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璐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李可染在《谈学山水画》中曾经写道:有一次,我在万县,看到暮色苍茫之中,山城的房子,一层一层,很结实,又很丰富、含蓄。要是画清楚了,就没有那种迷蒙的感觉了,其中有看不完的东西,很复杂也很深厚。后来,我就研究,掌握了技巧,先把树、房都画上,以后慢慢再加上去,以纸的明度为“0”,树、房子画到“5”,色阶成“0”与“5”之比,显得树、房子都很清楚,然后把最亮的部分一层层加上墨色,加到“4”与“5”之比,就很含蓄了。我把这种画法叫作“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这种画法即先是一张白画纸,什么都没有,后来把这些都画上去了,最后使之又逐渐地消失,成为生活中的本来样子,特别真实,从而创造出李可染绘画风格。李可染对画山水画“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阐述喻之社会、人生种种,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写作指导
材料第一段以李可染的视角将纸张和颜色的有无关系深入浅出地阐明;第二段由绘画引入生活,“有”是颜色的叠加,“无”是意象的消失。兼顾材料和任务的要求,我们可以清晰地对有无关系进行辨析,“有”带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在绘画中能体现出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在人生中带有入世可为的含义,但“有”又不是以形以私存在;“无”则体现为无身无我,达到功成隐退的高尚境界,与“有”并非界限分明的矛盾对立,而是不消极低沉,不遁世逃避。
写作时可结合“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关系,进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有无”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提出青年人应该在时代发展中如何实现“有无”的思辨认知。行文时需要层次清晰,采用并列式或递进式,使得文章情境意识深刻。
例文
诚意正心有中见无,修齐治平无中生有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中学 马长敖
李可染于纤薄的纸张中渲染墨色,在高远、平远、深远的折叠空间中笼罩沉重、顿挫、壮烈,这是无墨的构图与有墨的递加形成的艺术张力;老子秉持“无为而治”以达到“有为之意”,“无”是天地之始,“有”是追求万物。常观“无中生有”之妙,以“有”成無界之功;常思“有中见无”之意,以“无”立无垠之境。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凡人执念于“有”,圣人从“无”中见禅,“有无”之端常取决于个人的诠释。识“有”则个性在场,辨“无”则隐身自我。鲁迅说:“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提炼“无”的智慧,突破有形的个体局限。张海迪在小我与大爱之间,勇敢地隐匿“无”的缺憾,涌动“有”的无私;史铁生于命定的局限中开出不可须臾的生命之花,在无常的病隙中悟得亿万年生命的长度,在渺小的蜉蝣身上看到自然也需要有朝生暮死的繁衍,于“无”中窥见“有”,又不执着于“仅有”,不迷茫于“今有”,以半张轮椅走遍自己的地坛。
小“有”见大“无”,小我悟大我。愚人守着毫厘的拥有,智者却能领悟太行王屋之外的勇毅。秦帝国从“振长策而御宇内”到“戍卒叫,函谷举”,刻意地将“大有”凌驾于“小我”之上,妄图以方寸之心“囊括天下”,最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而杜甫与高适们处庙堂之高却仍见江湖之远的“小我”,他们从一封校尉羽书中得见千万广厦崩塌,从一根大漠枯草忆起沙场征战的将士。李白散千金只为人生得意须尽欢,苏轼舍竹杖芒鞋只为迎山头斜照。从“无”到“有”,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从“有”到“无”,是领悟人生真谛的不二法门。
我们不缺少纵横交错的路,但是缺少能够在人生旅途中保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领悟,从新到旧、从旧到新锐意进取的反思与舍弃。“有无”之境的营造是内心在岁月的涤荡下的交互,更是生活在光与影的交错中更替。
评点:文章层次清晰,观点明确,笔者开篇就贴合材料李可染画法,再以老子观点对材料有无关系进行论述,由表及里,明确文章主要观点。文章中引用经典,阐释深刻的内涵,同时每个中心论点后以详实的示例支撑,组织严密。同时语言非常优美,化用诗句,拓宽读者的想象空间,既富有哲理性,又不乏美感。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