奋斗中创造“价值”有因才有为,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不仅从世界观层面为青年指点迷津,还从方法论层面为青年勾画实践蓝图。
1.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补足奋斗之“钙”。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理想和信念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体,理想是青年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追求,信念是青年在奋斗过程中直面挑战、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武器。有远大的理想,才能坚定信念;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实现理想。当今,网络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受到青年的青睐,然而在“人人可发声”的网络平台上不免掺杂着不少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这些错误思想以其零散性、泛娱乐化的特点进行伪装、传播,覆盖、侵占主流价值导向的空间,以情绪化的渲染方式宰割主流思想的主导性,以虚无主义思潮解构理想信念,用其感性化的叙事结构消解学理性的知识积累,进而导致青年思想的“异化”。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如果缺失理想信念,就会被这些错误思想迷糊是非,造成精神上的“缺钙”,长期“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奋斗之“钙”,锚定正确的奋斗目标,抵御错误思潮,才可成为有志青年、新时代的好青年。
2.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固牢奋斗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建设是青年奋斗的“根基”,没有德,奋斗就会偏离方向、失去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5]173崇德修身是青年成人成事的基本要素,不仅是决定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的价值基础,也是青年增强道德素质、弘扬社会风尚、严守法律公德、积极追求进步的思想根基。在新时代,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心系国家发展、严守法律法规、时刻见贤思齐才可谓“明大德”。一方面,崇德向善需要青年放眼国家民族层面的大德,向英雄模范学习,将满腔激情转化为报国之志,用服务奉献谱写青春之歌;另一方面,严守纪律需要青年秉持“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奋斗态度,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遵守法律法规,自觉与不良风气作斗争,带头做一名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好青年、好公民,不断固牢自己的奋斗之“根”。
3.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勇担奋斗之“责”。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学习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永恒主题,丰富知识是奋斗实践的前提和基础。青年正处于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的黄金时期,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吸纳新知识。信息化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呈高速增长的态势,新工业革命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知识储备、思维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也展现出许多新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加多元,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若稍有怠慢就会落后于时代进步、世界发展大势。青年具有思维活跃、视野宽广的优势,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善于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是激发国家创新潜能、推动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因此,青年应将深钻专业知识与博览社会知识相结合,将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相贯通,将注重学科领域内的知识积累与放眼人类发展的前沿相联系,将潜心研究与学以致用相融合,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创新思考应用于实践,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重任,勇担奋斗之“责”。
4.做面向实际、深入实践的模范,创造奋斗之“果”。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要做面向实际、深入实践的模范。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本质要求的中国话语表达,“知”是前提和基础,“行”则是关键和落脚点,“知”和“行”相辅相成,以“知”融“行”,以“行”汇“知”,知行相促。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撑,有积极向上的品德修为作为思想根基,有博采众长的专业学识作为理论基础,青年创造奋斗之“果”还需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落脚到力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0]新时代的好青年学习本领、掌握技能有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最关键的是要到实践中施展本领、完善本领。因此,青年不仅要坚持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知识才干,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意识,以高度责任感积极投身伟大实践,用实干创造自己的奋斗之“果”,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概言之,习近平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立足价值之维,青年奋斗之“因”回答了青年为何要奋斗,奠定了青年奋斗的思想基础;立足实践之维,青年奋斗之“为”回答了青年如何树立奋斗观,从学习、思考、明辨、实践等维度指明了青年奋斗的实践方向。这些观念也与中国古人提倡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理念有着内在联系。于青年而言,首先要广泛学习、涉猎知识,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善于审视,进而形成全面的思考,奠定奋斗的基础。其次要有清晰的辨别力。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要以历史思维激发奋斗信心,以辩证思维调整奋斗方向,以系统思维协调奋斗目标,以创新思维增强奋斗决心。与此同时,要汲取积极向上的思想观点,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形成自觉的奋斗意识。最后要坚持知行合一,将习得的知识用以奋斗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赓续传承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厚植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优秀传统,镌刻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文化积淀、红色的奋斗基因。
(一)深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过程中对青年与社会的关系、青年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主要聚焦于青年本体论和青年教育论两个方面。
