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反思

2023-03-01 20:25陈士勇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培育文明农民

陈士勇 胡 银

(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略。习近平指出:“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1]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谋篇布局”进程中,回答好“如何培养农民生态文明观”的关键问题,需要借助“战略之制”优势的强有力发挥,破解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亟待解决的难题,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与农民生态观培育的良性交互,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价值归依

(一)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必然要求。从本质上来看,乡村振兴和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具有很多共同性和交互性。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进行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而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归旨。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承载的是对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应熟知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体现着农民基本的生态德行和价值取向。从乡村振兴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看,培育农民生态文明观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规范其生产生活行为方式,激发农民采用生态农业致富增收的热情。因此,加强对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二)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宽领域、多视角的复杂工程,其中最基础、最长远的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农民的生态文明观念,使其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但是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观培育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以至于出现农民生态文明素养跟不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来增加农产品的产出,使得农村水资源污染、农业资源遭到破坏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没有彻底改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而且也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因此,要破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应从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观培育做起,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和能力,可以在补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同时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健康发展。

(三)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是满足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过程是把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内化为农民生产生活观念的过程,也是提升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农民生态文明观反映了农村的文明程度,体现了农民的基本素养。客观而言,农民是否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建设目标的实现。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部分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却呈现出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及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观要求不协调现象,比如出现盲目攀比,比排场等过度消费行为,造成了资源浪费。出现以上非理性消费行为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民的综合素养偏低,尚未形成理性的生态文明观。因此,要加强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转变农民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的普及教育,从而使生态文明意识在农民的头脑中生根发芽,有利于农民全面发展。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若干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为农民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指明了方向。但是,客观现实来看,各地落实的程度参差不齐,未能较好从操作层面对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实施方案与过程给予明确指导,缺少立体化、总体性的管理规范。这主要是对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结果必将导致政策引导作用无法展现,在实际培育工作中未形成有效合力,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低。另外,从培育资金投入来看,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需要依托相应的实践活动,投入的资金越多,培育活动越丰富,但是受到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财政扶持力度不足与扶持保障力度不充足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使得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失去了物质支撑,导致培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成效。

(二)农民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体系相对滞后。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是一个由生态道德观、生态治理观、生态价值观等领域构成的多向度教育体系。然而,就农民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目标来看,对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的认知层面,过多地强调对国家法律法规的理解和使用,造成了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丧失了应有之义。究其原因,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是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却存在表面化倾向,专业程度不高,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水平与农民的日常需求相去甚远,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目标与教育制度实践存在结构性障碍。一方面,从农民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内容而言,目前的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并未基于不同农民的自身认知特点选择相应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这必将影响到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目标的明确以及对教育资源的挖掘,无法凝练形成鲜活的教育题材,并且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内容缺乏逻辑体系,比较分散,缺少连贯性,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层次,很难让农民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从农民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方法来看,目前,农民生态文明培育教育形式缺乏联动性,学科融入程度不高,培育手段还是延续传统的理论宣讲模式,即采用以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理论为主,往往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评析,对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的调动有限。

(三)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主体的师资力量薄弱。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成效离不开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的学理储备、辩证思维能力以及丰富教育经验的教育师资队伍。由于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逻辑性和实践性,所以培育农民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主体不仅要熟悉农民成长的客观规律和教育规律,还要具备比较全面系统的生态理论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及时针对农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困惑和难题进行指点或解答。然而,就目前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教育师资队伍来看,大多数是由“涉农院校教师、相关农业部门的干部、农村‘土专家’、农业技术骨干等组成,成员问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实践能力高低不齐”[3]。

