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铭和
积极心理学是专注于研究人类积极品质、积极行为和积极体验的心理学分支,其强调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关注个体的幸福感、满足感和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体心理健康,还关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应对策略。将其运用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树立正确的三观。由于初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受教群体,他们正处于孩子与成人的“交界处”,思想和行为机制都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客观分析施教对象的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引导。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新兴科学,既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其通过塑造个体的人格而影响其生活。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够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等,后者是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等。
二、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态度和行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竞赛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对其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珍惜时间等。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其心理健康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与积极心理学关于提升个体幸福感的倡导不谋而合。因此,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十分有必要。
三、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引导情绪管理
1.鼓励记录情绪日志,识别情绪。
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需要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情绪认知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情绪的敏感度。建立情绪日志,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记录自己的情感变化,提供一个反思和认知的平台,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从而在情绪受到冲击时更快速、更准确地做出反应。通过记录情绪日志,学生能够识别导致情绪波动的触发因素,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反应。这种认知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情感,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索情感根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学生在建立情绪日志的过程中,需要对情感进行理性分析,逐渐学会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情绪反应,提升在面对情绪时的理性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如此引导学生建立情绪日志:首先,在开始建立情绪日志之前,解释建立情绪日志的目的,强调这是一种认知自己情感的工具,有助于自己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然后,建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周)记录情感变化,以捕捉不同时间段的情感体验,形成对情感波动的全面认识。在记录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书写、绘画、录音等方式进行记录,鼓励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使记录更为真实和有趣。教师可以定期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情感日志,重点解析自身情感的起因、表现和变化趋势等,并提供一定的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对自身情感的更深层次思考。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对情感的理性分析,尝试制定适合自己的情感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2.教授情绪调节技巧,调控情绪。
初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很大变化,他们的自主意识愈发旺盛,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了不同以往的看法,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他们正向着成人的队列迈进,但由于社会阅历有限,认知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还难以客观地看待自身的情感和行为。因此,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还需关注如何传授情绪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逆境时的韧性,使他们在压力面前更冷静、更镇定,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
如何教授情绪调节技巧?教师可以先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情绪的基本原理,包括情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即通过理论教育,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情绪的本质,为后续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奠定基础。接着,进行真实案例分享,展示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调节技巧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模拟练习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模拟中运用所学的情绪调节技巧,在不断演练中逐渐提高对情绪调节技能的掌握度。同时,当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观察学生对情绪调节技巧的实际应用,针对个体差异性,为他们提供更贴近实际需要的情绪调节建议,加深他们对技巧的理解。
总之,教师的角色不仅在于传递知识,还在于引导学生将所学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系统而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其积极的心态,为其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奠定基础。
(二)引导人际互动
1.组织团队活动,体验协作之乐。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与其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相反,会给初中生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他们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与同学、老师以及其他团体成员进行互动,感受到支持和认同,减轻心理压力,促进情感安全感的建立。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沟通、表达和倾聽等关键社交技能,又可以让他们树立更积极的自我认同,提高自尊心。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进行团体交流:第一,设计明确的团体任务,使学生清楚了解任务的目标和预期成果。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愿,促进学生共同努力完成任务。第二,合理划分任务,让每个成员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促使学生在团队中形成互补合作的态势,提高整体效率。第三,强调共同目标。即在团体活动中,强调共同的目标和团队合作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第四,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协作中的体验、感悟和成就,深化他们对协作的正面认知。
通过这样的团体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能够在共同努力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愉悦感。这种积极的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人际互动的积极态度,提高其合作意愿和团队合作技能。这样的团队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人际互动能力,又能使其在团队中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挑战。
2.教授沟通技巧,培养优秀情商。
沟通技巧是提高学生情商的关键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积极的沟通技巧,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建立更强的同理心,增进彼此的信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提升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感知能力和应对能力。因此,教授沟通技巧对于初中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需求和情感,避免沟通误解和冲突,进而与同学、老师和家人建立更加良好、积极的关系。而且,学生通过有效沟通,能够更好地厘清问题的本质,理解不同观点,寻求解决方案。这种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社交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教授沟通技巧:
第一,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在每月的主题班会中,教师可以设置关于沟通技巧的专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有效沟通技巧。通过分享经验,学生可以相互启发,产生共鸣,提高对沟通技巧的关注和理解程度。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分享平台,如小组分享、个人演讲等,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在沟通中的经验和体会,建立互信和合作,促使他们更愿意分享真实的沟通体验。每次的主题班会可以设定不同的沟通技巧主题,如有效倾听、非语言沟通、表达清晰等,以便全面涵盖沟通技能的多个方面。
第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互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群,将面对各种各样的沟通场景,如与社区居民互动、参与公益活动等。这样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到沟通的挑战并学会灵活应对,从而更全面地学习和运用沟通技巧。教师则可以担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导师,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系统地学习和运用沟通技巧,从而提高其情商。
(三)培养乐观心态
1.分享正面经历。
初中生有着较强的自我表现心理,当他们在分享如成功、喜悦、成就等正面经历时,需要调动相关记忆,回顾过去,重新感受到积极情感。这样,学生能够建立更为乐观的情感基调,增强幸福感和满足感。另外,学生在分享中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形成更积极的自我认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增强自我认知和自尊心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正面经历,学生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专门的分享时间,营造积极的分享氛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积极经历,如轮流分享或根据主题邀请学生分享,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分享正面经历,不仅能够影响他人,还能够加深自己对积极体验的认知。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增强分享者的正向情感,激发其分享更多的积极经历,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到团队的支持和鼓励,形成积极的学习社群,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相互影响。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保证分享活动的连贯性,定期组织主题分享活动,确保在全体学生的积极分享中打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正面思考训练。
正面思考训练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将负面思维转变为积极正面的心态,可以帮助他们减轻消极情绪、焦虑和压力,提高心理韧性和抗挫折能力。另外,学生接受正面思考训练,能够培养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充满对未来的积极期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乐观的思考习惯,更好地适应社会、应对人生各种变化,提高对生活的热情。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正面思考训练:在课堂活动中,设计情景模拟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或挑战时积极思考,提出积极的解决方案,如模拟学习挑战、社交关系等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并找出积极解决方案,强调正面思考的力量。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到正面思考的积极影响。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一件积极的事情,提高学生对生活中正面元素的敏感性,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积极的一面。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积极日记,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习惯。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积极的思考习惯,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境。可见,正面思考训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为他们未来面对更多挑战和变化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记录情绪日志、识别情绪、教授情绪调节技巧和调控情绪等方法,可以帮助初中生掌握管理自我情绪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组织团队活动、让学生体验协作之乐、教授技巧培训,引导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分享正面经历、加强正面思考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使他们更好地面對未来的挑战。希望这些策略能够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