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历史学科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逼近真实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和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尽可能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养成灵敏而缜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以“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为案例,对杜威(John Dewey)的“思维五步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思维能力在人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而言,培养思维能力都应是重中之重。
“思维五步法”是杜威的教学理论之一,也是哲学领域术语。想要认识“思维五步法”,首先要理解何为思维?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杜威阐述了在教育中该如何理解思维。他认为,思维的含义是理智地进行学习的方法,是运用心灵、使心灵有所回报的学习方法。第一,那种发展着的经验被称作思维,而它的起始阶段则是经验。①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28 页。第二,在应对已展现的具体困难时,必须有可自由支配的资料,以提供必须考虑的东西。思维的材料并非各种思想,而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以及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要有效地进行思考就必须已经拥有或当下具有许多经验,给他提供应对眼前的困难的办法。在对思维的刺激中,困难是不可或缺的,但并非一切困难都能引起思维。困难有时会打压、淹没、挫败思维。复杂的情境必须与学生曾经应对过的情境相像,学生才能掌握应付这个情境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的技艺就是让新问题的困难变得很大,从而足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让困难变得尽可能小,以便使学生得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立足点,从而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见解。①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0 页。
综上所述,思维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以困难作为刺激的、具有连续性的反思行为,是经由观察、收集和检验证据等人类思维活动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一种理智地进行学习的方法。在对思维的概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杜威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思维训练为基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即“思维五步法”。
杜威提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而“思维五步法”正是体现杜威这一教学思想的重要方法。杜威认为,反思性思维是教育的目的,思维把单纯意欲的、盲目的和冲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所以,学校教育要训练反思性思维,它有五个阶段:第一,暗示阶段,面对具体情境进行反省和暗示,在暗示中,心智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第二,使感觉到的(直接经验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第三,以一个接一个的暗示作为导向性观念,做出假设,在收集事实资料的过程中开始并指导观察及其他工作;第四,对一种概念或假设从理智上加以认真的推敲(推理是推论的一部分,而不是推论的全部);第五,通过行动检验假设,以便得出实验性的确证或验证。②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85-187 页。
杜威不仅研究反思性思维过程,而且处处注意与教育实际相结合。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杜威从“思维五步法”类推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提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把“思维五步法”真正运用到了教学中,即: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提出问题的假设;第四,学生需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检验其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是否正确。③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5-136 页。
本文拟以高中历史教学中“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为例,分析“思维五步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希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课下预习的时间不多,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往往很难进行,学生也因自我参与程度较低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足。那么,如何利用“思维五步法”在解决历史问题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呢?在此,笔者结合具体案例,以“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为例,简要分析“思维五步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探究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方法和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了解美国独立的过程及华盛顿的贡献,培养学生对自己祖国的家国情怀。
(3)通过运用历史核心方法和能力分析《独立宣言》和1787 年宪法,探究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以思维为核心的历史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有目标指向性地引导学生,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激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的热情,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能够在训练自身思维能力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1)第一阶段:让学生有一个真实的情境体验
根据“思维五步法”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情境体验。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大部分学生较为陌生,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构建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再进一步探索和理解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这里,笔者主要归纳了以下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第一,采用新旧知识衔接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新旧知识衔接是指,引导学生复习和回忆所学的知识,从而在脑海中对于新的课程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以“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比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个国家的殖民者到达北美大陆,他们的语言丰富了北美通用语言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美国英语。共同的语言创造共同的文化,伴随着北美经济地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学生会在此过程中,唤起对之前课程内容的记忆,从而较为顺利地过渡到新的课程学习中。
第二,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比较分析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出示两组或者多组相似的或者不同的图片、内容等,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教师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背景时,出具以下对比的资料:在当时,北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出现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南部的种植园经济发达,南部的奴隶主和农业资本家把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供应到欧洲市场,北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英国于1660 年公布《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 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教师通过出示内容资料,将北美经济的发展和英国对北美的种种压迫这两组内容进行对比,此举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接下来的思维型活动打下兴趣基础,随即教师可以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
第三,采用情感渲染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情感渲染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探索历史,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内容,并主动提问。如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时,教师可以介绍:此时的北美形成了新的民族,可是英国却实行种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北美的工商业和农业发达,英国却实行经济压制政策,导致经济矛盾尖锐。从而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北美民众中的一员,你现在的诉求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会自然而然地被带入相对真实的文本情境中,进行一些思考和讨论,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此时,教师可以进行“思维五步法”的第二阶段——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
(2)第二阶段:从疑难中提出问题
根据“思维五步法”,学生在经历了第一个阶段后,问题情境基本已经创设成功,思维得到了初步的启发,脑海中会构思出和本节课有关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此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同时完成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出示材料,向学生简述独立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究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如:
