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功能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与运用

2023-03-02 19:09文俚跞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印象派观者艺术作品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利用艺术治疗 身心创伤的历史悠久。自人类文明发展开始, 人们就在创造发明中发现艺术的这一特殊能 力,即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方式发掘内心 的情感和不可言说的美的体悟。此过程提升了 人在生存活动之外的高级意义,是艺术活动重 要功能的体现。

一、绘画艺术具有的疗愈功能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以图像为媒介的绘画 艺术成为艺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人们通过 绘画描绘和记录个人情感思想、抒发和表达自 我、释放情绪和内心压力、展现思想情感的痕 迹,并将其传播至观者眼中,让其感同身受, 从而产生思想情感的互动,让观者在与创作媒 介的交流中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 克服创伤经历,甚至可以产生缓解身体伤痛的 效果。

由此可见,绘画艺术是人们治愈心灵提升 体质的有效手段之一,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 和澳大利亚作家约翰·阿姆斯特朗在《艺术的

慰藉》中提及“只要对我们具有疗愈效果,就  可以算是重要的艺术作品”[1] ,阐明艺术的七  項功能:记忆、希望、哀愁、重获平衡、自我  认识、成长、欣赏。绘画艺术成为人们记录描  绘生活或心情以及思想情感的有力方式,使得  人们在将来也能寻找到时间留下的关于“人” 的痕迹;绘画传递给人的美好体悟也可以给人  带来希望;同时在希望的背后人都有哀愁与苦  难,能通过绘画创作抒发苦难、寻求心灵的共  鸣以及释放内心的负面能量;在绘画中寻找缺  失是许多人的共同特征,比如生活中严谨的人  在创作中将压力抛诸脑后,描绘内心的渴求,  释放狂放肆意的情感,创作出豪迈的作品,观  者也有弥补内心缺失的审美需求,可以获得心  灵的平衡;不管创作者还是观者,在艺术作品  中能看到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画如其人” 通过作品传递分享体验是比语言更为有力的方  式;绘画艺术与文字、音律相同,是一种提高  认知,学习未知世界的形式;作为一种记录工具,绘画直观地描述创作者的经验,观者在作 品中可以感受到没有过的经验,有利于心理认 知的成长;绘画中人的某种情感思想做了极致 的强调,我们在生活中所忽略的那些感官体 验,在艺术作品中能感知到美的体悟是人在生 活中必不可少的滋养,审美能力提升人的品质 与修养。这些关于绘画艺术功能的描述中,无 不反映出绘画艺术对于人的心灵滋养,它带给 人希望、释放负面情绪、平衡内心、加深自我 认识、填补内心缺失,给人美的体验,从而疗 愈人的内心。

二、疗愈功能运用于绘画艺术作品中的影响因 素及其表现特征

对于绘画艺术的疗愈功能有两个研究角 度,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是表达、投射、传播, 于观者而言是接纳、感知,是物理层面到心理 层面的内化,是心理层面到物理层面的转化。 而本文阐述的是站在观者的角度讨论其根据心 理和生理机制所表现的共同审美特征,创造出 能带给人舒适的视觉体验,从而再内化到心理 层面中实现疗愈的功能的绘画作品。

绘画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对于个体经验和情 感认知的投射产生的创造物,这种创造物是主 动地或非主动地将自身的想法、情感等特征, 反射至外界与他人的表达方式。在艺术作品中 可以看到创作者的心理状态与情感价值观,通 常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当创作者仅是用作表达 方式去释放或投射自己即时的情绪和状态时, 它是潜意识的一种心理投射现象。而当创作者 有意识创作去感染观者时,它是有意识的一种 引导,利用这种引导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作 品的疗愈性,使观者得到身心的舒适与放松, 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如何去运用这种引导功 能,应研究其艺术作品中具有的疗愈效果,符 合审美的表现特征,以下五点是笔者认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对人的视觉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 产生愉悦反应以达到疗愈作用影响较大的因素。

