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荣
在当前的初中教育中,美育课程往往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边缘化的课程。许多学校只是将美育课程视为艺术课程的一种补充,没有真正体现出其价值性和重要性。从学科融合的视角来看,初中美育课程应当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以美养性、以美怡情、以美育德、以美铸魂。本文从初中美育课程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入手,针对如何进行美育课程与学科融合做出具体阐释,探讨提高美育课程教学质效的实践路径。
一、初中学科融合美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跨学科美育课程整合有难度
美育课程通常强调创意、自由表达和探索,而其他学科可能更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使得美育跨学科课程整合存在一定难度。另外,将美育融于其他学科教学需要仔细规划,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能力,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美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方面是欠缺的,美育学科融合的思维和方法并未得到充分应用。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教材内容中缺乏对美元素的挖掘,势必都会造成美育难以贯穿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二)教与学的模式较为单一
多数美育课程在教学模式上重视艺术技能的学习而非创造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以讲授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缺乏必要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艺术创造力。另外,当前一些美育课程更多关注艺术本身,忽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缺乏跨学科整合,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影响了学生对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理解。从学习资源来看,多数美育课程只局限于少数几种艺术形式,如绘画、舞蹈或音乐,单一的学习资源影响了学生对其他艺术形式和媒介的了解和探索,不利于学生对多样化艺术经验的获得。
(三)評价方式不够多元
目前,美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侧重学生艺术作品的展现与评价,只注重最终成品的呈现,忽视了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实验和探索的过程性评价,也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性培养。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错失发展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机会。教师应该立足《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综合用好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以更好改进美育评价,提升美育工作成效。
(四)课程开发缺乏学段衔接
当前的美育课程中,各学段之间缺乏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连贯性,每个学段的课程可能独立于其他学段,导致学生在不同学段中习得的知识、技能、审美等出现断裂。另外,当前的美育课程缺乏学段衔接的美育课程,中、小、幼三个学段的美育课程往往各自为政、虎头蛇尾,未能形成一股合力去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精神境界、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美育与初中各学科融合的探索
(一)与初中历史学科融合
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一种审美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能够让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欣赏,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在“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教学时,在带领学生领略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与观察青铜器中变化莫测的纹饰,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些纹饰的特点与意义。在学生对青铜器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融入美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平面手绘的方式创作青铜器装饰画。教师提供各展馆中的不同的青铜器藏品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来建立审美感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并让学生结合资料,选择相应的器型,仔细观察上面的纹饰,起稿、绘制、完成作品创作。
(二)与初中语文学科融合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能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和思考,除了汉字本身的魅力之外,更多的魅力来自文章所唤起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审美创造力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培养审美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教授《北冥有鱼》这篇文章时,为了深入探究鲲鹏的形象,教师可以设计“入境”环节,并在这个环节中播放一段空灵的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鲲鹏的形象,让学生通过音乐的烘托,深入地感受到鲲鹏的神秘,更好地理解和归纳鲲鹏的形象。同时,为了让学生对鲲鹏这一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师继续设计“化境”环节,并在这个环节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鲲鹏要不远万里进行这次长途跋涉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注意到书下注释二中提到北冥是一个不毛之地,环境贫瘠,鲲鹏不满于现状故此;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南冥是鲲鹏心中一个美好理想的寄托;还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生命在于不断拼搏,鲲鹏是在寻求生命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完全打开了想象的闸门,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和拓展,不仅理解了鲲鹏的形象,还深入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审美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激发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三)与初中数学学科融合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感性的材料,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以直观的形象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数形之美。