材料一: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五月花号公约》
材料二:《17-18 世纪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形势图》(略)
材料三:《18 世纪中期北美英属殖民地经济分布图》(略)
材料四:17 世纪中期北美地区的漫画(略)
其次,在学生阅读完材料以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其他现代化的设施和手段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继续进行探究。如: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及华盛顿的贡献。
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史料——《独立宣言》的手稿图片以及美国1787 年宪法的文本,通过运用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方法分析《独立宣言》和1787 年宪法,探究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史料内容的探析,学生参与历史探究,不再是简单遵从教材的权威描述。在对书本中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之后,学生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认知,从而锻炼思维能力。
在此阶段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探索问题,产生疑问。通过教师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的问题大都是课程的重难点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努力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增加的同时,学生的自我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第三阶段:进行必要的观察,提出问题的假设
根据“思维五步法”,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更加明确,并提出问题假设。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此前两个阶段学生的反馈,将未完成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假设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推理。如:经过此前两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已对教学目标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考。有些学生会提出假设——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因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已经形成,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了侵犯。此时,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演绎的方式将独立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1773 年12 月16 日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的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在演绎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历史人物的心理,会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对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有更深程度的思考。在演绎完成后,学生会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的感受尤为深刻。再与此前假设对比,寻找出正确的答案。
在此过程中,教师采取“换位思考”的形式,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拓宽思维广度,让其体会到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从而对课本内容有更深的体会。
(4)第四阶段: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各自举出不同的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体,合理分工和合作,同时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①郑和建:《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 年第16 期,第57-58 页。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生认知的冲突,并产生思维的碰撞。在相互碰撞中,学生又会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如学生在此阶段大都会对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因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会有所差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纠正或补充。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达成共识,形成最终的答案,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5)第五阶段:通过应用来检验想法
经过一系列的课堂思维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原本陌生的问题有了最终的认识,形成了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以及超越性解读。②许书明,叶军:《阅读教学生成性思维方式新探》,《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年第7 期,第11-13 页。在此阶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本、查阅学习资料或者解答课后习题,对教学目标有最终的结论。同时,可以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查找、提取相关知识,培养发散性思维,使探究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如学生通过“思维五步法”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达成共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地将课程问题进行升华,归纳总结出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美国国家建设影响。
“思维五步法”不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技术。“思维五步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第一,“思维五步法”的本质是希望学生能够以思维为核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避免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循循善诱,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只有在学生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或者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时,教师才适当地予以点拨,这样有利于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很多教师会反映一个情况:如果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他就会天马行空地乱想,这样不仅想不出结果,而且会降低课堂效率。这种情况其实是没有把握好思维的度。“思维五步法”不是让学生随便思考,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思考,仍然需要教师对课堂的主题加以规范和引导。只不过它的提示方法更加有艺术性,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这一点是它与“填鸭式”教学最本质的区别。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反问的技巧来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这样的纠正不仅不会让学生排斥,而且会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来激发起学生的思考,两种看起来很类似的做法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很自然地会引起学生的思考:究竟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第三,对于待解决的问题而言,要求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经验到理论。“思维五步法”是从直接经验出发、从疑难问题开始的教学方法。在研究抽象的问题之前,教师需要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引入问题。比如在总结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之前,需要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过程以及结果有具体的认识。最后,再上升到一个抽象的问题——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也就是说,“思维五步法”在分析一般问题的时候,往往先考虑其中最基础的一些问题,把这些基础的问题考虑清楚之后,再尝试去推广研究更深一层的问题,不会一开始就提高难度。学生在完成之后,往往会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心得体会会使学生对问题的印象更加深刻。
第四,教师需要注意“思维五步法”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思维过程并不是严格地按照这个程序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人的理智和知识的积累,进行实际的教学。比如说,在“思维五步法”中,“检验”是最后一个步骤才需要考量的,但是在真正的思维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可以进行检验,随时反馈思维,不断观察做出正确的暗示。
第五,教师在准备课程内容时,应高度重视史料的搜集,在搜集过程中辨别真伪。教师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结论的得出有一个辩证的分析。教材内容的准备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已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调整,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课后的练习题也要保证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又能使学生对历史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思维五步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推理、产生假设、验证假设这一系列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初步了解、创造性解读以及超越性解读。“思维五步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思维培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