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哲学典籍海外读者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易经》英译本为例

2023-03-01 01:33周桂君
现代情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英译本易经译本

赵 爽 周桂君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华哲学典籍凝结了中国文化精髓与中国人的智慧。中华哲学典籍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承载着坚定文化自信和重塑中国形象的使命,是中华民族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精神载体。纵观中西文化交流的全过程,中华哲学经典的翻译实践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最早的中国哲学经典译本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1583年所著《四书》的拉丁文译本[1],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而最早的英译本是1691年兰登·泰勒在英国发表的《论语》英译本[2],300年来世界上出现了近60个《论语》译本[3],100多种《道德经》英译本[4],70余部《易经》英译本[5]。翻译中华哲学典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既能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也能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思想的交流。

进一步优化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摸清目前英语世界的译本传播情况,了解读者的需求和价值取向。而读者评价是检验作品译介效果的重要环节[6],是对图书传播效果的重要考量依据[7]。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很多读者会在网络评论社区发表对某些译本的评论,这些评论是评估译本传播与接受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待进一步挖掘的信息资源。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文明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为了探究读者对中华哲学典籍英译本的接受情况,分析读者评价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易经》英译本的读者评价为例,挖掘Goodreads(好读)网络平台中读者对这些英译本的评价。利用BERTopic主题提取以及Python自带的TextBlob库进行情感极性分析,综合研究影响读者评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能帮助相关机构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典籍在海外的接受情况和阅读偏好,有针对性地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策略进行调整与优化。此外,本研究为读者评价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促进文学考察转向数字人文研究范式,提升人文学科研究的科学性和影响力。

1 相关研究

读者评价是衡量图书思想内容和风格特征能否获得广大受众认可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对发行单位营销、渠道推广等的全面评估[8],是对图书传播效果考量的重要依据[7]。“读者评价高”是评判好书的第一标准[9],是检验作品译介效果的重要环节[6]。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大量读者在图书销售网络上发表读者评论,这些网络评论文本成为研究读者评论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读者发表的网络评论往往描述了他们的购书体验,包括对图书的选择、内容的感知和读书体验,同时会有图书推荐、图书收藏、评论点赞、评星、加标等人书阅读互动。及时掌握读者评价与需求变化、增强信息沟通的互动性与信息传播的对称性,有针对性地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策略进行调整与优化。结合本研究内容,下文将从读者评价的文本语义和情感分析方面进行文献回顾。

1.1 读者评价的文本语义方面

在读者评价的文本语义研究方面,庞万红[10]以亚马逊平台文学类排行榜前100本图书的负面评价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探讨了读者网购图书的不满因素。崔莹辉[11]以4部典型《道德经》英译本的读者评价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道德经》英译本在目标受众中的评价;张晨晨等[12]从图书馆馆藏、被引情况和读者评星、排名和评论方面考察《伤寒论》英译本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情况。傅悦等[13]借助语料库辅助的主题词分析和褒贬程度量化分析余华小说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彭秀银[14]分析了亚马逊网、好读网读者的评价分析毕飞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效果;丁晟春等[15]将评论影响力融入热点事件分析中,对网络评论热点主题强度与内容演化分析,挖掘网络文本中网民观点的时间演化规律。Wardle M[16]以《了不起的盖茨比》重译本和《君主论》的英译为例,研究了专业书评、在线顾客评价和星级评分,探讨了影响读者选择图书的因素;Snyman M等[17]利用调查问卷探讨了南非荷兰语小说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与选择浪漫小说的原因;Wang F等[18]利用质性编码对《西游记》自我重译的两个译本读者评论进行分析,研究两个译本的读者感知。

1.2 读者评价的情感分析方面

在对读者评价的情感分析方面,张璐[19]运用情感分析的方法,直观呈现《三体》译本的读者褒贬态度和特征情感;李洁等[20]利用文本数据挖掘爬取了国内外图书评论网站的英语读者评论并进行数据量化分析,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读者评价观点,呈现出海外英语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情况;余承法等[21]采用情感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余国藩英译《西游记》的读者反馈以分析其海外传播效果;由丽萍等[22]基于框架语义理论对在线医疗评论进行情感分析,将情感信息细化到句子层面,为医疗评论语义分析提供了语义分类词典和词汇知识资源;李书影等[6]利用在线读者评论的情感态度、主题词云图等分析《道德经》英译本的海外接受情况,并选取高影响力读者评价进行质性研究,探讨读者的阅读体验。

