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华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用“大思政课”。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既是新时代语境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次守正创新,也进一步从方法论层面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到底该“如何建”“如何用”,这就需要从“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及路径创新等方面入手。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一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因此,“大思政课”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的,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能力素质、社会关系、行为方式等各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这就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人的培养和发展也必须是多元的、全面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大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大思政课”就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从而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具体而言,从“培养什么人”看,就是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8,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怎样培养人”看,就是要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到“大思政课”建设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为谁培养人”看,就是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迪智慧和指导实践,引导学生从历史长河、全球风云中理解中国理论、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134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主要任务是通过知识讲授和价值引领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去的思政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很容易导致与社会的脱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缺乏最直接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定位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当遇到现实困难、挫折与冲击时,就很容易出现价值观迷茫与困惑。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反映了思政课的现实困境,这也是建设“大思政课”的客观之需。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理论指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和基础性作用,为“大思政课”建设及实效性的提升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指导和更加现实的基础。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实质也就是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理性认识和创新实践,充分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法。从建设目标来看,“大思政课”是在深刻认识和总结传统思政课的建设经验基础上,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大思政课”新使命、新格局、新意义;从建设过程来看,“建设‘大思政课’过程实际上是认识思政课建设规律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双向过程”[3]。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政课建设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协同,用“大历史”“大逻辑”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解答学生青春之惑、成长之惑,促进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价值观去适应时代发展、投入国家建设、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强调现实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1]135“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4]。“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体系,主要是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四史”教育体系,即“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5],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四史”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即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体系,主要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建设、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学科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主要是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挖掘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体系,主要是“强调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推崇仁爱原则、谦敬礼让,重视团结协作、和谐共处,讲求自强不息、自尊自信,崇尚勤劳勇敢、无私奉献,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谐”[6]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道德自信。因此,“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7],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要以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促进“大思政课”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全面、整体地发挥“大思政课”大作用。
“大思政课”的建设是新时代提出的大课题、新课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是解决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客观要求。
适应超越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从现实教育环境出发,适应和服务社会发展,使公民思想道德现状符合时代要求。“大思政课”理念是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建设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根本任务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9],更好地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因此,“大思政课”的建设体现了新时代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和人才成长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由于对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师资队伍配备不足,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滞后等多种原因,思政课实效性不佳。“大思政课”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整合全社会各方资源,将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向社会拓展,打破思政课的“孤岛”困境。要以胸怀天下的大视野、大情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搭建教育资源大平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育人格局,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真正构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2]13,“大思政课”建设要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党的建设等方面全面解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深刻阐释党的治国理政实践、经验和成就。从生动的实践中挖掘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和精神价值,制作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等进行宣传,唱响主旋律,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坚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设立在线交流平台,加强舆情掌握和引导,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另外,用好批评的武器,敢于同一切割裂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同一切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错误思潮和错误行为作斗争。
经过近4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坚持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等原则。这些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以贯之,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大思政课”的建设也必须遵循这些原则。
“大思政”课是思想大课、政治大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帮助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又要遵循人们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对学科知识、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等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坚持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如果片面地强调科学性而弱化政治性,“大思政课”建设的大方向就容易发生偏差;如果片面地强调政治性而忽视科学性,“大思政课”就容易陷入政治说教。比如在阐述“新发展理念”时,要结合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阐述习近平经济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品格,阐述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验、方案与贡献,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新发展理念。
