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语言感悟能力培养

2023-03-03 22:23匡亚靖
家长·中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字情感语言

匡亚靖

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交际的社会,语言是人们交换、获取信息的基本工具,以语言为基本工具,人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表现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上,则是语文。语文学科一直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语言感悟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还将影响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当下,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素养的培养。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的初始阶段,小学教学尤为重要,直接关乎学生以后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教育标准、教育目标等不断变革,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从传统的知识目标上升为语文能力、学科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其中,语言感悟能力作为学生必备的表达技能,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当下,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文以此为契机展开相关探讨,分析了语言感悟能力的概念以及培养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性,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出发,并在情境创设和作品赏析中将听、说、读、写融合起来,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语言感悟能力的概念

语言感悟能力指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个体能够通过文字感知文字所表述的含义,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表达,应用文字表达技巧,即理解语言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的能力,并能够通过语言的感悟自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小学阶段,语言感悟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理解语言的含义,既包括语言的表面含义,也包括语言的深层含义。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会进行阅读活动,聆听教师的课堂讲授,此过程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语言所传达的表面含义,还要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身的思考领会到语言文字背后的含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背景,了解语言所处的语境,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做支撑。

二是语言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涉及句型、语法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等形式,带领学生认知语文结构方式,探究语言表达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形式下语言表达情感的不同,理解不同场景下的语言应用技巧。

三是语言的情感和文化特征。语言是传递文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语言,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語言所传达的历史文化。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对语言的情感、文化形成独特的认知,从而加深对语言深意的理解,并受此影响形成一定的文化价值观。

二、培养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性

当下,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知识能力以外的教学目标,要求语文课程通过文字教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使其能够积极将语言应用于现实场景中,具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与此同时,语文学科还要透过文字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字、语言的鉴赏水平,使其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语言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需要认识到,汉字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对于一些可能无法用言语传达出来的内容,我们却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因此,在感受汉字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时,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从而体会到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之美。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积极性的带动下,能够以文字为依托,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面,形成自身独到的感受,使其领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言感悟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代表着教师需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语文教学的层次得以拓展,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事物,为学生的创造性语言能力的提升提供无限的可能。除此之外,语言感悟能力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语言感悟能力更强的人,所拥有的精神世界会更加稳定、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其拥有多元化的精神世界提供帮助。

三、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途径

语言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分别对应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阅读、写作等能力,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语文能力。因此,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

(一)从听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听,指的是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传递的信息,通过语言信息的提取,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一过程并不是教师一直说、学生一直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被动的状态,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在教师、同学所说的话语中提取信息。我们需要认识到,听他人说话,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受到成长经历、教育背景、职业、年龄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人的语言水平、语言风格等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发挥“听”的优势,使学生通过“听”的过程产生不同的感受。

例如,小学生喜欢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童话故事引入其中,使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故事讲给学生听,同时可以结合故事内容,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通过声音与肢体的协调应用,将学生带入故事中,引领学生思考。在完成故事的讲授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故事语言的表达形式等进行评价,组织学生交流所听到的信息,表达各自在故事中听到的情感。教师通过这种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通过听来感悟语言内容的能力。

(二)从读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关于读书的经验,熟读之后才能了解书本背后的含义,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观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阅读一直贯穿于小学语文学科的始终。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切身经历语言感悟的过程,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小学语文阅读课应当以学生的读为主要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找到所读文章蕴含的情感,捕捉需要的信息。同时,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迅速提取信息,还要教会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让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能够感悟文章背后的内容,每一次都有所收获,使其语言感悟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

1.感受文字之美。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习内容主要是各种文本,教师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教学文本进行朗读,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中的情感,从而增强他们对文字之美的感受,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程度。对此,教师需要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朗读并不仅仅是将课文读出声音,更多的是根据文字的书写,赋予声音一定的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语音和语调来增强语言的情感感悟。

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先进行朗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对其所描绘的魅力景色有所了解,然后带领学生整体梳理文章内容,带领学生以文字为基础,想象文字所描绘的荷塘月色,最后让学生轮流单独朗诵,并要求学生互评,吸取他人的优点,同时规避他人在朗读时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荷塘月色》中优美的句子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月色下宁静的荷塘之美,在脑海中勾勒出寂静的美景,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

2.学会精读技巧。

一般来说,文章会有重点段落或重要语句,这些段落和语句或点明了文章主旨,或对文章中的故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段落或语句的反复朗读和品味,学生能够将其存储到脑海中,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储备,丰富语言积累,将语言对象的描写内化为自身的体会,提升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

以《丰碑》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为线索,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后,分析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三)从说和写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说和写,就是通过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通过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外宣出来。在语文学科中,这种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通过对话的形式说出来,另一种则是通过文字的方式写出来,这两种方式都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学校、教师可以组织“朗读大赛”及征文比赛,为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以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与语言水平的目标。

四、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重视情境模式的创设

除上述方法外,教师还需要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听说读写四部分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更多的是综合应用,他们应用的场景就是情境模式。同时,在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文章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通过情境的创建,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提升学生的切身感悟能力。

不同的文章所描绘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黄河魂》一类的文章,侧重于对景物的描写,重点描绘黄河的壮观景象,但受到自身学识、见识的影响,仅仅是课文中的文字,学生很难充分发挥想象,很难勾勒出黄河的壮丽。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搜集有关黄河壮丽、豪迈的素材,如《黄河大合唱》、黄河的图片等,为学生的想象搭建基础,使学生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黄河的奔腾不息,增强他们的自豪感,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除了对形象的描写外,还有些文章侧重于对情境的描写,这就需要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文章所描绘的意象与情感。如《乡愁》这篇文章,作为一首现代诗,乡愁通过排比段的使用,描绘出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迫切愿望,这些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自己体会出来的。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海峡两岸文化相似的内容进行情境构建,体现出文化的一致性,并通过文化的一致性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的统一性,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团聚在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地位。

(二)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赏析

一本好书、一篇好的文章,每次阅读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通过反复的揣摩、推敲,学生能够对文章中语言的使用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既能更好地感受作者在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还能通过对文字的反复揣摩,更好地理解文字所侧重表达的含义,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做铺垫。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飞”字的使用非常值得推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体会这一字所传达的两重含义,即表面和深层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革命先辈的不易,今天美好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对于学生来说,语言感悟能力可以与其自身的语言敏锐度画等号,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最为浅显、最为基础的层面,是对句子信息的提炼,学生能够快速提取语言中所蕴含的信息。二是对好词好句的揣摩,能够对关键句子、重点段落进行赏析,推敲文字的使用。三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整篇文章的朗读,体会作者所要构建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自身对语言情感的领悟。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以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实现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文字情感语言
文字的前世今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热爱与坚持
语言是刀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