1.3 研究述评

目前,已有研究中通过读者评价分析海外读者接受状况,大多采用数据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主要是对书评数量和评级数据统计、结合图书排行榜讨论出版物的传播效果。而定性分析主要对评论文本内容进行梳理,结合质性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对情感态度或价值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已有研究中读者评价分析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研究数据多为书评数量和评级数据,结合图书排行榜讨论出版物的传播效果。而实际上,读者对出版物的评价会涉及很多内容,简单的数量和评级数据难以透析读者评价的影响因素。二是研究方法方面多为内容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关注评价内容本身,难以完全反映出读者切实关注的因素。综上所述,本文将以《易经》英译本的读者评论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BERTopic主题模型特征分析及Python情感极性的方法综合分析影响读者评价的主要因素,以此对《易经》的海外传播与接受进行深入挖掘。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设计

本文对中华哲学典籍外译的评价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图1 总体研究框架

1)数据获取:本研究读者评论主要数据来源为Goodreads(好读)网上读者对中华哲学典籍英译本所发表的评论数据。好读网是全球最大的在线读书社区,用户可以互相推荐、分享阅读过的图书,也能在网站上撰写博客和书评,该网站上大量的优质书评成为重要的数据来源。目前,关于中华典籍译本海外读者评论研究的数据大多数来源于美国亚马逊图书网,虽然亚马逊图书网的客户评论数据易获取,但是评论中有很多无用评论和短评,用作研究资料的可信度较低。与此相比,好读网站的读者评价既有代表性,又有可取性和真实感,而且评价的品质也很高。因此,选择好读网站作为本研究的资料源,可以确保评价文本的质量。研究工作以《易经》英译本为例,利用Python爬虫工具抓取Goodreads(好读)网《易经》英译本评论数据663条。

2)数据预处理:对所获得的663条评论数据进行数据去重,去掉内容一致的重复评论,最终得到有效评论399条。进一步对399条有效评论数据进行分词处理,去除标点符号,将英文符号剔除保留空格做分词,中文标点符号直接替换为空格;使用Python软件中默认的英文停用词表;对于评论中夹杂的其他语言,用正则表达式直接删除;删除长度短于两个字符的文本。最后给评论语料进行词性标注,为每个词标上词性,方便后续分析。

3)主题识别:主题识别可以在大规模评论信息中获取评论主题,运用语义分析和关键词布控识别出评论信息中读者对某一作品的主要观点和评论。网络读者评价主观评论较多、内容复杂、篇幅较短,所反映的信息也更加多样,因此,运用主题识别方法可以从评论数据中发现读者关注的主题,从而提取出影响读者评论的因素,以便在主动推出中华哲学典籍外译本时根据读者需求进行相应改进,提高哲学典籍译本质量,更好地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

4)情感分析:读者在网络上发布评论文本表达自己对某部作品的评价或价值判断,从这些评论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属于情感分析的范畴。为进一步探究评论主题的具体情感和价值倾向,本研究对相关读者评论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通过对网络读者关于中华哲学典籍英译本的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影响读者阅读和接受的因素,并针对中华哲学典籍主动“走出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有效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5)综合分析:对已识别出的主题进行情感分析,确定不同主题的正向和负向评论关键词有哪些,对不同主题的情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影响读者对中华哲学典籍评价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分析能了解到西方读者对中华哲学典籍的接受意向、价值判断和选择偏好,在翻译传播中华文化时综合考虑海外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2.2 关键实现技术

