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双双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和痛点。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作文板块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着重对作文教学进行优化,完善升级,才能切实打破目前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不断激发学生对作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写作整体质量。而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目前多数语文教师较为青睐的教学模式。本文从目前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入手,梳理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并对具体教学实践策略进行论述。
一、当前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假、大、空
新课标对作文这一板块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尤其避免假、大、空等问题。但是学生受年龄特征和认知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写作能力不强,常常为了完成写作任务,生搬硬套地延展作文内容,很多时候内容空洞无物。究其根本,与学生阅历尚浅有极大关联,很多小学生缺乏对写作题目的主观认知,无法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入真情实感进行创作。加上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主取材和储备资源的意识,导致在作文创作过程中常常苦思冥想,提笔无物,难以创作出真情实意的优质内容。
(二)存在作文模式化问题
目前,小学生作文除了存在假、大、空问题之外,多数学生还表现出作文模式化问题。尤其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生在写作期间往往以获取高分为核心目标,导致作文学习过于功利化,学习兴趣也较为有限,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创作成果。同时,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了保证学生的写作质量和写作效果,会为了考试而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写出来内容为“应试作文”。正因如此,学生在写作中逐渐养成模式化创作的学习习惯,虽然缓解了作文写作的难点和痛点,满足了考试的总体需求,但是这种错误的作文写作形式和写作思想对学生群体尤为不利,久而久之,学生写作思维僵化,缺少个体生活经验,文章往往苍白而空虚,有种无病呻吟、生拉硬扯之感,难以提高创作水平。
(三)存在思维成熟化问题
当前的小学生在语文写作方面还存在思维过于成熟化的问题。本身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群体应具有明显的儿童思维,尤其在写作期间,儿童的纯真和好奇意识等都应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近年来,学生所创作出的作文内容逐渐缺乏儿童思维意识,甚至经常说出一些“大人话”。这些问题的成因多与作文教学方式方法有一定的关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乖孩子”的培养模式,虽然初心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却无意识压制了学生的纯真和天性,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创作中显示出思维过度成熟化的问题。加上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压力,为了满足应试教育对分数的要求,学生在创作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话语模式日渐成熟,破坏了儿童时代应有的纯真特性和发展规律,压抑了儿童的天性。
二、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原则
(一)交际功能原则
基于以上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发挥生活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价值,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交际功能原则是首要原则,也是教师应落实到底的原则。长期以来,语文作文教学工作过于模式化、套路化,以结果为导向或以过程为导向,缺乏对学生综合意识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学生写作知识的积累量,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关键方法,却陷入套路化、模式化的困境,学生初步创作出符合应试教育要求的作文,辞藻华丽、文采丰富,但仔细斟酌,发现缺乏真情实感,未能切实将小学生应有的思维特征以及发展特点展现出来,丢掉了个性,整齐划一。正因如此,在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交际功能原则,坚持以交流为导向,让学生在作文创作中不断探索和思考,打破思维禁锢,形成作文表达的创新能力,逐步在生活中有效锻炼语篇构造能力。
(二)依求真实原则
除了交际功能原则之外,在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坚持依求真实原则,保证生活化教学的应有价值。从学生目前作文常见问题来看,大多缺少真情實感,使得创作的内容缺乏灵魂。分析其根本原因,一方面与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表达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往往与教师的作文教学模式有极大关联。要想有效运用生活化作文教学方法,教师就应切实依求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凿开学生情感的泉眼,拨动学生的心弦。基于此,在遵循依求真实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坚持内外融合,共同探寻作文表达生活化的关键所在。对外,教师应带领学生探寻生活的真实感受,感受真实生活中的情趣诗意,为作文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源泉,犹如源头活水一般,为学生作文创作提供支持。对内,教师应进一步带领学生探索真情实感。另外,教师应秉持开放性的思维,用鼓励、赞扬的目光审视学生创作的内容,逐渐让学生的作文冲破种种羁绊,切实提升创作质量。
(三)合理想象原则
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依求真实原则,还要切实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正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不应禁锢学生的发展优势,而是要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合理虚构,这样才能提高作文综合质量。真实性原则与合理想象原则绝非处于对立面,而是同等重要的两个部分。当然,虚构绝不是虚假,学生在作文创作期间,教师必须给予直观引导,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坚决杜绝假、大、空的文章。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辨别学生在作文中的想象和虚构,并指导学生改进。在此基础上,如何把握学生对作文内容和细节虚构的“度”,是需要教师进行研究的一大要点。同时,教师应坚持真实原则,所有虚构内容不得与真实相违背,这样才能跳出弄虚作假的怪圈,进一步回归到“说真话、抒真情”上来。
(四)及时反馈原则
