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悦红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历史学科在德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使命,其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强大的思想感染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德育的高度融合性和一致性,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德育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中职历史学科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意义,对中职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德育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
以德育课程为主体,进行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和融合教育,是当前提升德育质量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品德。历史学科具备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强大的思想感染力,在德育中有着天然的学科优势,与德育的功能和实践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和一致性。在历史新课标中也强调了“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这为在中职历史学科中融入德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职教育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其本质上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劳动技术人才,是我国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德育优势,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时间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德育目标,是全面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教育使命。
德育具有时代特殊性,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对推动时代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作用。时代的发展必然需要正确的思想导引,在新时代的国家发展和建设中,通过德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观念塑造提供教育资源,对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社会观念正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起到重要的积极影响。中职学生正处于成熟和未成熟的界限之中,中职学生在心理和道德认识上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基础,但还没有构建完善的人生观,其思想存在强烈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既不满足于接受既定的道德观念和说教,又没有形成完善、全面的自有道德体系。因此,中职阶段的德育工作十分重要,是保障学生稳定、安全、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中职历史学科在德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既有大量、深刻、直观的理念信念教育资源,能够让学生在历史史料中得到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德育,又能够帮助学生对新时代的社会结构、发展趋势和社会基础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夯实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发展,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教育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在中职历史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是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和重要推动力量。
历史学科是通过中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人物和现象来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是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人类历史演进脉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学科。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涉及德育内涵的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征程,改革开放的艰辛奋斗历程,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近代山河破碎中的救亡图存,丰富多样的世界文明,不同国家的求同存异等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以真实的史实资料为基础,让学生以史料为依据深化对德育思想的理解,从而提升德育质量。例如,教师可通过英国工业革命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让学生深刻理解环保的重要意义,树立生态文明环保思想;通过讲述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破坏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等。
新课标明确指出,德育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另外,德育的内容在历史新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独立、重要的存在,与历史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分融合,不但保障了德育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还极大地提升了德育的密度和深度,实现了历史学科教学和德育的高度融合。最后,在德育领域,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当前德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历史学科本身就承载着重要的德育职责,将德育理念与历史学科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是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新课标和教材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与德育的高度融合性和一致性,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实现课程育人和德育的共同发展。
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加强历史课堂和课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历史教学更具感染力,是强化历史学科中德育功能的有效方法。历史课程具有较强的史诗叙述性、情境性和拓展性,优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性,能够极大地提升历史学科与德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夯实思想基础,对提升德育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历史学科是由无数的人物、事件交织而成,历史的史诗叙述性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宏大深厚的历史背景、景观和事件是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重要驱动力。如使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合适的历史题材为主题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史实资料、纪录片、影像资料等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也可以以某一历史片段为基础,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使其在扮演和模拟中深化历史精神,渗透德育。教师可以使用视频、图片、资料片、音乐等形式强化历史叙述的厚重感和直观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感染力,使学生更容易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优秀的历史价值观、道德观、爱国主义精神等,从而有效提升历史学科的德育效果。教师还可采用主题教学法,选择一个合适的历史主题,让学生分组自行搜集资料,采用编撰小论文、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历史主题进行多元化分析,既能增强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观,又能让学生在主题研究和讨论中深化对德育思想的认识,得到辩证、深刻的德育理解,从而提高德育的质量。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历史辩论会、参观博物馆、红色基地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和接触中感受德育思想,渗透德育。
历史学科具有强大的情感和思想感染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方面的感染,加深学生的情感培育和德育培养,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升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教材和教辅资料,让学生掌握深度的阅读方法,掌握社会主义历史辩证法和研究法,设计针对性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逐步实现对历史问题的深刻学习和理解,感受历史文化和历史进程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从而得到知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深度内化,实现历史学科和德育的双向发展。
树立课程和德育协同发展的育人理念是强化历史学科德育质量的核心和基础,通过历史学科进行德育,其关键点是潜移默化、真情实感地发挥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而不是机械、生硬地向学生灌输德育思想。教师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教学和德育之间的融合性和统一性,历史教师负有德育的重要教育使命,也是德育的重要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和育人使命,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渗透性德育效果,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从而提升历史学科中的德育质量。
构建完善的德育机制,能够为整体的德育提供机制保障,能够有效加强对中职历史学科中德育方法的体系化研究,从而提升德育质量,也能够通过激励措施充分激发历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教师更好地钻研、实施德育手段,提升德育质量。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设置了“组织实施”这一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各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德育机构,制订德育发展规划、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德育机制。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历史学科教育情况,不断调整历史学科中的德育机制,为历史教师研究德育方法提供机制保障、激励措施和研究资源,为全面提升学校的德育质量提供帮助。
教师是德育的重要实施者,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必须提升历史教师的德育能力。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历史教师专业技能知识和教学能力的重点培养,不断强化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讨论,保证历史学科的教育质量,为渗透德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历史教师德育方面的专业教育,让教师充分认识自身的德育使命和责任,认识到历史学科对德育的重要意义,规范自身的思想行为,在历史学科和德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德育质量。
教师要想优化历史学科的德育教学策略,应从实践教学的效果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手段。首先,教师要明确历史学科和德育双向教学目标,并对两者进行思想和目标上的高度统一,以历史学科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总结德育思想,以德育思想明确德育目标。其次,教师要以历史学科教学和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历史教学内容、德育内容和教学活动相得益彰,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德育质量。最后,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教学评价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让德育更加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特点,从而不断提高德育质量。
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标准占有重要的研究和实施地位,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德育是针对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其教学成果难以实现精确的量化评价和检验,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合理的评价。一方面是思想、情感、精神、价值观等内容难以实现定项和定量,不能说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多少分;另一方面也没有有效的检测方法,即使把试卷上的问题都答对了,只能说明学生把知识记下来了,不能说他真的认同其中的思想文化,也难以明确其真实的想法和价值观。因此,历史学科中的德育评价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职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既要学习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的技能,还要学习德育方面的内容,同时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基础相对不够充分,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提升德育质量成了中职德育工作的重点。历史学科通过与德育的高度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丰富资源中吸取德育思想,在历史学科实践活动中内化德育精神,是提升中职学校历史学科中德育质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