2.2.1 BERTopic主题建模

BERTopic是一种利用BERT嵌入和c-TF-IDF创建群集的主题建模技术,采用统一的平面近似与投射技术,减少了文本的嵌入维数,可以很容易地对文本进行解析,保留主题中的关键字[22]。该算法包含3个阶段:①Embed Documents:使用BERT技术提取文档嵌入向量;②Cluster Documents:使用UMAP对向量降维和使用HDBSCAN算法去聚类;③Create Topic Representation:使用TF-IDF提取主题词和减少主题数量,使用最大边际相关性提高单词的连贯性和多样性。BERTopic主题建模聚类的生成与主题表示的生成过程分离,支持自动查找主题数量,在涉及经典主题模型和遵循主题建模的其他聚类方法的研究中保持竞争力[23]。因本研究的读者评论文本数量较大、内容复杂、篇幅较短,适合这种聚类与主题表示过程分离的主题建模方法,这种方法能更好地识别评论文本的主题,清楚地解读网络读者评论关注的重点和评价方面。

2.2.2 基于TextBlob的情感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是Goodreads(好读)网上的读者评论数据,语言是英文,评论文本较短,因此选择了针对英文文本进行情感极性分析比较便捷有效的TextBlob库。TextBlob是Python自带的开源文本处理库,无需预先进行多个文件的学习,主要原理是基于内嵌海量的情感词典,采用匹配方式确定特定文本中词语的极性,针对英文单词的情感分析非常有效。通过对句子和词语进行情感的极性分析,把评论数据的情感极性分为正向和负向,并给出分类置信度。同时选择Python的Gensim库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提取,确定正向和负向评论中的关键词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判断不同读者评论主题的情感极性,进而分析出影响读者对中华哲学典籍评价的影响因素。

3 研究结果

3.1 基于词云图的评论特征提取

词云图是文本高频词的可视化表现,可以通过文字大小和图形等内容的搭配传达评论文本的语义信息,给人以更直观的感受,以便更准确地对主题词加以解读。将所有对《易经》英译本的评论数据综合在一起生成词云图,如图2~图4所示。可以根据不同词语的词性画出多个词云图,从而侧面看出评论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图2 整体词云图

图3 形容词和副词云图

图4 名词云图

从整体词云图来看,因为本研究爬取的主要数据是《易经》英译本,所以“易经”(I Ching/Book of Changes/Book of Change)的英文在词云图中最为凸显。此外,可以看出译者评论最多的是译本的翻译相关内容,如汉字(Chinese)的语言特征,以及翻译文本“卦爻”(hexagram/gua)这些特征。

从副词和形容词词频来看,词云图中呈现的大多数表达是正向情感表达,首先通过《易经》英译本,英语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和汉字(Chinese),出现频率较高的“good”“great”“many”“much”等词表达出读者对翻译的正向评价,译本质量高且数量多。“original”一词体现出西方读者对《易经》原始含义的不断探索,“different”既指不同的英译本,也表现出不同译本对原文不同的阐释角度。

在名词云图方面,可以看出“book”和“translation”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也与整体词云图一致。通过“people”“life”“changes”“advice”“oracle”等高频词可以看出,这本书可以给予人们在生活中如何面对人生变化的建议,对于如何克服困难、适应生活提出意见。当然“changes”一词的高频出现,也反映了译本题目中该词出现频率较高,读者对题目内涵进行深层次探讨。可见,在西方读者看来,这部经典是一部指导生活的实践之书,也是对人生指引的哲学之书。

3.2 基于BERTopic模型的主题分析

将《易经》英译读者评论数据输入BERTopic,经过算法的3个阶段得到读者评论的4个主题,即译文语言特征、荣格对《易经》影响、汉语文本特征和阅读体验分享。表1列出了每个主题的代表性主题词,每个主题除去粗粒度关键词后,保留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词。

