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素军 闫应西 经振兴
腰痛是指以下背部、腰骶部、臀部的疼痛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伴有或不伴有腰部活动受限、一侧下肢麻木疼痛、腰酸乏力等兼症[1]。引起腰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且病因复杂,西医学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治疗,但是疗效欠佳,腰痛容易反复发作[2]。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肾虚为腰痛发病之本,而湿寒、痰积瘀血、气滞等为标,而腰痛又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寒者,涉及到腰痛的疾病主要有慢性腰痛、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中医学将腰痛分成4种类型:寒湿型、湿热型、瘀血型和肾虚型,其中寒湿型是最为常见的,主要表现为发冷沉重、屈伸转动不利,在阴雨天气或腰部受寒时发作或加重,缠绵反复,治疗难度大[3,4]。邵氏无痛手法能通过局部手法按摩的方法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的疼痛阈值,并且松解紧张粘连的肌肉组织,有助于加速组织修复,促进疼痛症状缓解。寒痹汤是在寒湿型腰痛的寒湿内阻、经脉瘀滞病机基础上自拟的中药汤,疗效肯定。针灸是中医治疗腰痛的常用方法之一。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结合,具有散寒止痛等功效。本文观察温针灸联合邵氏无痛手法、寒痹汤内服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郑州市颈肩腰腿痛医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诊的寒湿型腰痛患者116例为对象,将筛选后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有58例,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32~57岁,平均(45.2±5.8)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年,平均(1.42±0.22)年。观察组有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30~58岁,平均(45.4±5.6)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3.2年,平均(1.45±0.24)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中关于寒湿型腰痛的诊断标准;②年龄30~60岁,性别不限;③意识清楚,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其他疾病者;②既往有腰椎椎体骨折、骨结核、骨肿瘤、严重骨质疏松症病史的患者;③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迫者;④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邵氏无痛手法治疗和寒痹汤内服:①邵氏无痛手法治疗。首先根据“邵氏诊疗法”划分治疗区域,确定治疗灶,明确治疗点、手法方法、用力标准等。然后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以拇指点按和掌根推揉腰椎两侧的肌群,先健侧后患侧,手法轻柔,先滚法后揉,使得肌肉放松;然后按揉椎旁肌群,以肘尖按压压痛点,使得热感经患侧小腿传至足部,选择委中、环跳、轶边、承山、承扶等穴进行点压。然后进行腰部肌肉的按摩,轻柔按摩,并后伸压腰,调整腰部的生理曲度。对腰椎旁肌群自上而下的推按,拿揉患侧下肢后外侧。在按摩的过程中保证施以适宜力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使患者有或痛、或酸、或困、或胀、或沉的感觉,以感觉到“快然”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为一个疗效,间隔2 d后再开始下1个疗程的治疗。②寒痹汤内服。组方:制吴茱萸15 g,川芎20 g,炒山桃仁15 g,白芍10 g,白芷6 g,姜半夏6 g,茯苓20 g,麸炒苍术20 g,桑寄生、独活、羌活各15 g,川牛膝20 g,干姜9 g,甘草20 g。煎汁400 ml,分成早晚2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连续服用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上述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温针灸疗法,取穴:腰夹脊穴、肾俞、关元俞、环跳、委中和阿是穴。选择28号毫针,患者取俯卧位,用75%酒精消毒穴位和毫针后,将毫针刺入腧穴的浅层位置,缓慢进针到一定深度后给予中等强度的提插捻转,达到酸麻胀感后留针,然后在针柄上套3 cm长的艾炷,点燃施以温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放置衬垫厚纸片,以免烫伤皮肤,共燃尽2段艾炷后起针。隔日针灸1次,10 d为一个疗程,休息2 d后开始下1个疗程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①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能将腿抬高,且脊柱侧弯现象消失,脊椎活动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能将腿抬高,脊柱侧弯现象基本消失,脊椎活动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脊柱侧弯现象、腰痛、脊椎活动等均无明显改善。②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腰痛程度,得分为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4~6分为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7~10分为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对日常生活工作影响明显。③ODI指数: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测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程度,共有10个条目,得分0~5分,总分0~50分,实际得分=总分/5×实际回答题目数×100%,得分越高则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④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对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评分,主要包括腿痛、腰痛、自汗、倦怠无力、失眠、烦躁易怒等,按照轻重程度从无、轻、中、重分别记分0、1、2、3分。
