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梅
【摘要】本文立足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现状,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探讨。主要以转变教学方式为主,包括明确编写意图、精心创设情境、渗透思维方法、营造课堂氛围等四个方面,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一、明确编写意图
新课标标示着国家对教育方面的理念,而教材则是新课标的理念的主要载体。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标的要求所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是教师执教的基础。我们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可以看出,低年级语文教材有大量的“对话云”。这些“对话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而在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这些“对话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日益丰富的课后习题。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编者的意图,并将课后习题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落实,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此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文章由《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三个片段共同组成,而这三个片段分别选自《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三部经典小说。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不同作者笔下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尤其关注本课的课后习题部分。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将课后习题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三个片段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通过哪些词句感受到的?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它们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和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以此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课后习题的指引下,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更多探索的欲望,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例如,有的学生在阅读了《摔跤》以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是如何生动描绘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过程的?面对这样一个不仅在体型上占优势,而且也是个摔跤能手的对手,为什么小嘎子还敢于挑战?由此可见,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懂得利用教材,才能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
现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不管是低年级的“对话云”,还是高年级的课后习题,都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准确理解编者意图,这样更利于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二、精心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采取科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尤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策略已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不妨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这对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表里的生物》一文时,教师别出心裁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其次,让学生提问,看看自己对文本存在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最后是一个语文活动,祖孙对话,是语文活动的背景。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又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学生饰演孙子或者孙女;另外一部分学生饰演爷爷或者奶奶。具体的对话场景是这样的:孙子(孙女)在念书的时候,无意间提到“表里的生物”,奶奶(爷爷)不知何物,于是问孙子(孙女)。孙子(孙女)一边回答,奶奶(爷爷)一边追问,直到理解为止。但是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奶奶”精明,“孩子”更精明,在一问一答间,课堂氛围变得热烈和谐,学生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其思维能力和提问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三、渗透思维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维提问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缺乏广度和深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渗透思维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维进行提问。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读文本,思考作者笔下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互动,让学生说一说看法。在这个环节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非常好奇闰土后来的命运。此时,教师展示《故乡》中描绘成年闰土的部分,和学生展开课堂共读,让学生對比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行为表现,同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塑造闰土形象?为什么如此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最终会变成一个沉默寡言、麻木不仁的成年人?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此的感受。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会长大,也都会被现实磨平棱角,闰土同样不例外;也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成年世界的残忍。通过这样的比较,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立体思维提问
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立体思维提问,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以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这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问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伊始便鼓励学生围绕文本提出问题,同时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地方都作出标注。比如,有的学生针对字词提出问题,说自己不理解“爱慕”的意思。此时教师告诉学生,一旦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只要理解了词语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爱慕”指的是喜爱、羡慕的心情。再比如,有的学生针对文章第三小节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将父亲来了视作是“很难得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此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问题。通过深入思考,学生认为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平常忙于工作,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和家人团聚,所以当作者看到父亲回来和他们一起度过收获节时,才会感觉到意外和惊喜。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提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其提问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
四、营造课堂氛围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学习中遇到很多问题,但常会产生怕教师不耐烦,怕引起其他同学的嘲笑和讽刺,怕自己的提问太简单等想法。因而在层层顾虑之下,从一开始的积极思考,到最终变得懒于思考,懒于提问。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需要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减少顾忌,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提问:作者花费众多的笔墨描写武松打虎的过程,而这样一个勇猛无敌又无所畏惧的人物,最后却是一步步“挨”下山冈的,这样写难道不会有损武松的英雄形象吗?显然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武松是一个英雄,而英雄是不可以有懦弱的行为出现的。教师在备课时并未注意这个细节,而学生却在课堂中提出来了。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表扬学生的细心和善于提问,另一方面则是引导学生思考“挨”字在文中的意义。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意识到“挨”字表达的是一种状态,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武松踉跄下山的场景。结合此前武松打虎的过程可知,武松在与虎搏斗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所以才会体力不支,才会一步步“挨”下山岗。这一处描写非但不折损武松的英雄形象,反而使武松的英雄气概更加突出。而且,这样一处描写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有的学生进一步表示,武松虽然是英雄,但他也只是一个人,自然会有累的时候。而猛虎大多二三百公斤,武松赤手空拳与之搏斗,其体力消耗可想而知!因此这样的描写是准确的。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在教师估算的范围内,但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也在轻松的氛围里产生了强烈的文本探究欲望,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着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文本、思考文本的习惯。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切实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