表1 读者评论的主题信息

图5 读者评论主题聚类

第一个主题是阅读体验分享。这个聚类下代表性主题词有“book”“read”等,说明这一主题与读者的阅读体验有关。此外,主题词“years”“use”“life”等表明很多读者研究《易经》很多年,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从“cover”“reading”“copy”等主题词可以看出,译本的封面设计会影响读者选择译本,如闵福德译本的封面和理雅各译本的封面设计令读者着迷。这个主题聚类在所有聚类中占比最大,为69%,这与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本文主要研究好读网的读者评论,很多读者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第二个主题是汉语文本特征。从代表性主题词“Ching”“translation”“Chinese”可以看出,这一主题聚类主要是关于《易经》翻译文本的汉语特征。《易经》文本64卦包括卦象、卦辞和爻辞,由于汉语的语言特征导致这些卦爻辞的阐释不同,这从主题词“hexagrams”“gua”“hexagram”等高频出现可以看出来。将“book”“read”“text”主题词输入语料检索工具,得出与这3个主题词搭配最多的词为“polysemy”“homophone”“punctuation”,这些体现了《易经》汉语文本的特征和翻译的难点。读者认为,“汉字的一词多义,同音异义使文本有多种解释。此外,古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使用方式不同,含义就不同”。这个主题在所有聚类中占比21%,体现了读者对英译本的原文本语言特征的关注。

第三个主题是译文的语言特征。从主题关键词“translation”“English”“language”可以看出,这个主题是关于英语译文的语言特征聚类。随着《易经》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很多译本已经不限于文本的翻译,而是围绕译文进行译介与改写,丰富传播形式。在众多译本中,卫礼贤/贝恩斯(Wilhelms/Baynes)译本仍然是很受欢迎的经典译本。理雅各译本中使用了威妥玛拼音(wadegiles),很多现代读者认为这种译本可读性不强。这个主题聚类占比为5%,与第二个主题聚类相比,海外读者更关心译文的原文语言特征和思想内容,对译文忠实性的关注次之。

第四个主题是荣格对《易经》的影响。这个主题关键词主要有“Jung”“Carl”“Jungs”,体现了荣格对《易经》海外传播的影响。很多西方读者第一次接触《易经》是通过学习荣格的心理学了解到《易经》。荣格本人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接触《易经》,并根据《易经》的原理提出了“共时性”理论。在贝恩斯将卫礼贤的德译本转译为英文译本中,荣格在前言介绍了占卜案例和《易经》与共时性理论的相通之处,他认为可以利用《易经》挖掘人的潜意识。这个主题虽然仅占评论主题聚类的5%,但是也反映了名人作序对译本传播和销售的影响,有助于作品的定位和经典化。

3.3 基于情感极性的读者评价分析

3.3.1 情感极性分析

本文爬取了好读网中对《易经》不同英译本的在线评论作为数据源,有效评论399条,其中368篇的读者给出了相应的打分评价,具体分布如图6所示。好读网上读者给译本评级分为5个等级,即“it was amazing”“really liked it”“liked it”“it was ok”“did not like it”,其中前3个等级为正向情感,后2个等级为负向情感。通过对更能代表情绪的形容词/副词进行关键词抽取可以看出,读者对这本书的评论大部分都是正向的。从图6可以看出,正向评论占93%左右,负向评论占7%左右。

图6 情感分布图

在正向评论中,“it was amazing”情感表达最为强烈,占比也最高,为54%,其次是“really liked it”同样表达正向评论,语气强度次之,所占比重为23%,紧随其后的是“liked it”,占全部情感分布的15%。以上情感分布主要是选取形容词和副词进行关键词抽取获得,可见读者对《易经》英译本的评论以正向评论为主,而负向情感仅占全部情感关键词的7%左右。

本研究选取Python现有的TextBlob库对句子和词语进行情感的极性分析。TextBlob主要原理是基于内嵌海量的情感词典,采用匹配方式确定文本中出现的词语极性。本研究分别基于正向和负向的两类评论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极性分析。抽取的正向关键词共143个,负向关键词共31个。关键词结果如图7、图8所示。

正向情感词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best”“incredible”“remarkable”“wise”“popular”“elegant”“lovely”“safe”“easily”“detailed”“lightly”“original”“true”等。这些正向情感词汇既有对译本整体评价,如“最好的”“不可思议的”“非凡的”“流行的”“美好的”“精美的”,也有对译本内容和语言的描述,如“容易的”“细致的”“原创的”“准确地”等词语,还有对阅读体验的描述,如“轻松地”“安全的”等词语。