1.5 统计学方法收集规整数据资料,输入SPSS 24.0软件中检验,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总有效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2组腰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例,%)
2.2 VAS评分和ODI指数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腰痛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 (例,
2.3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腰痛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综合征,是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引起腰痛的原因一般为外邪侵袭、年老体衰、急性外伤等[6]。①患者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或是劳作时淋雨着凉等,导致风寒入体,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引起腰痛。②在抬重物时体位不当、用力不当等可能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腰痛。③先天不足、过劳、久病体虚导致腰痛。寒湿型腰痛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主要是因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遭受风寒潮湿等侵袭引起腰痛。此病的病程长,缠绵不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中医学认为腰痛属于痹证的范畴,认为其发病多与虚、邪、瘀、劳损等因素有关,其中邪主要为风寒湿等邪气,由此引发的腰痛可归为寒湿型腰痛,这也是临床上腰痛最常见的证型,病因病机为风寒湿邪气经肌腠、经络入侵腰肾,使得腰部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此在治疗中宜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7]。
郑州市颈肩腰腿痛医院自拟的寒痹汤中诸药合用共奏除湿散寒、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对症寒湿型腰痛的病因病机,治疗效果肯定。邵氏无痛手法是名老中医邵福元主任医师创造的一种中医治疗手法,具有无痛、舒服、见效快、疗程短等优点。在寒湿型腰痛患者治疗中应用能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等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松解软组织粘连,解除肌肉紧张痉挛症状,恢复形体的形态平衡,以达到以荣止痛、以松止痛、通则不痛的目的,疗效肯定。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是督脉、膀胱经、带脉、肾经的循经之道,因此腰痛与肾脏和经络的关系紧密。不通则痛,经络痹阻、气机郁滞或是气血运行不畅都会引发腰痛,而针灸具有活血通络、调和气血运行之效,因此针灸是腰痛治疗中的常用方法之一。而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联合起来的一种外治法,其是将毫针刺入穴位后,在针柄上插艾绒团或是插长条型艾炷,或是在针柄上先套上姜、蒜等物,再插上艾炷点燃施灸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是通过燃烧的艾产生的热经毫针传导到体内,调节人体的温度,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而且毫针针刺某些特定穴位时能对全身的经络、穴位产生调控作用,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中医学认为针刺能畅通经脉、引发经气,加之艾灸能起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效[8]。一般在取穴上遵循远近配穴原则,通过局部的阿是穴、腰夹脊穴能起到激发腰背部气机、疏通腰背部经络之效;关元俞、肾俞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重要的背俞穴,该经脉循行夹脊抵腰中,针刺能起到温肾阳、散寒湿之效,并能畅通足太阳膀胱经的气机。环跳是足少阳胆经腧穴,又是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针刺该穴位能同时调理足太阳和足少阳的经气,疏通经络,通利腰腿。委中则是治疗腰背部疾病的常用穴位,能起到通络止痛之效。通过对诸穴位的针刺得气后艾灸,一方面通过针灸激发腰背部经气,调理经络气血畅通,散寒止痛;另一方面借助艾灸的药力和热力扩张局部血管,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患者疼痛症状缓解[9]。现代医学认为:温针灸能扩张局部毛细血管,从而改善局部血供,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缓解局部组织水肿、粘连现象,并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性,缓解疼痛症状;而艾条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则是一种十分适应于机体的物理因子红外线,这种红外辐射能为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等提供必要的能量,也为病态的细胞提供活化能。而且艾条燃烧时产生的近似于红外辐射的穿透性强,能通过经络系统将能量传输到病灶处。因此,温针灸相较于常规的针刺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将温针灸与邵氏无痛手法、寒痹汤内服联合起来应用,发挥3种疗法的优势,优势互补,促进腰痛症状缓解。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以推测,邵氏无痛手法治疗、寒痹汤内服与温针灸联合治疗寒湿型腰痛能发挥协同作用,促进患者腰痛症状的缓解,改善腰椎功能。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邵氏无痛手法、寒痹汤内服治疗寒湿型腰痛效果确切,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改善腰椎功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