在作文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及时反馈原则,在学生完成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真实评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又能更好地回归生活本源,再次优化创作内容,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架构,掌握生活化作文创作的关键技巧。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的评价方法过于陈旧和套路化,是学生目前作文存在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此,在不断调整作文教学方法、渗透生活元素、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反馈,让学生准确认识到自身作文的优势与不足。当然,在为学生提供反馈的同时,教师应进一步利用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切实融入生活元素,让作文评价更有实效。同时,教师应提高生活化评价效率,避免评价周期过长,影响学生思维,切实发挥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及时反馈原则是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又一关键原则之一。
三、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
(一)利用生活现象,激活写作动机
基于以上分析,在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还要切实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才能更好地驱动学生的写作行为,提高学生在作文创作上的整体价值。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进一步深化其写作动机。尤其小学生群体缺乏完善的知识积累,加大了写作难度,即使拥有较好的写作技巧,但真正达成落笔成文的效果仍然非常困难。为此,教师应有效利用学生对各种生活事件的敏锐感受,促使学生生成写作动机,突出写作内容的生活气息,避免空洞无物。
例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身边的乡土生活资源,为写作训练提供素材,切实就地取材,鼓励学生抒发对家乡的真情实感。如在“20年后的家乡”这篇作文中,教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乡土情境或习俗出发,书写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作为创作的灵感源泉。而这种最容易获取的生活素材能够迅速激发小学生内心对乡土情怀的表达欲望,既有效运用了生活元素,又能深化学生的写作动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二)整合生活信息,形成素材系统
教师还可以在日常作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可以尝试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信息,形成作文创作素材系统。多数小学生虽然每天接触大量的生活,信息极为多元,但是缺乏主观提取的意识,导致写作期间无法信手拈来。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应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鼓励学生日常多积累,建立自己的素材系统。
例如,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建立写作素材系统,主动从生活中筛选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首先,按照生活主题整理素材,如常见的节气习俗主题,学生要主动观察日常的节气习俗,并记录节气习俗的一些小事。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分类,让学生积累身边的小事,汇总成“生活小事集”。这样一来,后续在具体创作中便能从其中搜寻素材案例,如亲情小事、友情小事、成长小事等。最后,教师要尝试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拓展,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仍以传统的节日习俗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整理素材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思考各种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重阳、七夕等,这样能够拓展学生对日常一些事物的认识高度和挖掘深度,不仅能够形成丰富的素材系统,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深入生活情境,拓展立意深度
除了要建立生活化写作素材系统外,教师还应在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生活情境,构建写作范式的能力,感悟各种生活现象的哲理,并在文笔中倾吐内心感受,让文章更为厚重有力。具体来说,教师应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深刻写作利益的能力,达到以小见大的培养效果。学生如果能从身边小事的细微之处捡拾作文创作的特殊视角,将能够显著提升写作质量。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里看世界的内在核心,并将其融入日常的写作练习中。
例如,在“父母之爱”这一写作练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从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小事入手,达到由小见大的创作效果。如教师列举其中一篇优秀的范文,作者将生活中邻家小妹抓周时的场景记录下来,虽未直接书写亲情细节,却在抓周的整个过程中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现出父母对女儿深深的爱意。这种另辟蹊径的写作方法,让人阅读时能够品味到浓浓的亲情,整体创作效果较为理想,将常见的生活小事作为文章的基础素材。当然,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避免创作出的文本内容千篇一律,难以凝练动人心弦的文章。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情境,拓展创作深度的同时,要鼓励学生清楚真实的心声,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合理地展现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创作出的作品具有真情实意,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四)借助生活舞台,形成多维评价
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优化作文评价,切实发挥评价的积极价值,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写作水平。传统的作文评价一般较为单一化,学生看到教师模棱两可的评价结果并无太大触动,仍然不知道自身作文的优势和短板所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评价也要完善,尽量丰富评价维度和评价形式,让评价更有实效。
例如,在“形形色色的人”这一写作练习中,教师在拿到学生创作的文本后,应注重采用双主体评价,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评价,而是引入学生主体评价,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价效果。首先,教师为学生讲解作文评价的基础方法,确定评价的关键点。其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共同阅读他人文章,并找出文章描写较为优秀的点,思考如何从更多角度进行表述。最后,除了鼓励学生进行鉴赏和评价之外,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回顾以往的生活经历,进一步深化点评指导,发挥生活舞台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对教师的评语形成更深刻的反思,为后续持续优化写作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作文创作难度,引导学生建构生活化的素材库,积累丰富的灵感源泉,并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引导学生拓展写作深度,切实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创作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