负向情感词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awful”“bad”“difficult”“outdated”“dumb”“least”“mundane”“due”“single”“strange”等。这些负向情感词汇有对阅读体验的描述,如“糟糕的”“令人不悦的”“费力的”“愚蠢的”等关键词,也有对译文语言的描述,如“过时的”“预期的”“单调的”“单一的”,还有对原文语言的描述,如“奇怪的”等。

3.3.2 不同主题的情感分布

接下来选择Python的Gensim库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提取,确定正向和负向评论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对不同主题的情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影响读者对中华哲学典籍评价的影响因素。不同主题的情感分布情况如图9所示:阅读体验分析主题共157条,其中负向情感9条,正向情感148条。汉语文本特征主题共计47条,其中负向情感15条,正向情感19条。译文语言特征主题共11条,其中负向情感4条,正向情感7条。荣格对《易经》的影响共计11条,全部为正向情感。

图9 不同主题的情感分布情况

1)阅读体验分享。在阅读体验分享这一主题聚类下,正面情感为94%左右,负面情感为6%左右。接下来,进一步讨论哪些因素影响译者的情感判断。将这一主题的高频主题词“book”“read”“one”分别输入语料检索工具,得出与这3个关键词搭配的词有“Wilhelm”“Baynes”“Legge”“Lynn”“translator”等,说明读者在选择译本过程中,译者的学术影响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理雅各是英国杰出的汉学家,他是最早对中国古典进行系统研究和翻译的人[24]。读者评论认为“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西方维多利亚时期基督教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整体态度的影响,在西方基督教的宗教背景中看待中国文化”。“当译文涉及中国古代精神信仰时,就产生了理解的问题”。“理雅各的译本体现了维多利亚时期西方对中国古代神秘主义的看法”。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卫礼贤在德国的汉学家群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译文转译本[25]也一直在英语世界占据重要地位。林理彰和夏含夷都受到了良好的学术训练,对相关领域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林里彰的翻译[26]包括了王弼的评论,王弼的评论对700多年来《易经》的接受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译文也提供很好的历史和学术背景。夏含夷译本[27]是英语世界首次翻译马王堆帛书本,讨论了马王堆帛书本与其他版本的不同,特别是卦序方面的差异。闵福德曾将《红楼梦》《孙子兵法》等译成英文,他的《易经》译本[28]获得2015年福克纳文学奖提名。这些译者的翻译经历和学术积累影响读者对译本的选择和评价。

从“cover”“reading”“copy”等主题词可以看出,译本的封面设计等副文本元素影响读者选择译本和对译本的评价。封面是读者读到一本书时的第一印象,能引导读者的阅读。封面已经成为美的代言,被用来珍藏和传承[29]。有时出版商会在封面上提供插图反映译本的主要内容,通过精简的视觉符号唤起广泛的文化理解。有学者指出,“书的封面设计不仅提供信息,也吸引读者与书进一步接触”[30]。读者对闵福德译本的正面评价之一就是“译本漂亮的呈现,如排版、图片、插图、布局等,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

2)汉语文本特征。《易经》的汉语文本特征给译者的翻译和海外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些困难。通过主题聚类分析可以看出,代表性关键词体现了《易经》汉语文本的特征和翻译的难点。网络读者评论认为,“早期的文言文缺乏语法辅助和标点,主语、宾语往往被省略,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主题词“hexagrams”“gua”“hexagram”等高频出现,体现了汉语文本中《易经》的卦爻辞特征。网络读者评论认为,“《易经》的卦爻辞,无论从语言还是语义上,都具有深厚的文学性,其语言神秘、晦涩难懂,富有朦胧的诗句和令人费解的隐喻”。读者在表达观点时对这些汉语文本特征所带来的翻译困难持负面情感。

此外,关键词“hexagram”“gua”“text”等体现了《易经》汉语文本的语篇结构。中国有“以经解经”“以传解经”的传统,但在翻译时,译者会认为,“原文的这种结构既不流利,也不容易阅读,原本复杂的文本因为这种结构而更加晦涩难懂,文本结构不清楚,字里行间的意义模糊,甚至自相矛盾”[31]。如卫礼贤的译文将正文分为三卷,卷一和卷三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读者认为“这种体例太混乱”。

