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探索

2023-03-03 01:10黄凌
成才之路 2023年6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课程思政

黄凌

摘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关键在于打造“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企业实践课”“三课堂”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主体,整合共建思政教学体系,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文章从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意义、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6-0001-04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现代学徒制下湖南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C33)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部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完善和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实现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的构建。自2015年起,全国的许多高职院校开始现代学徒制项目试点,到目前现代学徒制已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下面,对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意义

1.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有利于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实现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实行现代学徒制,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技术技能,更要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爱国精神,同时还要使学生有创新能力、职业道德,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前信息多元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更加复杂化、多元化,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让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三观”,并能将其贯穿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无疑是一种挑战。在现代学徒制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立德树人是根本。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关键就是通过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等,在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企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过程中有机融入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相互补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自觉接受这些理念,进而在职业行为和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2.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性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育人过程中,思政课程以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目标,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纯粹的理论讲授和直白的思政说理,唤起学生的认同感。毫无疑问,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纯粹的理论说教不感兴趣,不能完全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而课程思政从润物细无声的角度入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更能从心理上接受,入脑入心的效果会增强。因此,课程思政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爱党爱国、创新敬业等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分计划、分步骤融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效能,与思政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3.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有利于增强“双主体”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现代学徒制教学的主体是企业师傅和高职教师,协同育人是“双主体”教师的共同职责。不论是企业师傅还是高职教师,他们教学的能力与个人素养的高低都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当前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部分高职教师对专业知识、学生技能的传授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思政育人使命的认识,认为思政育人只是思政教师的职责,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好学生技术技能。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需要每位教师自觉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不但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劳模精神、爱国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师不但要掌握高校教师的专业育人知识,还要不断领悟企业的先进技术、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及专业前景,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丰富个人的实践经验,让自己传道授业的本领保持创新性和持续性。同时,企业师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导师和身体力行的榜样。如果高职教师、企业导师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思想的引導,会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降低。因此,每位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的教育。现代学徒制培养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精神、科学态度、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和企业导师都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自觉树立“德育”思维,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二、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主体是“高校教师+企业导师”。多数高职教师仅有高等教育教学的经历,一些教师长期从事基础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方面颇有心得,但并没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对企业工作的流程、环境及工作要求根本不了解,对企业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并且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较之企业导师有所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提炼思政教学素材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基于企业实践的教学中。部分企业导师以带徒弟的方式对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缺乏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专门的理论教学经验不足,思政育人意识缺乏和思政教育资源的运用不足,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难以将企业文化内核、劳模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有效融入。而在以盈利为目的的观念中,一些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带着“功利化”的目标,部分企业导师带学生往往更多地考虑能否创造更多的利润,很难将大国精神、中国智造、大国工匠、中国精造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技能操作中。综合来看,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培养出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合格“员工”,但是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教学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待整合

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场所,共同承担着培养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育人使命。但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政教育资源和重点上存在着差异: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道德和传统道德等的培育,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化为具体的精神追求;公司企业则更注重创新能力、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职业人并将职业素养应用于实践活动中。高职院校和企业这种对思政侧重点的不同,也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并没有做到互通有无,而是各干各的事,各吹各的号,所以必须整合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教学环境下的思政教育资源,让两者达到互相融合渗透,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思政的协同,这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更有利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教学考评体系的有效性有待商榷

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和企业采取交替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一段时间,又转到企业锻炼实习一段时间。这样,就使得高职院校和企业难以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考评体系。第一,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在企业考核中,企业会结合自身的特点、性质,按照自身制定的考核体系,将学生作为企业人对其进行考核。学生作为企业人的考核是多元的,包括技术、技艺的提高,业绩的提升及在企业中的表现等。而高职院校按照学校对学生是否能拿到课程学分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就无法根据每个企业的特点形成与之相统一的考核制度,结果导致企业是企业考核的体系、高职院校是学校的考核体系,两者“各自为政”。第二,专业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在考核过程中,不论是企业还是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的考核都会出现单一化的情况。高职院校专业课考核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为主要考核,在比重设置上,期末考核占60%,主要是卷面成绩,往往注重专业知识重难点理论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专业课程中思政素养的考核。企业考核往往注重学生作为企业员工业绩的创造能力,而忽视精神的内化。第三,思政考核内容存在差异性。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注重思想品德、学校纪律等方面,而企业更注重行为规范、工作态度等方面,这就使得考核内容容易出现偏差。

