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霞 张宪华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党和国家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为祖国而奋斗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其实质在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1]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之中。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不仅肩负着传承祖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以及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艰巨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语文课程中精选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资源,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和创作背景的分析,能够较好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素质培育有机融合,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因此,高校要发挥大学语文教学主渠道作用,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以经典滋养学生心灵,陶染爱国主义情感,厚植家国情怀。
(一)有助于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和职责,高校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课通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通识性课程,参与学习的人数多、覆盖的专业广,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发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贯穿大学语文课程之中,以经典为滋养,通过细腻的情感、灵动的语言诠释爱国精神,可以激活教学场景,盘活育人资源,将思政教育精髓密集化、全方位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提升修养,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二)有助于有效达成学科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是面向非中文专业同学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提升口语表达、增强写作能力,是培养青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蕴含丰富爱国精神的文学作品融入课堂情景创设和交流互动中,将爱国主义主题的课文与课后阅读选入教材与习题中,通过相关案例的阅读、朗诵、讲解、分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及运用水平,更能深切的领悟到大学语文作品中所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起到启迪思维、陶染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有助于完善大学语文教育的内核,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的理论高度,优化语文课程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素养全面提升,促进学科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有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健康人文情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当代青年要肩负起这一职责和使命,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更要有健康的人文情感。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激烈,大学生中还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个别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不思进取,学习动力不足,“躺平”“摆烂”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用古今中外的英雄故事、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教育感染青年大学生,激励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奋斗方向,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成为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理直气壮直接讲授爱国主义思想。大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爱国主义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品行高洁,为世人所敬仰,其作品直抒胸臆,充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等,这些作品文字隽永,意境深远,直接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对于这样的优秀作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理直气壮地讲授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直接了当进行爱国教育。通过吟诵、欣赏和分析这些爱国主义作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学生自身实际,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和伟大,进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宏图大志。
(二)熏陶渐染间接渗透爱国主义精神。虽然大学语文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更适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让学生诵读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文章,介绍中国经济、文化、历史、天文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歌颂英雄人物、革命先烈、革命领袖的先进事迹,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化的进行渗透,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了解到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感受中华儿女、仁人志士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真挚情感。
(三)依托第二课堂深植爱国主义理念。大学语文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空间进行,大学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厚植爱国主义理念的有效载体。可以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特点,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阅读爱国主义书籍、观看爱国题材电影,参观革命纪念馆,调查走访英雄人物等等,使青年大学生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而提高个人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通过开展朗诵、演讲、故事会,推广普通话,增强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认同;通过参与文学社、书法社、话剧社的各种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学的无穷魅力。这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接受深刻、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巩固、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一)以红色经典作品培养爱国之情。红色经典作品歌颂新思想,表现新主题,对于促进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要加强红色经典作品精读指导,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红色经典入课堂的教学环节,将一些红色经典作品如《红岩》《红日》《红旗谱》《敌后武工队》《山乡巨变》《闪闪红星》《小英雄雨来》《霓虹灯下的哨兵》和《青春之歌》等中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文学性的段落布置给同学进行阅读,让同学们去探索、发现红色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其中所彰显的激动人心的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去感受江姐、许云峰、杨子荣等英雄人物所代表的火热岁月中激荡人心的生活和纯洁美丽的心灵,能够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
(二)以经典诗词深化爱国主义内涵。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中国文学殿堂里耀眼的明珠。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挖掘经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充分发挥经典诗词在情感培养方面的优势,多方位地利用经典诗词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屈原被誉为我国历史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即使被流放驱逐依然心怀忧国忧民之情,其坚持理想、忠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都深深地激励着后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它体制宏大,主题深刻,其所塑造的“忠君爱国、独立不迁、好修为常,上下求索”的兼具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是为后世所推崇,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再比如郭沫若的《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这是一首深沉的对祖国的恋歌,写出了“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诗歌寄托着自己的深情和热望,层层深入地倾诉了作者爱国的衷肠。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分析这些经典诗歌诠释爱国主义的精神,激发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深化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为此,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功能,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大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古圣先贤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如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等。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要讲解这些思想,结合时代特点,推陈出新,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加强课程顶层设计,贯通教学内容。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培养目标设定上,要倡导价值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将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新人为培养目标。要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求,注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遴选优秀爱国主义作品入教材,贯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的内在脉络,增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思想引导、情感认同、精神涵育功能,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进一步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育人效果。
(二)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推动文化赋能。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将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要把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坚持不懈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鲜活素材和资源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感悟中国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赢得学生的认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挖掘教育素材,创新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精读经典作品,培育爱国文化基因,还要注意全方位地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小到一处校园的景点设计,校训的内涵、校歌的演唱,校园学生的服饰,大到国际的政治演变,国家的外交风云,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大学语文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发散性的课堂,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锻炼才干,增长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