(一)贴近心灵的自然题材

绘画艺术中通过视觉传达出最直接的信息 就是绘画题材,一个具有疗愈性的绘画作品最 关键的因素也是题材内容。从西方绘画艺术发 展历程来看,古希腊至中世纪时期主要是神话 宗教题材,自 19 世纪初期现实主义开始,人 们摒弃了以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浮夸的艺术形 式,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大自然,艺术作 品也开始表现现实生活。出现于这时期的巴比 松画派远离大都市, 描绘原始荒凉的自然风景, 他们提倡的自然纯洁的艺术精神反映了当时人 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偏爱。而产生于 19 世纪 中期的印象派便是延续了现实主义自然真实的 艺术精神和艺术题材,将画架移至大自然中进 行创作,这样的创作题材于创作者或观者而言 是以自然为媒介进行的心灵互动和交流。“美 国密歇根大学的卡普兰(Kaplan)和托尔伯特 (Talbot)首次提出了复愈性环境这一术语,阐 明自然环境具有很好的复愈效果,对人的身心 健康大有裨益。”卡普兰同样也对人自身对于 大自然有着天然的向往做了论证,他们认为人 类是由大自然演化而来的,人对于自然环境有 天然的亲和,对其关注和欣赏都不需要自主的 注意力注视。[1] 可见大自然能带给人安全感, 其专一的视觉内容也有利于注意力的恢复,以 大自然环境作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天然就有疗愈 作用,能带给观者视觉上的审美体验,使人愉 悦和放松。

(二)轻盈简化的物象形态

绘画艺术中的物象形态是绘画语言和风格的体现,也是西方绘画艺术与东方绘画艺术区 别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东方绘画艺术讲究气 韵生动,尤其注重神韵而忽略形态的塑造,西 方绘画艺术则遵循理性,追求形态结构的完整 和厚重之感。但随着艺术文化的交融以及科学 文明的发展,艺术作品中物象形态的塑造也开 始相互演变。19 世纪中期,印象派画作中对于 物象形态的处理受到了东方艺术和日本浮世绘 艺术形式的影响,创作者更关注物象之间的关 系而非对物象的立体塑造。从人类视觉机制的 角度而言,人的视觉是具有筛选功能的,美术 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视觉本身具有思 维能力,大脑神经与视觉神经会自动摒弃它们 不感兴趣或者不想看到的事物,这是人类自我 调节的生物现象,以此减缓大脑的负荷,而人 类在日常接收到的形态信息在立体空间中穿插 而复杂无序,自然会寻求简化符号化的图形图 像来释放视神经与大脑的压力,这属于一种生 理及心理上的平衡需求。[1] 绘画艺术中对于物 象立体造型的弱化使画面产生简易化的朦胧效 果,使人犹在梦中。这种概括化的艺术形式不 需要观者用眼睛去过多识别,简单化的外形轮 廓使观者注意力集中在大的特征上,摒弃细微 的结构,更能牵引出记忆与情感,使得艺术语 言具有了强烈的疗愈性。

(三)有温度的色彩

人类视觉对于色彩的识别和感受机制使得 传达到大脑皮层的物象信息变得丰富多彩,色 彩作为画面的主要元素之一在艺术活动中扮演 着尤为重要的角色。19 世纪中期,印象派绘画 令色彩的变革和演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绘画 中的色彩表现更加注重科学的视觉机制。如何 将大自然的色彩进行合理的组合,为观者演绎 完美的效果,是利用该元素提高绘画疗愈性的 关键所在。与传统绘画不同,印象派绘画的色 彩高调丰富,使用光谱色,让人感受到色彩组

合与对比之间的微妙关系。人的大脑对于色彩 有着显著的情感反应,如红色、黄色给人温暖 热情之感,蓝色、绿色给人清凉沉静之感,当 色彩组合搭配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效果往 往更能引动内心更深层次的情感。变幻无穷的 色彩信息和微妙的对比效果能够体现人复杂多 变的情感。如在印象派画作的色彩中,和谐的 色彩组合能够带给人舒适温和之感,从而达到 疗愈的作用。绘画中的色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是相互组合、相互作用的,加强色彩之间的 关系、烘托色调的气氛更能引导观者的内心情 感。比如暖黄色调的描绘秋天的画面中,画面 里的事物都被渲染成温暖的颜色,在整体暖色 的组合中增加一些冷色的对比,对于暖色有更 强烈的烘托效果,能够唤起观者关于秋天景象 的情感共鸣。