青年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本质。马克思将现实的人定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青年本体论也是以社会性为基础进行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窥见了青年是推动工业革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青年人”“年轻人”,这些词汇与工业革命紧密相连。马克思高度肯定了青年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特点,以“青年人!你要尽情地弹唱,你要主宰这沉默无言的海洋,你一定怀有远大的志向,你那颗跳动的心儿是多么高尚”[11]赞扬青年志向远大,热情无限。在分析德国革命运动时,恩格斯强调:“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但是这种青年不应该在资产阶级中去寻找。德国的革命行动将从我们的工人当中开始。”[12]指明了青年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并点明青年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强调现代社会的命运“取决于年轻人崇高奔放的激情。”[13]除此之外,列宁结合俄国革命特点以及所处时代的特征,指出青年在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14],强调“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15],将青年置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
青年教育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强调青年要专攻而博览,不断学习知识为革命做准备,他在《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中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希望:“希望你们的努力将获得成功,能使大学生们意识到,从他们的行列中应该产生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它的使命是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发挥重要作用。”[16]列宁对于青年教育的重视体现在综合技术教育改革,要求所有技术学校中加强通史学习,并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奋斗的目标在于全人类的幸福和其自身的发展,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特点、青年使命、青年教育的论述对于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培养青年以及培育青年的奋斗观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基础。
(二)丰厚的文化积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扎根中华优秀文化土壤,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为青年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奋斗提供文化精神支撑,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继承发扬了“勤学善思、求真务实”的传统,明确了青年奋斗的前提。朱熹在《劝学诗》中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青年要珍惜韶华,利用好学习的黄金时期。韩愈在《进学解》中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凸显了勤学善思对于实践指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保持学习,追求真理有着深切期望,他多次借助这些古语典籍勉励青年,强调青年人“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继承发扬了“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传统,描绘了青年奋斗的追求。《后汉书》中以“有志者,事竟成”,阐释了成就一番事业与远大志向、不懈努力之间的密切联系。屈原在《离骚》中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对真理无限追求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青年在奋斗路途中遇到困难时敢于与困难作斗争,敢作敢为又善作善成,以艰苦奋斗精神为指引积极投身伟大实践,推进伟大事业,同时鼓励青年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时代责任感,将个人奋斗追求融入时代发展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继承发扬了“知行合一、笃行致远”的传统,指明了青年奋斗的方法。陆游以“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表明天下的事情都是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详细,见到的又不如实际行动的详尽,若想学深悟透,必须亲身践行。自古以来,求真务实、事事躬行的优秀传统指引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在新时代这个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在这个黄金时期要积极实践,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有所作为。
(三)红色的奋斗基因 红色的奋斗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过去一百多年,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将红色的奋斗基因熔铸于血液之中。回望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怀揣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呐喊,激起全民族的伟大觉醒,成为救国救民的一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为口号,积极向荒原进军,向困难奋进,成为艰苦奋斗的一代。毛泽东指出:“劳苦青年群众占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在斗争中他们又是最勇敢最坚决的。”[17]以此强调青年在革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激励青年继承红色的奋斗基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以艰苦劳动、创新创业为指向,勇做时代弄潮儿,成为开拓创新的一代。邓小平强调:“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18]党中央对青年发出深情寄语,要继承红色的奋斗基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青年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不畏艰难,锐意进取,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一部百年党史,也是一部党领导一代代中国青年拼搏奋斗、担当使命的历史,历史变迁、时代变化,而红色的奋斗基因从未改变、代代传承。
奋斗是当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驱动因素,习近平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中包含着红色的奋斗基因,强调了奋斗和担当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这不仅仅是对全党的要求,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的要求。如果青年没有红色的奋斗基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就不可能实现,青年个人成才发展的愿望也不可能实现,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目标更不可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行动指南。而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融入高校奋斗观教育至关重要,决定青年未来成长道路和奋斗方向,对于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学校发展、个人成长意义重大。