以“勾股定理”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毕达哥拉斯发现地砖上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的数学关系来引入新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播放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赏这些图片的奇妙之处与独有的美感。通过这样的引入方式,教师将数学与美育紧密相连,使经过导入后的课堂既有热烈的气氛,又有沉静下来的思考。从美育的角度来看,这种引入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妙之处。地砖上三个正方形之间的数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美丽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与魅力。教师通过展示地砖上三个正方形之间的数学关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与初中物理学科融合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这为在物理教学情境中渗透美育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不仅涉及美术、音乐等学科,还与物理等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将音乐与古诗词等艺术形式与物理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讲述物理知识时,教师引入相关的音乐或古诗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又如将美术与物理教学融合,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创造加深对物理学习的理解。
以“声波的反射和衍射”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用王维的《鹿柴》一诗作为导入,通过让学生回忆经典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来引出本课的主题。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空旷的山林中,四周是高耸入云的群山,一片寂静,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却发现这个空山中并没有人的身影。然而,就在这静谧的环境中,听到了微弱的声响,仿佛有人在远处低语。这些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边的呢?这就涉及了声波的反射和衍射。当有人在空山中说话时,声波会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传播。其中,一部分声波会直线传播,直接到达我们的耳朵,使我们能够听到清晰的声音。这就是声波的直达传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借助文化元素装饰课堂,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美感,激发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三、基于学科融合的美育课程开发实践路径
(一)探索美育课程学习模式的多样化
美育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在美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该探索更多样的教与学的模式:一是自主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虽然是以教师为主导,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感知、体悟、实践,进行自主、自我、自觉的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二是体验教育,对美的感知。教师要因人而异,鼓励学生到现实中、生活中、实践中去体验,这样的感受最深,收获也最大;三是开放教育。美育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社会,美育有更广阔的天地。比如,近两年组织开展的“京剧进校园”“书法家进课堂”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的直接作用是让学生在各类美育活动中得到锻炼,营造浓郁的美育氛围,最本质的作用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构建美育课程评价多样化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落地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美育课程评价,就有什么样的美育发展导向,教师必须主动顺应“五育融合”的趋势,以美育课程的评价改革助力美育课程的一体化实施。美育是研学、实验、体悟的教育,因此,要重在过程,重在实践。
比如,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美育成长档案,建立动力制、积分制、升级制,打造“美育天地”,把美育作为一个学生成长、交流、分享、总结、提高的过程。分阶段进行成果展示,对学生创作的作文、作品、产品等进行展览。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师可以把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美育专门课程以及参与各级、各类组织的美育实践课程的情况,纳入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中。美育课程评价需要采用更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虑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反思和实验,允许多元的评价标准和工具,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艺术成长和素养发展。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认知能力。
(三)促进跨学科美育课程的融通
突破传统美育中学科分割的界线,充分挖掘各学科的美育资源和因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建构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大美育课程体系,改变以往美育课程建设“重独立、轻融合”的现象。要开好音乐、美术、书法、戏曲等美育课程,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引领下有所成长。其他学科教师要主动融入美育工作,展现美育角色,发挥美育职能。比如,可以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融入美术、音乐等知识,达到以智益美的效果;在道德与法治、思政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个体成长的内在品质,达到以德促美的效果;在体育锻炼、赛事表演中找寻健康的美,达到以体健美的效果;在动手操作、综合实践中感受收获累累硕果的美好体验,达到以劳益美的效果,形成“大美育”的格局。
(四)推动美育与其他四育的融合
美育的宗旨是以美养性、以美怡情、以美育德、以美铸魂。美育是立人、成人、全人的过程,是自然人—感性人—审美人—完善人的必修课,是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举”。教师要积极构建美育的融合机制,突破美育与“五育”中其他四育的界线,主动挖掘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中的美育因素,推进美育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五育并舉”的同时实现“五育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培养和长远发展。
(五)把握美育实践活动的独特性
一是实践性。教师要注重美育的目的性、趣味性、吸引性、新颖性、参与性。美育一定要从趣味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望,然后是体验性,再次是创造性。二是形象性。教师要从生动形象入手,上升到理性感悟,使感性与理性实现统一。比如,教师可以运用绘本、图解和思维导图等形式去呈现。三是审美性。审美过程往往经历发现—理解—表达—共情—创造的一系列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五大审美能力,即感知能力、辨别能力、发现能力、品赏能力、运用能力。
(六)探索美育课程各学段的融合
美育课程应该是进阶式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低年级要通俗、浅白、生动、活泼、有趣,高年级力求在思想境界、行为方式、创造能力上有所提高。在美育课程学段融合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美育中小幼学段分割的界线,尝试以艺术美育、学科美育、活动美育、潜在美育、综合美育为形式线索,以自然环境美、文化艺术美、人文社会美、科学技术美为内容线索,打通不同学段之间的美育屏障,重构各学段的美育课程资源,分学段、有侧重地规划美育课程设置,以同源阶梯式课程实现美育课程的衔接贯通,相互呼应、有效配合,从而改善中小幼美育虎头蛇尾、断层割裂、未能形成长效的学习和教育效果的现象。
四、结语
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育融合”背景下,筑牢学校的美育主阵地,在理念、课程、评价、活动等方面实现融合发展,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方面推动多样化发展,在学段方面做好一体化衔接,努力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研究、实践的三位一体的美育育人新格局,发挥美育的最大价值。
注: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2021年度规划课题“构建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研究”(立项编号:ybzz211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