作为一门学科,“大思政课”的知识性就不言而喻了,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6门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在社会实践环节中,还需要应用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大思政课”知识性。这些理论知识、科学方法、概念观点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但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和价值的引领,要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比如在讲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部署、战略目标是什么,同时还要生动地引用身边的英雄模范、脱贫攻坚楷模等先进事迹,通过这些先进人物事迹,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探索与发展历程,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牺牲与奋斗,深度感悟在寻梦、追梦、圆梦过程中锻造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伟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大思政课”要突出实践导向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考虑社会实践组织的难度和成本,部分学校实践课时非常少,从而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一些教师或不愿意多花时间或能力不足,不愿意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除学校组织暑假“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平台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因此,“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本领才干。一方面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的理念,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聚焦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把思政课堂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灌输的价值观念、根植的道德情操在实践中转化为行动能力和功夫本领,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要及时总结实践教学经验与成果,把优秀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教育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案例和资源,用于理论课堂教学,让学生结合世情、国情、社情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提升理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但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也会更新、更高。因此,“大思政课”建设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一方面要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经验。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才能将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升华为一般的思想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内在规律,只有通过对古代经验和现代经验的总结,对外国经验和本国经验的总结,对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总结,才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总结得越深入、越系统,就越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深度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整合全国优秀思政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力量,建立优秀教学案例库、教学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堂,搭建“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向教育者和学习者开放,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拓展教育空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多维度进行创新,要健全其“制”,突出其“大”,深耕其“课”,讲透其“理”,用好其“法”,汲取其“果”,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大价值、大作用、大效能。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从制度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7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21年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三个文件是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条件下颁布的,文件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围绕教育目标和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要求,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纲领性文件和根本指南。2022年,教育部颁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大思政课”建设任务进行了周密部署,明确了建设目标、工作方法和手段,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大思政课”建设必须严格落实以上文件的要求,也要根据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不断健全相关制度,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大思政课”建设要突出其“大”,这就要求要拓展原来思政课的教育视野、教育场域,其核心要义就是增强外部系统的联动性。一要加强主体大联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以学校思政课教师、党政领导、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与校外先锋模范、专家学者等为基本成员的大联动队伍;二要增强空间大联动,促进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大联动,落实“大思政课”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三要增强过程大联动,“小学阶段重在培育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10],各学段渐次推进,螺旋上升,一体配合;四要增强评价大联动,构建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明确多维评价维度,细化多层评价指标,发挥多方评价力量。
课堂建设是“大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如何抓好课堂建设,推动课堂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是要注重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协同,即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引导学生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解决知行统一的问题;二要注重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协同,主要是引入翻转课堂理念,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广“互联网+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思政课创新性、时代性、吸引力;三要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主要是科学设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1];四要思想引领与社会生活相协同,既要讲好理论,让真理与思想的光芒照耀课堂,又要讲好生活、把生活融入课堂、推动思政课程生活化。比如通过抗击新冠疫情、脱贫攻坚、反腐倡廉等鲜活典型事例讲清、讲实、讲好思政课。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2]“大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教育者要全面、系统地研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读懂弄通,在讲授时能够鞭辟入里,言之有物,而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大思政课”要把道理讲透。特别是在涉及敏感问题和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时,不能回避,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透过现象揭示问题的本质,“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2]12。“大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活。“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2]要善于用形象化、通俗化、接地气的语言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时,既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进程,知道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要树立大历史观,将之放到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百年奋斗史等历史坐标中去,放到改革开放40多年、新时代10年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去。通过历史纵横对比,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历史真相,把握历史规律,从而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13],深刻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其中道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思政课”建设的原则方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根本遵循。一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真理的方法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现实困惑,指导学生成长成才;二是要坚持自信自立。用生动的事迹和鲜活的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大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扎实开展“大思政课”课程改革、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工作,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行同向,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四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破除“大思政课”建设难点、堵点,聚焦影响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的问题,回应学生现实关切问题,提升“大思政课”的高度、温度、深度;五是要坚持系统观念。发挥“大思政课”各要素作用,增强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度,形成育人合力;六是要坚持胸怀天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关注世界发展和全球问题,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支持者、践行者。
一方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思想教育成果。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家庭观、道德观已深深根植于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大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古代思想教育成果。如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格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对当前动员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共同营造“大思政课”育人环境具有启示作用;重视对价值观的培养,塑造圣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统一思想基础和规范个人言行,以尧舜禹、孔孟等古代先贤以及其他古今道德模范为学习、效仿楷模,对当前“大思政课”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启示作用;注重知行合一,把“立德、立功、立言”相结合,把“修身、齐家、治国”相结合,对当前“大思政课”推动社会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具有启示作用。
另一方面,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国外虽无“大思政课”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之实质和实际却客观存在,并且有一些方法很具有借鉴价值。比如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国通过政治教育、宗教教育、公民教育等方式对“美国精神”进行宣传,塑造国民价值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传媒技术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技术加强对本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对外输出。注重发挥社会整体育人作用。在美国,从政党领导人到宗教牧师,从老师到家长都会有意识、有责任地进行思想价值观念的传导。《韩国青少年宪章》明确指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对青少年情趣、知识的培养、工作生活的保障与服务所承担的不同责任和发挥的不同作用。这些方法对“大思政课”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是时代赋予的大课题、新课题。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既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又是推动思政课创新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的重要举措,不仅要建设好,还要善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