因此,在开展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实际活动中,“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现象屡见不鲜,尽管有大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但缺乏深入的案例剖析,不能有效引导和帮助农民将生态文明观念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这些现象的存在,会对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四)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社会环境相对失衡。开展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是一个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过程,需要社会组织、家庭、学校和个人的相互配合,形成培育合力。目前,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一是,就农村经济发展来看,由于过于重视获取个人利益而轻视生态责任,忽视了“绿水青山”能带来的长远利益,逐渐形成“重效益轻生态”的思想,农民更多关注与自身相关的物质财富获取,缺乏对自身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许多畸变的生态价值观和急功近利的农业生产经营行为。二是,从农村社会组织来看,社会力量参与薄弱,尚未能够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基础性作用,由此导致生态文明素养和行为与时代的要求还有差距。三是,从媒体传播来看,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不到位,尤其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过于浅显,而对于正面效应不足,出现非理性的生态行为,这与国家现阶段提倡的绿色低碳的理念大相径庭。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实践反思

(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强化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顶层设计。一是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领导。要加强对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顶层设计,建构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内生动力机制,同时强化各层级政府和党组织在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工作中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为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提供良好的宏观社会发展空间。二是要把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尊重群众首创和农村发展规律基础上,注重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过程的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全面协同,帮助农民切实掌握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贯彻,全面维护好农民的经济效益,提升农民生态文明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主体力量支持。三是加大对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财政扶持保障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设置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专项资金,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领域,使得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资金投入水平稳定增长。

(二)关照农民实践需求,架构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育人体系。首先,丰富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推进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健康发展,要在充分把握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内涵基础上,挖掘农村优秀传统生态道德文化精髓,赋予生态文明理念新的时代内涵,以提升农民的价值追求自觉。同时,要结合农民的切身利益,从农民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事件切入,在释疑热点事件中充分挖掘生态文明元素,科学编撰相关教材和教辅资料,提升生态文明理论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使农民更好地把生态文明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科学生产和经营管理。其次,创新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手段。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4]通过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精准化的生态文明观培育,将生态文明观培育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动机。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教育作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向式”培育模式,提升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覆盖率与吸引力,满足农民群众个体需求,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拓展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从教育资源着手,设置由科研院所、高校及社会机构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师的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流动站,在农村开展流动讲授或线上讲授,实现教育资源有效协同衔接,解决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观培育成果共享资源库,最终达到互补性、时效性的效果,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网络,多维度增强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同频共振效应。

(三)树立农民榜样力量,强化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提高教育主体综合素养。习近平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5]这就要求农民生态文明观教育者应立足时代变化,不断强化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将生态文明知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把抽象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农民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使生态文明理论入脑入心。另外,教育者应加大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力度,加强“产、学、研”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转化,为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提供实践支持,不断完善自身法律知识结构。第二,优化师资队伍人员结构。选聘和吸纳一定数量的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科研人员、三农领域专家担任生态文明观培育兼职讲师,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建成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第三,搭建师资队伍培训平台。建立健全有益于提高教育者素质的培训体系,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站位,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培育技能,建立起一支“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文明守法,又有技术、懂经营”的师资队伍。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优化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社会环境。其一,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工作。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6]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资源,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样化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生态文明意识观念渗透到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之中,使农民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生态文化的熏陶,固化农民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其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要以践行生态文明观为突破口,借助政府、社区、企业等多方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打造农民生态文明培育的实践基地,多措并举开展贴近农民实际生活的活动,构建可持续发展、多元互动的生态文明观认同的实践场域,探寻理论与实践的和洽点,促使农民树立高度的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其三,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向引导作用。家长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这样能够对家庭成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规范约束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让每一位家庭成员从家风建设中得到健康成长的“养分”。

(五)提高农村法治建设,完善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7]。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需要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以制度的力量来推进农民生态文明观的培育,第一,制定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规章制度。开展广泛的调研工作,结合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出台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引导、规范、约束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工作。同时,建立并落实督导机制,对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情况开展定期督查,以此来保障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有序高效开展。第二,构建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奖惩问责机制。在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中,显性制度的规范性要与隐性制度的内化性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因此,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展开培育工作,避免出现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出现。对于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做得好的组织,要给与适当的表彰和激励。而对于忽视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工作的组织,予以口头惩戒或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第三,制定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监督反馈体系。为加强制度的落实与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应把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成效纳入到工作考核指标中,及时解决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中出现的难题,循序“渐进式”的推动农民生态文明观培育。

猜你喜欢
培育文明农民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