海外读者在选择译本和评价译本时会考虑译者翻译时选择的底本。理雅各[32]和卫礼贤的译本[24]以《御纂易经折中》为底本,借重了程颐和朱熹的易学见解和注疏。林理彰翻译时依据的底本是楼宇烈所注的《王弼集校释》[25],里面包含了王弼总论《易经》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夏含夷以裘锡圭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为底本进行翻译[26]。读者认为,“这些新材料在西方是未知的,所以译本一经出版,就会吸引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读者对此也持正向的情感。

3)译文语言特征。译文语言特征聚类中,读者的负面情感为36%,正面情感为64%。负面情感主要集中于威妥玛拼音的使用、单词的大写和拉丁文的使用。读者认为,“理雅各译本使用了威妥玛拼音,很多现代读者读不懂这些拼写”。单词的大写和拉丁文的使用是闵福德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古老的外国文本,创造一种永恒的沉思而使用的翻译策略[28],而读者对此却并不认同。读者认为闵福德在英译本中使用拉丁文“感觉像是对汉语原文的文化侵犯,这两种语言文化框架在哲学上、精神上、心理上或社会上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除了以上译文语言特征外,读者对《易经》译本的评价较高。从名词云图看,“people”“life”“changes”“advice”“oracle”“wisdom”等词语的频繁出现表明这部蕴含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是一部哲学智慧之书,能在人们生活中对各种人生变化给予建议,对于如何克服困难提出意见。所以即使译文原文语言晦涩难懂,海外读者也对这部中国典籍充满了兴趣和热情。

4)荣格对《易经》影响。读者评价的第四个聚类“荣格对《易经》影响”全部为正向评价。荣格作为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共时性”理论和为卫礼贤/贝恩斯译本作的序言使该译本受到广泛好评。名人序能提高作品影响、传播和销售,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序是权威者的言论,有助于作品的定位和作品的经典化[33]。荣格对《易经》在西方的传播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贝恩斯和卫礼贤都是荣格文化圈的成员;其次,宝林根基金会对于出版和发行都给予了强大的经济支持,促进了《易经》的研究和传播;最后,荣格的学术团体后来形成的爱诺斯圆桌会议,为《易经》在西方的持续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由此可见,名人的序言、评价会影响读者的选择,在翻译传播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华哲学典籍英译本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其权威性,有助于加速译本在译入语文化中的经典化进程。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选取了好读网关于《易经》英译本的读者在线评论,使用BERTopic模型进行主题提取,选取Python自带的TextBlob库对句子和词语进行情感的极性分析,分析读者对不同主题的情感极性分布情况。分析发现,中华哲学典籍海外读者评价的影响因素有:译者的翻译经历和学术积累,译本的封面设计等副文本元素,名人序言的助推影响。此外,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汉语文本特征为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语篇结构安排给读者阅读带来困扰。此外,本研究尝试将中华哲学典籍放在广阔的传播语境下观察。研究发现,大部分海外读者对中华哲学典籍有比较积极的接受意愿,对来自不同文明的东方哲学典籍充满好奇和期待。读者更关注译本所传递的文化意义和良好的阅读体验,较少关注译文对源文本的忠实性。

通过对读者评价的分析,了解到西方读者对中华哲学典籍的接受意向、价值判断和选择偏好。因此,通过翻译传播中华文化不仅要从语言层面和文化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更应该综合考虑海外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从普通读者对译本的评价和判断看,中国文化要进一步走向世界,还需要文化精英的认可和推荐,他们的社会和学术威望会影响普通读者的选择和判断,进而提升中国文化外译的传播效果。

同时本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由于本研究领域独特的文本特征和读者群体,已有评论的数据量不大,导致用公式计算得出结果有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数据和结论的客观性,以及方法的有效性;②本研究选择的读者评价数据是所有《易经》英译本的数据,研究结果体现这部中华哲学典籍译本的整体特征,对其他哲学典籍英译本的深入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推进。

猜你喜欢
英译本易经译本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易经·序卦》探微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易经》里的《天演论》
操控理论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