(一)国家之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各族人民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过程中,既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又博采其他发展模式之长,成功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经诞生就定型成熟的发展道路,而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懈奋斗探索的结果。因此,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代代人才的接续奋斗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广大青年作为社会发展中最积极的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理应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青年能否树立正确的奋斗精神,能否践行奋斗精神关乎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以习近平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武装青年,鼓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奋斗实践,成长为时代和国家需要的现代化人才,继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能。
(二)社会之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最深层次、最持久的价值认同。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个人价值高度统一。以个人维度为切入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离不开奋斗意识作为支撑。为国家奋斗是最有价值的奋斗,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是基本的奋斗,诚信做人、友善待人也是奋斗的态度。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也是面向国家、面向社会以及面向个人的精神指引。于价值追求而言,两者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挑战,各国在思想文化交流过程中难免掺杂价值观的较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国内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矛盾,多元化社会思潮频频现身。青年因其思想还没成熟定型,极易受到不良风气、错误思想的干扰与影响。在此背景下,在青年群众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守正青年的价值取向、铸牢青年的思想基础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凝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其融入高校奋斗观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融入青年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校之需:高校做好思政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培养大学生奋斗观、提升大学生奋斗意识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大学生奋斗观的培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奋斗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但奋斗精神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老师通过具体的案例、科学的理论、自身的实践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灌输,使学生从内心认同奋斗价值、崇尚奋斗英雄,进而在实践中敢于拼搏奋斗、争当奋斗先锋。另一方面,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做好当代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一环。相比过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注重物质建设能力的培养,当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更聚焦价值引导和精神支撑。奋斗观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凝心聚力的作用,高校做好奋斗观教育有助于激活大学生的历史记忆,构建集体认同框架,进而加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坚定其理想信念。因此,将习近平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融入高校奋斗观教育中是高校做好新时代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四)个人之需:学生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的必然要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物质水平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而精神世界的丰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后,物质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活动也从单一走向多样,这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国家富强的体现,但个体不应囿于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国家和民族实现发展需要精神力量的凝聚,其实质是青年学生精神面貌的提升。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是动员青年学生参与伟大事业最真切的感召力、投身伟大斗争最强大的战斗力,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前提。个人的精神状态决定其行为选择,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是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的前提基础。因此,奋斗观教育应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体系和价值观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学生进行奋斗观教育有利于让学生保持奋斗的精神状态,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干劲,生发学生锐意创新的力量,增强学生不怕苦、不畏难、不避险的自信,使得其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19]可见,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将习近平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融入高校奋斗观教育中是时代所需也是现实所指。为更好地开展奋斗观教育,可从理论、制度和实践三个层面探析其实践路径。
(一)理想信念路径:推动奋斗观走进学生,培养学生“要奋斗”的价值追求 理想信念路径解决的是培养学生“要奋斗”的价值追求的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分析,“奋斗”是人类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持续性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2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奋斗与幸福联系在一起阐述青年奋斗精神,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继而号召广大青年树立“要奋斗”的价值追求。其中最为有效的路径是将奋斗观纳入日常教育内容之中,让学生以体系化、专业化的方式学习奋斗观,全面理解和掌握其立场、观点,进而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之中。