三、現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涉及三个课堂———“公共基础课课堂”“专业课课堂”和“企业实践课堂”。“三课堂”承担着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任务,集理论性、技能技术性、实践操作为一体,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又有相关学科的属性。这就要求思政内容不能用一种方式强行灌输,要深入研究“三课堂”特点,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1.打造“三课堂”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

“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的构建,对双育人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职教师要积极下企业锻炼,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搜集相关教学素材。专业课教师要将企业生产生活中对人才专业精神的要求的素材有机提炼并融入专业课堂中,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挖掘思政教学元素。思政课教师要摆脱枯燥的说教,把搜集的企业素材如企业优秀员工的案例、企业创业的艰辛经历、企业工匠精神的代表及企业社会的贡献率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鲜活的企业故事中体会企业的精神,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抬头率”,让课程思政真正鲜活起来。企业导师要接受日常教学培训,了解在校学生心理状态、思想动态及能力素养,在具备教人和育人的能力基础上提升教人育人的水平。其次,高职教师和企业导师需要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具有挖掘、梳理、拓展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覆盖。

2.整合共建“三课堂”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整合共建“三课堂”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关键在于打破现代学徒制下模块分割的弊端,打破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形式边界。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密切对接,组织成立师资团队,开发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材体系,并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企业实训课程的“三课堂”教学体系,包含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整体研究。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共同研究制定现代学徒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其中,使思政元素成为各类课程的重点。思政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爱国精神,关心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钻研精神,注重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领悟。企业导师在实习实训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实践创新、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三课堂”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资源和企业思政教育的整合,让高职院校教育的价值理性与企业教育的技术理性相互交融,校企产生协同效应,使各个课堂各有思政教学的重点,同时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改进和创新“三课堂”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下,“三课堂”要确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采用“思政教育+专业教学+企业实践”三融合的教学理念,组成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加上企业导师组合的师资教育团队,并注重学生在校三年的阶段性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应高职学生在校三年的各学习阶段。第一阶段对应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这一阶段学生从高中踏入大学之门,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重在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政治素养。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大学语文、写作、体育等通识课程。第二阶段是学生在校的第二年,主要涉及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相互交叉学习。这一阶段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思政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共同研究制订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自觉融入企业文化和岗位中,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找到自身发展的基点。第三阶段是学生毕业实习实践的时期,这一阶段的重心主要放在学生的实习实训上,由企业师傅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企业道德的素养培训;专业导师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教学协助引导学生完成生产任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技术的提升;思政教师注重学生的岗前思想价值引导。

4.建立健全“三課堂”的考核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三课堂”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教育考评,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素质的目的。在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精神、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和企业实践表现作为一个考核整体来进行考核评价,不但要考核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学生在企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人员经常性地保持沟通交流,达成共识,不断改进对学生的考核目标以适应企业的需求,注重学生行为呈现方式的过程性考核。在此过程中,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与企业导师保持持续联系,注重企业导师对学生职业道德、工作纪律及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以此来全面提高考核的全面性。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实现了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总之,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执教,教学环境既有校内课堂、实训基地,也有企业实习实训场地。面对教学主体和教学环境的多元化、复杂化,无论是思政理论课教学,还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直接关系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为应对这种趋势,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企业实训课的“三课堂”中构建基于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模式,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晓波.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05).

[2]王风斌,乔建芬,赵凌俊,等.校企合作高职现代学徒制课程思政育人创新和特色[J].轻工科技,2020(02).

[3]李娟.“课程思政”视阈下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J].党史博采,2019(12).

[4]平静,徐飞跃,王钢.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06).

[5]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8(06).

[6]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in the View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Huang Ling

(Hunan Biomechanics Electromechanic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key to build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of the curriculum is to create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ubject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enterprise practice courses", "three classes", integrate and jointly buil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improve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odern apprenticeship;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课程思政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