(四)生动的质感

绘画作品的材料能反映出肌理感,往往也  是让观者能够在视觉上产生舒适感的重要因素 之一,画面中不同的肌理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这些感觉取决于绘画材料在画面中堆叠的效果。 19 世纪印象派出现之后,材料质感的表达也有  很大变革,印象派绘画的物质颜料层是由众多  色彩丰富的色块堆叠而成的,其独特的肌理感  不同于古典绘画为了物象形态与造型服务,笔  触更接近于一种颤动感的节奏性肌理,这种笔  触处理与修拉的点彩画法类似又不尽相同,没  有过于严谨的色彩排布,只为追求一种弥散的 效果,这让印象派绘画充满了生动的力量。这  在之后的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等绘画  艺术都有所体现,人们不再追求平滑的质感,  动感十足的笔触给予观者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那么,粗犷动感的肌理是否真能给人放松舒适的感受呢?爱因斯坦认为,世间万物全都是振 動的,这种自然共振原理也存在于生活各个角 落。当这种振动均匀地散布在画面中时,便会 带来和谐的节奏与韵律,不会因为某个局部的 不均匀而感觉到突兀。这种振动感是由笔触、 色彩、形状、线条共同产生的,可以在这种振 动中感受到犹如现实景象中的质感,这样的质 感通过视觉系统进入大脑后使人产生能量共 振,令人感到愉悦且有活力。可见,绘画中质 感的表现影响着观者的心理,也能在生理层面 带来积极作用。

(五)视觉带来的联觉

联觉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人通过一 种感觉刺激,引起另一种或多种感觉刺激的现 象。现如今,在美学研究中联觉作为一种审美 心理现象受到重视,绘画艺术是通过视觉系统 将图像信息传输至大脑皮层进行思维认知的艺 术活动,它的主要传递工具是人的视觉器官, 但在传输至大脑皮层进行信息处理后,在多个 知觉区域都有着相应的反应,可见它并非只是 单纯的视觉反应。英国伦敦大学神经生物学教 授塞米尔·泽基在研究中发现,在感受美感时 大脑的眶额叶皮质区域有强烈反应,在对受试 者大脑进行扫描时发现反应不仅局限在眶额叶 皮质,大脑多个区域神经都会随美的体验而产 生强烈活动。在我们作为观者欣赏画作时,通

常能感觉到温暖、惬意、悠闲等心理情感,也 会激发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方面的感受。 比如,画作中厚实的草坪带给我们触觉上的舒 适感,草坪中央屹立的高大树木和它随风摆动 的树叶能让人感觉到一丝凉意,树间穿梭的鸟 群也带给人听觉上的感知。艺术活动里美的体 验是感知的过程,联觉作为多重感知普遍存在 于艺术活动中。通过对画作特征的描绘,可以 充分地调动感官的联动,利用心理反应引导观 者体验温暖舒适的信息, 引发观者的美好回忆, 增强其对美的感受,疗愈心理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创作者充分运用上述与观者  生理和心理机制息息相关的影响因素的特征去 有意识地创作艺术作品时,能够充分发挥出绘  画艺术的疗愈功能,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  对于人们疲惫的身心有更多抚慰和治愈的功效。 通过疗愈性的绘画让观者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 愉悦,以提高绘画的审美价值是当代艺术从业  者值得研究的方向之一。

[ 作者简介 ] 文俚跞,女,汉族,四川广安人, 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 方向为水彩。

[1]   出自阿兰·德波顿、约翰·阿姆斯特朗《艺术的慰  藉》,陈信宏译,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 年出版。

[1]   出自周彬等《艺术疗愈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3 年出版。

[1]   出自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 滕守尧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年出版。

猜你喜欢
印象派观者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端午节观龙舟赛
「印象派画家」金农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印象派大师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光影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