一是要鼓励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青年奋斗理论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奋斗的论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功效,反映着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其中也凸显了一批英雄模范人物,模范人物具有典型性和感染性,通过榜样可以使抽象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具体化,发挥引领作用以唤醒大学生的历史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基于此,一方面要借助生动的历史故事形塑历史英雄人物形象,同时也要积极宣传当下社会模范人物;另一方面要注意宣传的方式方法,破除“高大上”的刻板形象,树立接地气的榜样力量,多挖掘学生身边和日常生活中的榜样,以其真实性和具体性促进大学生学习效仿。
二是在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青年奋斗理论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奋斗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主创精神。究其根本,是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蔚然成风,成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价值标准。
三是在奋斗观教育中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提升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特点,以大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青年奋斗观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渗透奋斗价值观,使学生将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消解目前社会思潮中“躺平”“佛系”的丧文化,推进奋斗精神在青年群体中形成广泛认同。
(二)教育制度路径:健全奋斗观教育制度,提升学生“会奋斗”的本领能力 教育制度路径解决的是提升学生“会奋斗”的本领能力的问题。制度是实施落实的关键保障,高校在进行奋斗观教育时,制度层面的实践路径要注重完善课程制度体系和构建奋斗观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是完善奋斗观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组织机制。若要使奋斗观教育行之有效,系统化课程体系是保障。目前我国大学生奋斗观教育多依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公共课程展开,缺少固定的奋斗观课程,且公共课课时有限,以应试化的教育方式为主,其对于培育大学生奋斗观的效果差强人意。针对此情况,高校可单独开设奋斗观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课程内容,具体形式可由授课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决定,但需与习近平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据此,一方面,高校需要一套完备的组织机制来保障和规范奋斗观教育的实施,其中规范化的管理和专业化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化的指导保证奋斗观教育的导向正确,于宏观层面,着手课程大纲制定、课内外时间安排、课程指导思想确定等;规范化的管理为奋斗观教育的落实保驾护航,于微观层面而言,着手教师课堂考核评价、学生课后学习测评等。另一方面,通过考核评价制度有利于实现“教—学—评”的良性循环,实现学生有所惑,教师有所解,通过考核评价的结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形式,以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
二是构建奋斗观教育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学校是奋斗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不同的教育主体和环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构建学习、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相比学校的显性教育模式,家庭和社会利用各种各样的环境和场景,采取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模式效果影响更为深远。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奋斗观相关理论的灌输,并以身作则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同时,搭建家校联动机制,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形成育人合力。其次,高校可以邀请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先锋模范,以主题宣讲、面对面座谈等方式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大学生积极学习奋斗观相关知识,并积极投身奋斗实践之中,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最后,立足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社会机构要积极拓展志愿服务渠道,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机会。尤其高校在大型活动举办前,要注意同社会机构提前谋划、科学设计、主动作为,形成同向同行的良好互动。
(三)实践保障路径:拓宽奋斗观实践路径,搭建学生“可奋斗”的实践舞台 实践保障路径解决的是搭建学生“可奋斗”的实践舞台的问题。要推进奋斗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拓宽大学生奋斗观教育途径,以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实践舞台,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一是高校要积极发掘社会资源,与社会力量协同共建实践平台。依托不同社会机构开展的不同活动,把奋斗观教育内容融入各类活动中,利用公共基础服务宣传奋斗观,譬如志愿者协会为大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活动,宣讲组织积极开展公益课堂、主题宣讲进行宣传等。同时,利用社会基础服务设施以拓宽社会教育的渠道,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能量舆论氛围。例如,在大型商圈、车站、地铁站的宣传栏放置有关奋斗观的宣传海报,营造积极奋斗的社会氛围,为高校进行奋斗观教育营造社会环境。
二是高校要深入挖掘奋斗精神资源,以科学方式嵌入育人全过程中。根据各类课程的特点,将奋斗观资源融入到各类课程中,营造全学科育人的氛围。各类课程融入习近平关于青年奋斗重要论述的角度不同、方式不同、理念不同,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无效的灌输,要根据各类学科的特色专长,挖掘学科领域内的奋斗元素,构建科学完备的习近平青年奋斗思想教育体系,形成教育合力,使得教育内容相互呼应,教育效果相互促进。此外,教学方式固然重要,应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重内容,轻技巧;重结果,轻过程的形式主义教学方式。教师要利用其理论和逻辑自身的魅力,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巧用情境式教学和分享式教学促使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进而实现自觉、自主、自发地进行理论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夯实奋斗观教育成效。
三是高校要利用网络创新资源开展奋斗观教育。相比传统学校课堂教育,网络教育具有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依托网络开展奋斗观教育,摆脱传统教育固定时间地点的限制,突破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输出模式的桎梏,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时间地点的灵活性、双向沟通的共享话语模式提高奋斗观教育的实效性。尤其是在重大时间节点、重大活动举办时、重大会议召开时,高校要把握好育人契机,因势利导地开展主题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网络及时开展主题导向鲜明、种类多样、富有渲染力的宣传。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每年五四青年节以及重要时间节点都会发表重要讲话,也会给各行各业的先进青年群体回信,其中不乏对青年的期望、鼓励,适时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讨论,有利于奋斗观教育入脑、入心、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